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地名故事 | 苏州饮马桥旁,有条穿心街

2024-02-01历史

在通关坊北面的人民路饮马桥东侧,夹在大新街与通关坊之间,存在一条短小的街巷,它起始于锦帆路,西至人民路,长度仅约125米,宽度为4米,这就是著名的穿心街。

穿心街的命名并不见于范成大的【吴郡志】、卢熊的【苏州府志】等历史记载,直到民国时期的【吴县志】才首次记载,并附注称其为「一名城守弄,(在)通阛(关)坊南。」 在清代,穿心街曾是古城的守军中军衙门所在地,即今天的报国寺所在地。在1921年的【最新苏州城厢明细全图】中,街北侧仍标注为「兵营」。

然而,穿心街的真正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嘉庆后期,甚至早在明代时期,穿心街已经存在,只是其名称尚未定型。【丹午笔记】和【吴门表隐】中记载,明代乡贤刘铉的宅第就位于「穿心街」,而且「自饮马桥北,棹楔累累,其柱石,今尚有存者」(【丹午笔记】第257则)。

穿心街的命名历史可谓扑朔迷离。在苏州古城,街名通常与人文历史、地理特征以及社会风俗有关,而「穿心」这个名字显然与众不同,既让人感到独特又让人不解。历史志书对此并未提供任何线索,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有人曾尝试解释穿心街名的来源。一种说法认为,1923年印光法师来到穿心街报国寺任住持,并主持修辑【四大名山志】,由此将「守城弄」改名为穿心街,寓意佛经贯通于心。另一种说法认为,印光法师是佛学大师,而与之邻近的锦帆路的章太炎是国学大师,两位大师相邻成为吴地佳话,因而将街名改为穿心街,寓意「两心相通」。这两种说法似是而非,并且时间上存在矛盾,因为按照前文所述,至少在1818年,穿心街的名字就已经存在了。

范君博提出的观点较为独特,认为在古代这里曾是繁华的商业区,人群熙攘,但人们未能看透繁华背后的腐朽与冷落。他通过吟咏诗歌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然而,他并未深入探讨穿心街名的来历。或许,这个名字的奇特之处正是在于让人难以理解,仿佛街心的秘密无法穿透。

曾经有猜测认为,穿心街的名字可能与明初苏州知府魏观有关。魏观曾在子城中心修建府署,却因被诬陷为心怀异志而遭受祸患,最终被朱元璋处决。据说,街名可能是以方位名「穿心」,也可能兼含魏观的事迹。然而,这一解释显得牵强,不够充分。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要理解穿心街名的来源,不能只看这条街本身,还需关注它南面的两条街名,即大新街和小新街。小新街原名南新街巷,大新街原名北新街巷,它们的命名与穿心街有着紧密的关联。如今,虽然小新街已废弃,但大新街仍保留着这个名字。

在数码字的表示方式中,一到九可以写成:

而在横式的数码字中,一到九的写法为:

从16世纪开始,我国商业计数中除了一、二、三外,其他数字采用横式表示,只有一、二、三的竖式得以保存。直到近代,一、二、三的竖式在某些手工业行业仍然在使用。例如,在苏州扇厂制作折扇扇骨时,扇骨上常刻有竖式的数码符号,其中包括一、二、三。而竖式的三与汉字「川」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误读为川字。因此,穿心街被误读为川心街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心街和大心街一度被纠误为小新街和大新街,而穿心街的名字也在误读中传承下来,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称呼。至于「城守弄」的别名,是在清代中军衙门建在该街后才产生的,并且从未被正式确定过。作为一条小街,清代以来似乎没有成为居民住宅区,因此很少有相关新闻报道。直到1921年报国寺建成后,穿心街才有了更多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叙述。

(本文原载于【苏州日报】2017年01月13日 B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