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细阳春秋丨抗日时期的太和戏剧舞台

2024-06-08历史
抗日时期的太和戏剧舞台

王船

抗日战争时期,太和没有沦陷。敌占区的商人,纷纷迁到此地经商。境内的界首(当时是太和的三十四乡镇之一)、税镇、旧县、原墙等乡村集镇都很快兴隆起来。尤其是界首,人口陡增到十余万,成为皖北第一重镇。随着集镇人口的大量集中和商业的暂时繁荣,京剧、评剧、豫剧接踵而至,名演员不断光临、使太和戏剧舞台也呈现出一种不寻常的繁景象。

太和城内,原有城隍庙(现劳动局院内)、山西会馆(现太中)两座戏楼,观众都在露天看戏。1941年初,日寇窜扰太和,城隍庙戏楼被火烧,县城没有可用的舞台,到1944年许汉三来任县长,才在打蛋厂旧址(现杨胡同街粮食局职工宿舍)建起一座简易剧场,从此,才有一些较好的剧团和有名气的演员来县城演出。当时原墙有两个剧场,旧县、税镇各有一个,但都很简陋,名演员多不肯去演。界首镇剧场很多,先后建成的有乐天居、第一舞台、明星舞台、新舞台、民众舞台、同乐戏院等,但后期只保留住同乐、民众、明星和新舞台四个。

整个抗日期间,在太和舞台上占绝对优势的是豫剧。马金凤、阎立品、毛凤麟(又叫毛兰花)、徐艳琴、田岫玲、王同秀等人,先后来这里演出,她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很长,少者一、二年,多者四、五年。她们当时都很年轻,马金风不到三十岁,阎立品还不到二十岁。

马金凤的名气最大,社会上称她是「豫剧状元」。她的戏路宽,常演出的剧目有【老征东】(即后来改编的【穆桂英挂帅】)、【三上轿】、【三娘教子】【三上关】、【对花枪】、【秦香莲】、【洛阳桥】等。阎立品演戏认真,自立门户,每出戏都有她自己的创造。她演的【秦雪梅吊孝】,据说剧本就是她自己编的,其中一段祭文,是在界首请人写的。这出戏她演了好多年,1948底,在蚌埠还看到她的「吊孝」,解放以后,她不再演了,大概与年龄有关。这出戏后来成了阎派的名戏。

当时来太和的名角中,马金凤是唯一能够下乡为农民演出的演员。她曾到姜楼、白店等黄泛区演过棚戏、观众人山人海。

解放以后,笔者又几次看到她的演出,每次都引起对她青年时代的回忆,认为她在太和时期,已经形成了自己朴素优美的艺术风格。她的唱腔自然流畅,既无矫揉造作,也无轻狂粗野,平中见胜,雅俗共赏。她在太和时,很多人都学习她的唱腔,很多唢呐演员,都能吹奏她的【三上轿】。

阎立品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享有特殊的声誉。她的嗓子得天独厚,本地人都称她是「奶腔」,她善长演少妇少女,无论是文雅端庄的大家闺秀,或是天真活泼的小家碧玉,她都能表演得淋漓尽致。【香囊记】中的大姑娘,【凌云志】中的二小姐、【蝴蝶杯】中的胡凤莲、【卖衣收子】中的陈妙善,【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打金枝】中的李君蕊,都是她常扮的角色,四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还觉得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她在【香囊记】中一段坐轿舞蹈,总是赢得观众长时间地鼓掌,等她走进下场门,观众还用震耳的掌声,把她又逼回到场上。

1943年冬季(或44年春),阎立品在界首演出过时妆戏【冷雪艳】,剧本作者是界首中学一位姓高的教师,内容是写一个战士的妻子在家中苦度岁月,忠于爱情,教养儿子,最后战士胜利归来,夫妻阴圆。当时住在界首附近的国民党爱国将领何柱国看了这出戏,表示赞赏,还奖给剧作者五百斤小麦。

阎立品德操高尚,广有传闻,因此更受人尊敬,一些青年学生为了让她方驾「像剧状元」,暗中都称她是「豫剧观音」。

和阎立品同台演出的毛凤麟,也是豫剧界的名流,大本腔,豫西调,扮像好,她的拿手戏有【抱琵琶】、【卖衣收子】、【白马关】等,她在市民中影响很大,可与马金风分庭抗礼。解放后不知此人到哪些去了。

王同秀是男演员、唱老生,人称他是「铜嗓子」,据说他有鸦片瘾,他和阎立品、毛凤麟在民众舞台演出,也到同乐戏院演日场。他常演的角色有【打金枝】中的唐王、【卖衣收子】中的苏知府,【背靴】中的寇准、【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接驾】中的白士奇等。他的艺术造诣很高,据说能和阎立品、毛凤麟拿到同样的身价。

除豫剧之外,影响较大的是京剧。来过这里的演员有蓝月春、马最良、金丝猴、尹蟾珠、张车允、俞富英等。马最良是京剧名流,来这里演过【甘露寺】,他串乔国老,每一段道白都赢得观众的鼓掌。金丝猴的真名不知道,他自带一帮演员,专演猴戏。他的身材瘦小,扮像逼真,动作灵巧,很受观众欢迎。尹蟾珠演青衣花彩,1945年春来太和,演出有【春秋配】、【投军别窑】、【武家坡】【纺棉花】、还和金丝猴合演过【三盗笆蕉扇】。

1945年,上海来过一个「红龄团」,演员都是十多岁的少年,他们演出的节目有【借东风】、【周瑜归天】、【失、空、斩】。

来太和演出的还有徐宝庆、吕云芳、吴继刚、王春生。王春生是一个国民党军官的小老婆,可能出身就是演员。她演老生,常以票友的身份参加演出,她的主要节目有【追韩信】、【四进士】、【梅龙镇】等。吴继刚是蒙城人,唱黑头,嗓子好,架子不行,可能是票友出身。他在太和演过【牧虎关】、【铡郭槐】。

抗战时期,评剧也常来演出,主要演员有张少茹、马凤兰、鲜灵芝,他们演的多是生活爱情戏。还来过一次河北梆子,主要演员叫万里云。

外来剧团和著名演员的大量流入,使太和戏剧舞台大放异彩,太和人得以大饱眼福。但必须指出,真正得到享受的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当时剧场分坐票、站票,坐票在中央,外面用一道木栏围着,站在栏外看戏的才是一些贫苦的观众。还必须指出,当时舞台的坏戏很多,上海红龄团的上演剧月里,就有【杀子报】、【二百五招亲】、【大劈棺】等。至于下流、低级的表演,更不必说了。这当然也毒害了不少人。

资料来源:【细阳春秋】第一辑(太和县政协编印)

文字录入: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