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3个月平定「七国之乱」之人,深受汉文帝赏识,最后却被活活饿死

2024-05-09历史

3个月平定"七国之乱"之人,深受汉文帝赏识,最后却被活活饿死。这句话看似矛盾,却暗藏着一位汉代名将的传奇一生。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动摇江山基业的"七国之乱"。然而,就在他功勋卓越、备受追捧之时,皇帝却将他活活饿死,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这位名将到底是谁?他的一生经历又是怎样的传奇?为什么功高震主,反遭如此对待?

一、继承父业 人生扬帆起航

汉朝建立后,四海之内太平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就在这一片和谐景象中,一个孩子出生在汉军名将家庭。这个孩子自小就熏陶在军旅生活中,看惯了战火硝烟,从小就树立了报国卫民的志向。

这个孩子就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周勃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他多次平定边疆战乱,击溃匈奴侵扰,光复失地,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周亚夫自幼就深受父亲熏陶,儿时就立志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保家卫国。

尽管出身名门,周亚夫并未因此骄纵。他自小就循规蹈矩,勤奋好学,品行端正。及至年长后,他更是刻苦钻研兵法,磨砺军事指挥才能。当时周勃的爵位原本应该由周亚夫的哥哥继承。但因哥哥犯了错误,反而让周亚夫获得了这一爵位。

公元前199年,17岁的周亚夫被汉文帝封为绛侯,正式承袭父亲的衣钵。对于这个年纪来说已是人生一大跨越。从此,他将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踏上了人生另一个征程。

年少之时,周亚夫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领导力。有一次,一位相面先生对他说了一番至理名言:"君后三岁而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钧,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意思是说,三年后你就会被封侯,八年后就会掌管朝政,九年后你就会被饿死。

这番话无疑是对周亚夫人生的一个精准预测。当时的周亚夫自是不以为然,毕竟他现在只是一介书生,哪里会料到日后会遭此命运。但命运的车轮就是这样神奇,它按部就班地实现了这个预言。

继承父亲遗志,是周亚夫人生的重要一笔。父亲的期望,无疑成为了他最大的动力,也让他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一番事业,不负父亲的重望。正是这个决心,让周亚夫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也为后来接踵而至的命运际遇打下了基础。

二、军营一事 赢得文帝赏识

周亚夫继承父亲爵位后,并未止步于此。他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勤恳好学,磨砺军事指挥才能。公元前158年,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让他赢得了汉文帝的赏识,为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当时汉朝与匈奴对峙,局势紧张。为了做好长安战备,汉文帝下令在长安附近驻扎三支军队。其中周亚夫的军队驻扎在细柳营。为了振奋将士们的士气,汉文帝亲自前往三处军营视察。

在视察其他两处军营时,将士们发现皇帝的车马驾到,都主动避让行路。但当汉文帝到达细柳营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守门的军官直接回复:"军队只听从周亚夫的命令,不听从皇帝的命令。"

随行的侍从便拿着符节去通知营中的周亚夫。周亚夫军士的回答更加出人意料:"皇帝的车马不要在军营内行进太快。"言语之中几乎有些无礼的意味。

这一情景着实让汉文帝大为惊讶。然而当周亚夫持兵而出,他却恍然大悟。原来周亚夫只是在严格执行军纪。他对汉文帝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周亚夫作为军人,自然要遵守军规军纪。虽然汉文帝是皇帝,但军中有军中的规矩,不得破例。所以他不能像平常那样下拜行礼,只能以军礼见汉文帝。

见到这一幕,汉文帝赞赏不已,连连称赞:"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於亚夫,可得而犯邪!"

汉文帝的话充分诠释了他对周亚夫的赏识。他说,之前视察霸上军营和棘门军营时,只见将士们玩忽职守,对军纪不重,简直就是儿戏。若是遭到敌人偷袭,定然会被生擒。唯有亚夫所部,才是严明军纪、防范万全,非同小可。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周亚夫为人正直谨慎,秉持原则。尽管对上行事也毫不例外,但却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出于对军纪的高度重视。这一点深得汉文帝的赏识。

没过多久,汉文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中尉。可见这件事给汉文帝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在汉景帝时期,周亚夫也因此继续得到重用,一路高升,并最终成为太尉,也就是后来的丞相。

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了,周亚夫从年少时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他才能非凡,加之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赢得了上级的赏识,为以后施展抱负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是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持原则的品格,周亚夫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器重。这无疑为他日后达到人生巅峰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一点,让他后来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建立赫赫军功。

三、年少韬光养晦时期

虽然自幼立志报国卫民,但周亚夫并未一开始就扬名立万。他的年少时光,是在隐逸淡泊中磨砺品性、积累学识的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一阶段,他才能稳重成熟,最终施展才能,建立赫赫战功。

