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陈独秀拒周恩来回党条件

2024-02-07历史

陈独秀拒周恩来回党条件。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共开启了第二次合作。为了证明双方的真诚合作,国民党当局释放了中共前总书记陈独秀。

出狱后,陈独秀写信托人转交给党中央,表达自己愿意前往陕北,继续参与全面抗战的决心。当时,中央内部的干部们对陈独秀的回归表示热烈欢迎和欢迎,期待这位中共前总书记能够回到中央参与工作。

然而,当陈独秀收到周恩来回信的内容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婉拒了回归党中央的机会,最终客死他乡,令人惋惜。

那么,这位威望颇高的中共前领导人,为何被国民党逮捕,又为何最终拒绝回到党中央内部参加工作,甚至客死他乡呢?

这一切,都不得不从陈独秀的生平事迹中寻找答案。

陈独秀,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1879年出生于安徽安庆怀宁县,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亡国灭种的威胁之下。然而,陈独秀自小就养成心怀天下、热爱民族的性格,他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影响中国的命运,拯救中华民族与中国。

尽管陈独秀希望接受近代式的教育,但当时的封建教育使他更加憎恨八股文章。在陈独秀刚成年不久的时候,他参加了科举的院试考试,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一篇随性而为的文章却取得了院试第一的好成绩。

从那时起,陈独秀更加鄙夷科举和旧式的教育,他认为这些教育「泯灭人性」、「只能培养庸才」。 在南京参加乡试的过程中,陈独秀对旧中国的教育彻底失望。

他在完成了第一场考试之后,接下来的两场考试均交了白卷。回到家后,年未弱冠的陈独秀写下了【扬子江形势论略】。

全文洋洋洒洒七千余字,他将长江的自然、军事、经济、水文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论述。此篇文章一出就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展现了陈独秀的文学造诣和他的真正才能。

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全国沉浸在悲痛之中。此时,陈独秀开始深刻认识到国家之间「此疆彼界,各不相下」,但「一国的盛衰荣辱,全国的人都是一样消受」。

他无法逃避这一命运,因此他「越思越想,悲从中来」。他曾多次向朋友和家人表示:「我们中国为何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

为此,他决定前往日本留学,甚至计划前往欧洲亲眼观察外国为何强大。在出发前,他给自己刻了一个小印章,上面写着「女话小弟」,表达他对爱国诗人的敬仰以及对国家的关心。

陈独秀在日本留学期间,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局势和走向,对清王朝的统治日益不满。于是,他联合部分进步青年在东京创办了青年会,致力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在校期间,他多次发表演讲,传达自己的观点,号召全体中国人民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他的演讲得到了当地爱国人士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巨大影响,彰显了他的领导才能。

留学结束后,陈独秀回到家乡,打算建立爱国会进行革命活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然而,他的行动很快被清政府察觉,迫使他四处奔波,每到一处都会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在1903年到1914年这十余年间,他始终致力于宣传革命理论,坚定地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民国初建,陈独秀的梦想中的中国并没有实现,相反,由于袁世凯政府和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中国革命事业遭到了进一步的打压,国家更加混乱,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西方列强的侵略进一步加快,国家和民族的危机非但没有解除,反而更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陈独秀反思自己的革命事业,初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他通过新文化运动创办【新青年】,宣传新的革命理论和思潮。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广泛流传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1919年巴黎和会的失败和北洋政府的丧权辱国行为,引发了北京高校的强烈抗议,陈独秀趁机创办「五四爱国运动」,宣扬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推动无产阶级革命。

但很快,这一活动遭到了北洋军阀的无情镇压,陈独秀被捕。尽管社会上有识之士奔走相助,他最终被释放,但这次学生运动失败了。

反思失败后,陈独秀认识到仅靠学生的力量不足以推进革命,必须团结力量更大的无产阶级群众,他们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最多,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性质认识最深刻,同时他们手中有「武器」,容易被整合团结起来,反抗意识也最强。

基于这种社会现实,陈独秀决定效仿苏俄,建立一个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机构组织,最终和李大钊共同创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于1921年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革命事业多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

这支力量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还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变革。陈独秀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积极推动了许多重要的革命运动,如国共两党合作推进北伐、开展五卅运动、推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等。

然而,大革命的失败使陈独秀被迫辞去了党的总书记一职,并退出了党。尽管如此,他仍然关注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亲自撰写文稿批评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陈独秀对蒋介石的批评加剧,最终被逮捕并判处有期徒刑13年。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国共开展了第二次合作,陈独秀被释放,并希望回到党中央。

收到陈的信后,毛主席感到十分开心,但党中央内部对此却产生了激烈的讨论。为了避免陈再犯以前的错误,周恩来写信给陈,希望他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写个书面检查回党工作。

然而,陈独秀却因此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他的倔强性格、对文人知识分子「傲骨」的追求,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最终,他选择了和妻子潘兰珍前往四川江津度过余生。 陈独秀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带着对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的思念,来到了一处公馆暂住。

他常常想起自己的两个儿子,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政变中英勇就义。作为父亲,他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感到无法言喻的痛苦。

人生有三大悲剧:早年丧父(母)、中年丧偶、晚年丧子,陈独秀一人就占据了两个。每当他想到自己的儿子在牺牲前,自己作为父亲却不能陪他们走完最后一程,他的心情就非常痛苦。

晚年的陈独秀,身体虚弱、疾病缠身,但他仍然坚持着心中的国家与民族。他笔耕不辍,不仅仅是为了微薄的稿费,更是为了排解寂寞,救亡图存。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更多的中国同胞,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配合党中央的抗战行动。然而,就在他养母谢氏病逝的那天,他跪在放置谢氏遗体的地方,痛哭了数小时之久。

那是他自出狱以来到达江津以来的第一次放声大哭,他心中充满了对养母的愧疚、不舍,对两个因为革命而牺牲的儿子的怀念,对革命生涯中牺牲的战友的思念,还有对自己革命生涯的挫折磨难和自己目前窘境的哭泣。

陈独秀因此生了一场大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依然没有停止写作。他决心将自己在狱中所写的文学著作进行整理删改,这部著作就是【小学识字教本】。

此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非常有价值的语言学著作,其中包含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的形音义,是陈独秀晚年的心血集合。

这是陈独秀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之一。后来,周恩来前来拜访陈独秀,再度劝他放弃掉自己的错误成见,写一份检讨然后回到延安去参加工作。

陈独秀坚定地拒绝了周恩来的好意,他认为自己的年纪大、思想落后,不适合参加党中央的会议。虽然周恩来和毛泽东尽力劝说他,但陈独秀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不久后,陈独秀因病去世,留下了妻子潘兰珍自立自主的遗言。他的去世使得中国共产党失去了重要的创始人和前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