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中共卧底叛变,向上司郑连魁说明身份,结果上司也是中共卧底

2024-01-20历史

中共卧底叛变,向上司郑连魁说明身份,结果上司也是中共卧底

有一个传闻称,在蒋介石覆辙逃亡台湾的时刻,他曾发表一番深感,可谓是对自己失败的深刻总结。他所言是著名的:

「普天之下,何人不通共产党?」

据传闻,在1949年前后,中共地下组织已经渗透到国民党的方方面面,蒋介石身边几乎都隐藏着我党的同志。

正是由于这样的情况,民间传说涌现了许多关于我党渗透期间奇事的故事,其曲折离奇的程度,甚至成为了影视创作的灵感源泉。

标题:蝉捕蝉,中统局与社会部的权力博弈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统计局,通称「中统局」,是国民党政府两大情报机构之一。

该机构覆盖全国,严密组织结构。

初创时,中统局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派遣特工深入敌方内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中统局逐渐变质,其任务重心发生了转变。

他们开始通过特务活动收买党派,清除异己分子。

中统局的行径渐渐变得专横,制造了大量虚假冤案,甚至一度让蒋介石因其过激行为而大为恼火。

1942年,中统局局长徐恩曾将目标锁定在经济部长翁文灏的身上,试图牟取私利。

借助中统局职能,他公然宣称经济部内有间谍,毫不客气地闯入政府机关并将人抓捕。

然而,由于中统局的粗暴行为,导致经济部所有工作人员对此极为不满,翁文灏更是以请辞为由,期待蒋介石能够做出交代。

蒋介石对此感到极度不悦,认为中统局的任性妄为导致了事态的不可收拾。

于是在1943年春,他发布了一道手令,明令中统局不得再介入未来的抓捕行动。

蒋介石一向优容中统局,而这个命令的发布表明中统局的行为已经越线。

由此可见,相较于履行本职任务,中统局更善于谋取个人私利。

因此,许多短视之人为了在中统局分一杯羹,不惜做出错误决策。

有一次,在中统局淮阴区的调查统计股内,一位股长向他们的区室主任坦白了一桩秘密:

他实际上是中共社会部派来的卧底,派遣他的人名叫宋学武。

社会部,全称为「中央社会部」,和中统局一样,是我党的情报机构。

成立于1939年,社会部最初位于延安。

随后,社会部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而宋学武则是从延安社会部前往苏北,成为该地区的社会部部长。

延安中央社会部旧址

然而,这位股长向他的上司坦白时显然考虑到了中统局诱人的利益,试图放弃革命理念,背叛我党。

经股长介绍,他们的主任是郑连魁。

然而,令股长难以想象的是,郑连魁实际上也是我党社会部安插在中统局的卧底。

他曾在我党解放两淮时被俘。

经过社会部的再教育,他深刻认识到国民党的错误,因此被我党逆袭使用。

后来,国民党再次占领淮阴,他成为该地区的室主任。

在1946年至1949年期间,他多次向我党提供情报,揭露中统局派出的特务高达103人。

中统局办公楼

得知股长的陈述后,郑连魁问道:「还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吗?」

股长回答:「没有。」

郑连魁说:「你先回去,和任何人都别提。」

当那人转身时,枪声响起。

郑连魁看着尸体,眼神仿佛在说:「在那里,我也是你的上级。」

这一事件表面上是我党成功处理叛徒,将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扼杀在摇篮里。实际上,这是中统局和社会部一场激烈对决。

尽管中统局利用利益诱惑了部分我党叛徒,但我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却更为出色。

洪水冲垮了龙王庙,这是一场自己人之间的博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党派往敌特阵营的卧底越来越多。

在这个博弈中,双方执行不同的任务,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导致了许多荒谬可笑的情景。

何基沣,当时是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鲜为人知的是,他早在1939年就秘密加入了我党。叶剑英成为了何基沣的秘密联络员。

何基沣一直希望能够利用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吸引一部分国军投靠我党,实现和平起义。然而,他也时刻警惕着身边的国民党将领,生怕有人发现他的真实身份。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与何基沣私交甚好的人,那就是张克侠。张克侠和何基沣都是第三绥靖区的副司令官,他与冯玉祥有着连襟关系。尽管冯玉祥与蒋介石早已不和,但张克侠仍然成为何基沣警惕的对象。

1946年,全面解放战争即将爆发。何基沣趁机会见到了叶剑英,询问何时发动起义最为合适。叶剑英让他耐心等待,并告诉他一个让何基沣震惊的消息:关于组织起义的事,你可以和张克侠商量,他是非常可靠的同志。

何基沣这才发现,一直以来他警惕的张克侠,原来也是我党的卧底。

更让何基沣惊讶的是,张克侠早在1929年就申请加入我党,比他还早入党十年。由于张克侠与冯玉祥的特殊关系,他被批准为特殊党员,由周恩来直接管理。

回到辖区后,何基沣与张克侠碰头。原来,双方一直在互相提防,思考着最佳时机进行起义。

1948年,在淮海战役爆发的关键时刻,两位勇士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带领着两万三千多名战士,英勇地渡过河流,向解放区挺进。

