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德军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急电毛主席:请紧急调动两个师到边境

2023-12-28历史

德军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急电毛主席:请紧急调动两个师到边境

在二战期间的全球近代军事史上,1942年爆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无疑是一场经典之战。

这场战役标志着关键的历史转折,代表着苏联从此开始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然而,与此同时,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一场极为艰苦和血腥的战斗。

战役持续时间之长,双方的人员伤亡达到了百万级别,武器弹药的消耗更是不可估量。

在战争的最关键时刻,斯大林曾与我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进行联系,寻求中国的支援。然而,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却选择了拒绝。

实际上,这并非是斯大林第一次请求援助,也不是毛主席第一次拒绝斯大林的请求。

那么,毛主席为何要拒绝援助斯大林呢?斯大林究竟进行过几次求援?期间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呢?

1942年7月,战局发生历史性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苏联方得知一则隐秘消息:

「日本在中苏边境集结大量兵力,准备与德国军队协同作战,对苏联实施夹击。」

这使得斯大林急切感受到危机。因此,他向毛主席发出紧急求援。

根据历史记载,斯大林总共向毛主席发起过六次求援,而在此时,已经是第四次了。

斯大林当时的请求大致是:

「我希望八路军的部队能够抽调一两个师的兵力,部署到内蒙古与蒙古国的交界,接收苏联提供的新型武器装备。」

斯大林这一表态实际上隐含的是:「我会提供武器装备,希望你们迅速调遣两个师前往边境,协助我牵制住日本。」

当时的共产党在武器方面相当匮乏,尽管苏联在早期对中国进行过支援,但大部分武器却送给了国民党。

然而,面对武器装备的引诱,毛主席却明智地回答道:

「我们确实需要武器,但此时调遣兵力前往边境接收,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日本拥有空军部队,我方若出动,很容易被对方歼灭,这个计划并不可行。」

尽管这已经是第四次遭到拒绝的求援,但斯大林对毛主席的决策逐渐多了一份理解,因为他开始认识到毛主席的卓见卓识。

在前三次求援中,双方的沟通并不是特别融洽。

显而易见,斯大林在当时的形势下显得颇为紧张,对日本的威胁心存戒备。而相较之下,毛主席则表现得坚如泰山,成功预判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在多次向毛主席求援的过程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国和日本两方的双重压力。

斯大林首次向毛主席求援是在1941年7月,也是德国对苏联发动袭击的时期。当时,德国军队采取了闪电战的进攻策略,战火迅速爆发,双方陷入激烈的争夺之中。

对于德国的进攻行动,斯大林本有所防备,但战争的爆发使得局势瞬息万变。斯大林未能准确预测德国发动战争的时机,而且在作战地区和布局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加之当时苏联内部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在多方面的推动下,战争爆发后,德国展现出碾压趋势,将苏联逼至节节败退。

尽管苏联凭借其军事实力并不害怕德国军队,德国想要战胜苏联也并非易事。然而,在战争的影响下,日本也抱有扩张野心。

当时,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行动,驻扎在我国东北部的兵力高达70万。他们联手德国,准备采取两面夹击的计划,对苏联进行攻击。

斯大林开始感到有些手足无措,因为如果日本和德国同时进攻,苏联必将陷入覆灭的危机。

尽管英国和美国对苏联提供了一定支持,但他们并未与日本发生冲突。苏联想要借助英美对付日本显然不切实际。

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将希望寄托在毛主席身上。若说哪个国家最渴望消灭日本,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英勇战士们明显比苏联士兵更为战意高昂。

就在苏联和德国交战的第二天,毛主席发布了相关政策,呼吁进行「反法西斯斗争,保卫苏联,保卫中国,为民族而战」的口号。

著名的【解放日报】也曾刊登评论表示:

「随着德国对苏联的侵略战争爆发,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支援苏联,效仿援助中华的楷模,共同参与苏联的卫国战争。」

因此,在1941年7月,斯大林首次向毛主席发出邀请,希望中国能够派兵支援,共同对抗日本。

多次求援中,斯大林的具体要求是希望毛主席能够调动几个团或旅的兵力,在长城周边进行部署。这样可以牵制住该地区的日本士兵,因为斯大林担心这些日本士兵可能会对苏联实施空袭。

面对斯大林的第一次求援,毛主席并未提出具体要求,而是积极回应,表示愿意与苏联合作。

因此,毛主席向在华北地区驻扎的彭德怀元帅传达了这样的命令:

「如果日本对苏联实施攻击,我们必须积极协助,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立即采取行动。」

尽管命令明确,但许多高级军官对此感到十分头痛。因为当时中国的武装力量和综合军事实力相对较弱。

我军不仅人数有限,而且装备也不尽如人意,想要与苏联军协同作战似乎颇为艰难。

毛主席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并特别提醒彭德怀元帅:

「我们所说的协助,是在战略上的协助,而不是长期或在一场战役中的协助,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考虑其他方案。」

简言之,毛主席的意思是,如果日本对苏联发动进攻,他们必然会在战略层面进行后方部署。

而日本的后方,正是位于华北地区的共产党军队。只要能够抵挡住日本的进攻,制约住日本军队的火力,就是对苏联最有效的支援。

尽管毛主席并不急躁,但苏联的斯大林却显得有些急切。他询问毛主席如何进行战略布局,对此,毛主席回应:

