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大宋状元|张九成能把坚硬地砖踩出清晰足印,此人该有多么坚韧?

2024-04-27历史

大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壬子科状元,乃钱塘(今浙江海盐)人氏张九成。张九成祖籍原为开封府,后来迁居海盐定居。他们家的搬迁,不知是否与金兵南侵、躲避战乱有关。

年轻时期,张九成是个「京漂」,呆在京城求学于理学家杨时。那时北宋还没有灭亡,因此张九成是在大宋首都汴梁做「京漂」,而非南宋小朝廷的都城临安。

在做「京漂」时,张九成就已经比较有知名度了。有个权贵为了培植个人势力,曾慕名找到张九成,游说他追随自己。这个权贵提出,只要张九成同意投靠自己门下,他就可以出一大笔钱资助其读书求学,并许诺在科举功名方面提供全力帮助。面对这种常人难以拒绝的诱惑,有骨气的张九成却微微一笑,从容淡定地说,「要想取得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怎么能依靠别人的扶持呢?」

在本科考试中,忧国忧民的张九成,在试卷中痛陈国家面临的危局,深刻针砭时弊,提出要想挽狂澜于既倒,必须下大力气整顿吏治,匡正官场风气,重用德才兼备的官员,使奸佞小人在朝中没有市场。张九成的观点,得到了有正义感考官的赞赏,因而将他推荐为状元人选。

张九成是个大龄状元,金榜题名时已年过四十。参加工作后,他被任命为镇东军判官。到任后,张九成发现顶头上司张宗臣为政不仁,不但漠视民间疾苦,还时常滥捕无辜百姓。很有正义感的张九成,便经常同张宗臣发生争执。一来二去的不见效果,张九成一气之下撂挑子不干了。辞官之后,张九成在家开办书院,招生讲学,一时间求学者门庭若市。他所办的书院,是海宁地区历史上的第一所书院。

赵鼎出任宰相之后,十分敬重张九成的人品才学,就大力举荐他出山重新做官。士为知己者死,面对这番盛情,张九成自然却之不恭。再度为官后,张九成历任太常博士、著作郎等职务,一度代行过两个中央政府部门副部长职务(权礼部侍郎、权刑部侍郎)。在宋代,官员正式职务加「权」字前缀的,大体就是代理、代行的意思。

在刑部工作期间,思维缜密、善于观察推理的张九成,力主平反了一起重大冤假错案。此事,在朝野引起了很大反响。为了表彰张九成的工作,朝廷决定对他进行嘉奖。但张九成却坚辞不受,他说,「依法办事,秉公断案,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怎么能以此来邀功请赏呢?」

赵鼎被撤销宰相职务以后,主和的奸臣秦桧,多次拉拢张九成,想让他支持自己的政见主张,但都被张九成严词拒绝。对于不听话的人,奸臣的对策自然是修理没商量。于是,张九成便受到了降级的不公正处理,被打发到邵州(今湖南邵阳)做了知州。

即使是这样,睚眦必报的秦桧,仍然不依不饶。他不但自己不断在皇帝面前告张九成的黑状,还指使自己的党羽罗列种种罪名弹劾检举张九成,比如无中生有地指责张九成依附权贵、结党营私,以及诸如此类皇帝最忌讳的行为。张九成被这帮人攻击的另外一点是,他特别喜欢佛学理论,爱跟一些高僧交往清谈。而这一点,却与当时政府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左。在秦桧等人的极力打压之下,张九成被一撸到底,成了个只能享受最低生活补助标准的散官(谪居南安军,今江西大余)。

在江西,张九成一呆就是十四年。张九成是个心胸豁达之人,从不计较个人的官场得失。在谪居江西期间,他痴迷于学术研究,天天抱着书本苦读不止。顺便解释一下,宋代谪居散官的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不能住官方宿舍、寺院,只能自己租房子住不说,领取的生活费也很微薄。比方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谪居做散官期间,竟然一两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

在谪居期间,张九成的生活也十分艰苦窘迫。大约是为了节省灯油钱,他天天站在院子里光线最好的地方读书。天长日久,张九成经常站的那个地方,坚硬的地砖都被他踩出了清晰可见的脚印(「每执书就明,倚立庭砖,岁久,双趺隐然」)。在这种情况下,一身傲骨的张九成,也没有向秦桧之流低头屈服。心如止水的他,甘于清贫,洁身自好,自称「无垢居士」。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张九成,写下了不少文章著作,创立了被后人称为「横浦学派」的学术流派。

直到秦桧死了,张九成才被重新起用,出任温州知州。在任期间,关注民生的张九成,认为中央政府的军粮征集数量、管理办法不够人性化,给地方政府和民众造成了沉重负担。为此,他多次同主管部门户部发生激烈争执。多次历陈己见不见效果后,心灰意冷的张九成,对政府失去了信心,便提出了退休回家养老的申请。

对于张九成这样一个爱提意见、不合群的「另类」,一些政府官员大约也乐得让他赶紧走人,以图个耳根子清净。于是,就顺水推舟地同意了张九成的退休申请,让他回家抱孙子去了。

坎坷的仕途,多难的生活,拖垮了张九成的身体。退休回家只有几个月,他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