这英勇的行动发生在徐州,城门洞开,解放军主力纵队迅速穿越,将当时在该地驻扎的黄百韬兵团四面包围,最终成功歼敌。

淮海战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张克侠和何基沣的果断起义。值得一提的是,两人长期以来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展现了我党出色的情报保密工作。

然而,即便体系再完善,最终难免有疏漏。墙壁纵然坚固,风隙之处仍有可能透出风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地下党与国民党之间的较量。回到1945年,陈亚山,当时中统局统调室的组织干事,迎来了一位老同学,徐冠苏(化名苏三)。

曾经在1930年一同参加起义的两人命运截然不同。亚子成为国民党培养的特务,而苏三则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苏三回到故乡,不仅与老友亚子叙旧,还渴望在他那里找到一份工作。

亚子随即安排苏三成为江苏省统调室侦情科行动组的副组长。

亚子惊喜地发现苏三非常积极,成功截获两条共产党情报,赢得了江苏省调查统计室主任戴天祥的赏识。

不久之后,苏三晋升为江苏省室情报专员,但与此同时,国民党在苏北的势力逐渐衰弱。

1947年,随着我党解放苏北大部分地区,亚子为未来感到迷茫。突然间,苏三提出与他一同投靠共产党。

亚子震惊地发现老友苏三原来是共产党的卧底!从他接近自己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是一场巧妙的谋划。

在走投无路之际,亚子被苏三成功策反,决心为我党效力,提供大量情报。

这使苏三欣喜不已。

然而,一直以来任务进展顺利的苏三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有一次,他在未与社会部联络的情况下,决定将策反目标锁定在特情专员肖琪身上。

然而,这次判断失误了。肖琪并没有被成功策反,反而察觉到了苏三的企图。

肖琪迅速将此事上报给苏三,结果苏三很快就被逮捕。

苏三在被捕后一直声称自己是清白无辜的。

尽管中统局没有找到任何证据,但出于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原则,苏三在逃往台湾的途中遭到了残酷的杀害。

真名徐冠苏的苏三,就在革命胜利的前夜离世。

他的遭遇突显了我党人员进行卧底工作的危险性,但也证明了这些努力并非徒劳无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策反与被策反的错综纠葛,随着社会部情报人员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被成功策反,其中甚至涉及亲情的纷争。

傅作义曾是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将领,担任过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对我党而言,他的存在构成了巨大威胁。

1948年,我党新华社公布了45名战犯名单,傅作义排名第31位。然而,在一年后,傅作义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导火索,竟然是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

在辽沈战役最紧张的时刻,傅冬菊突然向傅作义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她早在1947年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

傅作义闻讯震惊不已,面对要杀害自己亲生女儿的残酷现实,他陷入了道义与家族之间的深重矛盾。

傅冬菊趁机向傅作义解释她的信仰选择,试图打破父女之间的僵局。

她频繁地向傅作义提供解放区出版的报刊,希望他能深入了解时局。同时,她不断将父亲获得的情报秘密报告给地下组织。

然而,傅作义并不知情,除了他的女儿外,他的秘书阎又文也是我党地下党员,秘密参与了傅作义的反共行动。

在平津战役时,傅作义领有55万大军。但在我党内部同志和傅作义亲友的劝说下,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1949年1月14日,傅作义与我党代表进行了会谈,并签署了一项和平协议。

傅作义承诺撤军离开北平,使得北平最终和平解放。

1949年1月31日,我军成功占领北平,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这次和平解放挽救了北京的文化财产,避免了在战争中的破坏。

因此,策反傅作义的行动显得非常关键。

然而,也有人认为傅作义的撤军看似是成功的策反,实际上是他被形势所迫。

这正体现了「得民心与失民意」的区别。

所谓「势」,就是指民心所向。在当时,蒋介石的口中「天下谁人不通共」这一说法成为现实。

然而,这并非发生在共产党早期,而是在解放战争后期,特别是在1949年。

在那个时候,我党已经赢得了全国大多数地区人民的支持,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变成了现实。

除了一小部分顽固分子外,国共内战时期的国共党高级要员都清楚,只有共产党能够引领人们走向新中国,因此发生了他们被纷纷策反的情景。

与此同时,「天下谁人不通共」并不代表我党进行谍报活动时会面临轻松的环境。

仅仅因为国民政府的腐败和中统局内部运作的崩溃,使得我党的卧底人员可以用较小的代价获取更多情报信息。

然而,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像徐冠苏这样的烈士依然会遭到国民党残酷的杀害,英勇地牺牲。

因此,要实现「天下谁人不通共」并非易事。

除了地下党员的努力,还需要我党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在民众中获得支持,以及在国际上获得援助。

这样,我党才能逐步壮大,吸引更多人加入。

结尾:我党的秘密党员一直在幽暗中潜伏,每天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开展着关键的情报任务。

他们行事低调,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英雄。

地下情报工作和我党在外部的发展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然而,最终的成功源于我们赢得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