「如果我军在军事上与苏联协同,可能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如果盲目进攻,我军可能会覆灭。坚持在自己的根据地进行战斗,对双方都更为有利。」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十分长远,深谙自身军队的不足。如果将军队调派到前线与日本正面对抗,可能效果并不显著,然而在后方耐心拖延日本军队,却是对苏联的实际支援。

这表明毛主席的战略布局非常睿智,他并非简单地支援苏联,而是在夯实自身防御根据地的基础上,通过游击战争牵制住日本军队,实现战略性的支援。

然而,毛主席并没有轻率行事,而是理智地坚持原有的战略,不采取大规模出兵直接支援苏联进行全面作战。

实际结果证明,毛主席的拖延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实力逐渐恢复,尽管对苏联来说,日本并没有完全被成功牵制。

于是,在1941年11月12日,斯大林进行了第二次求援。这一次苏联表现得更为认真,因为德国军队改变计划,发起对莫斯科的猛攻,迫使苏联陷入投降的困境。

同时,日本也在积极准备战争,一旦莫斯科有变,他们将进军远东。面对这一情况,斯大林希望毛主席能够派出军队,尽最大努力对日本实施攻击,为苏联减轻战争的严峻压力。

然而,这一次毛主席并没有过于积极,他选择坚守原有的战略,不采取全面攻击的军事行动。

在此背景下,一些苏联官员对毛主席提出了隐晦的指责,声称:「有些人口口声声希望苏联胜利,却又不全力支援,这实在难以理解。」

面对外界的舆论压力,毛主席公开回应:「我们在1942年的任务是恢复实力,巩固内部,不能直接派兵支援苏联。」

毛主席的间接支援政策显然让斯大林感到焦急而无可奈何。第二次求援失败后不久,斯大林再次坚持进行了第三次支援邀请。

1942年5月,苏联收到秘密情报称日本正集结大量军队在中苏边境。而当时的苏联刚刚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役,被德军击败,自身损失相当严重。

斯大林对这份情报表现得非常敏感,于是第三次向毛主席提出请求:「在中苏边境发生战争时,中方应该调遣大军前往南满洲,支援苏联,与日本作战。」

这一次,斯大林表现得非常认真,甚至派遣专员要求中央调遣军队协助苏联行动,并希望毛主席与蒋介石建立良好关系。

面对苏联的坚决立场,毛主席果断回应道:

「如果苏军与日本全面交战,我们一定会提供支援。但这需要有计划、有步骤,而不是盲目开战。」

毛主席再次拒绝斯大林的请求,也是出于对整体局势的深刻考虑和把握。

当时的共产党军队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境地,不仅要应对华北地区的日本侵略,还必须面对蒋介石对同胞的内战。八路军在各方面都面临着物资匮乏和行动困难的问题。抗日根据地的范围也在逐渐缩小,人口和兵力急剧减少。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共产党面对的困境和损失比苏联还要严重得多。

在共产党内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又如何去支援苏联,尤其是进行遥远的远征作战。在后勤不稳定的情况下,毛主席几乎可以确定,贸然出兵只能导致溃败。

在僵持的战局下,只要八路军还在日本的后方,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对苏联发起全面攻击。

毛主席认为,这种局势相对较为稳定,因此再次拒绝了斯大林的求援。

然而,苏联依然对日本的突然袭击心存忧虑。在经历了第三、第四次求援的失败后,斯大林开始第五次向毛主席发起求援:

「中共军队是否能够调派小规模的游击队,在边境地区轮流接受武器补给,以加强对抗敌人的力量。」

面对苏联的第五次求援,就连共产党内部的不少高级军官也感到有些焦灼不安。

有人认为斯大林的请求并不过分,可以适度予以支援。然而,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仍然决定放弃向边境派兵的计划。

迅速来到了1943年初,这时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苏联军队开始反攻,并且成功包围了三十多万的德国军队。

在总攻之前,斯大林仍然对东部边境徘徊的日本部队感到担忧。

尽管他多次请求毛主席提供支援,而且都遭到了拒绝,但在这个关键时刻,斯大林并不敢掉以轻心,坚持向毛主席提出了第六次求援。

面对斯大林的第六次求援,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毛主席还会像以前一样拒绝,只同意进行间接支援,即在敌后进行游击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却开始调兵遣将,安排大量军队在长城内外的区域进行驻防。

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可能改变未来的战争格局,对中国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毛主席同意了斯大林的支援请求。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是极为独到的。他成功地判断了战争的发展趋势,并成功地牵制住了日本军队,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斯大林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回顾斯大林向毛主席求援的历史,充满了各种军事智慧的较量。毛主席多次拒绝,并不代表两国关系不友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能够保持理性,在处理与苏联的外交事务上表现得十分谨慎和巧妙。

当时的新中国在综合实力上相对较弱,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苏关系却能够保持在良好状态。

中国并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盲目追随和模仿苏联这位老大哥,而是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外交事务。

正是在毛主席的明智领导下,不利的局势逐渐好转,共产党军队与中国人民一同走向了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