周亚夫自小就生活朴素,不摆门阔气。尽管出身名门将族,他从未因此骄纵自满。相反,他懂得珍惜当下,循规蹈矩,勤恳好学。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熟读兵书典籍,掌握了战阵布置、军旅统御的学问,更重要的是磨砺了高尚的品德操守。

当时朝野上下,皆有耳闻周亚夫为人正直谨慎的美名。他遵纪守法,说话算数,从不贪图钱财权势。对下属更是以身作则,百分之百遵守军纪军法,决不徇私舞弊。正是这种高尚品德,赢得了汉文帝的赞赏,为日后施展才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年轻时期,周亚夫热衷于读书习武,潜心修身养性。他深知,武力虽然是捍卫家国的砥柱,但如果缺乏高尚品质的修养,终难获得持久的人心归附。所以他从不疏忽对内在品德的锤炼,时刻警醒自己,以求日臻完善。

正是凭借这种清廉自律、无私无欲的高洁操守,周亚夫才能在躬逢大难之际,临危不乱、从容应对。否则他也难逃被权力、金钱所诱惑的凡人通病,做出一些失察的事情。

这种修身养性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周亚夫年逾而知之年。待武学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础,他渐渐开始着手实践,小有作为。比如在军营那一事件中,他就是凭借着遵纪守则的品德,赢得了汉文帝的赏识。

如果缺乏年少时期的淬炼和磨砺,周亚夫也许会在后来平定"七国之乱"时,因为骄横跋扈或是贪图私利而错失良机。正是这份沉稳老成的从容气质,才让他可以冷静指挥作战,无所顾忌地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保家卫国的大业中去。

所以说,周亚夫年少时期的那段隐遁岁月,并非无为而退,而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建功立业。只有心地纯善、操守正直,才能在关键时刻担起千钧重任,成为一代名将。这段韬光养晦的日子,无疑是他人生的重要基石。

四、屡建奇功革命功勋

经过年少时期的淬炼磨砺,周亚夫终于在汉景帝时期迎来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在"七国之乱"这场动乱中,他凭借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这场动荡。此役不仅扬名天下,更赢得了汉景帝的赏识,一路青云直上。

"七国之乱"爆发于公元前154年,是一场由外戚宦官操纵挑起的政变。当时的宦官们在皇后陈阿娇的操纵下,篡夺了朝政大权,把持中枢。幕后黑手甚至将年幼的汉景帝软禁起来,断绝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局势一度陷入僵局,危及汉朝的根基。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响应,形成了所谓的"七国之乱"。局面一度十分糜烂,朝野振聋发聩。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年仅26岁的周亚夫挺身而出,承担起平乱的重任。

作为汉军统帅,周亚夫首先果断地采取了行动。他率领亲信武装快速突破重围,解救了被软禁的汉景帝。接着又迅速击溃了陈阿娇等奸佞宦官的武装力量,扭转了局势。

在随后的战斗中,周亚夫运筹帷幄,步步为营,连战连捷。他出奇制胜,屡建奇功,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这场动乱,维护了汉朝的统治。就这一功绩,足以令周亚夫的名声传遍海内外,赫赫有名。

随后几年,周亚夫不断建功立业,威震八方。他多次出征讨伐边疆叛乱,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汉朝朝野上下,无不对他钦佩有加。当时文景两代,无一人不赞颂周亚夫是"当世第一将才"。

公元前138年,周亚夫被任命为太尉,实际上就是当朝的丞相。这无疑是汉景帝对他最高的肯定和器重。作为朝野上下最尊崇的大将军,周亚夫一路从基层晋升,到最后掌管朝政,可谓是由衷折服于他的英武才能。

在担任太尉期间,周亚夫也曾一度被免职。但很快就因军功再建而被重新召回,这就说明他在军旅上的绝对权威地位。无论遭遇什么变故,周亚夫都能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正是凭借出色的指挥作战能力和丰功伟绩,周亚夫赢得了文景两朝的青睐。他以一介布衣之身,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勇武,一步步走上人生的巅峰。如此传奇的经历,实在是罕见。

五、生不逢时的悲剧结局

功高震主的周亚夫,本应这一生荣华富贵,只可惜命运终究无情。在他垂垂老矣之年,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故,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让这位开国元勋遭受活活饿死的凄惨下场。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继位。作为功高盖主的周亚夫,按理说应该继续受到新朝廷的器重。然而,汉武帝却心存戒惧,对他防范有加。原因无他,就是周亚夫声望太高,实在让他忌惮不已。

为了防范于未然,汉武帝开始刻意孤立和打压周亚夫。首先是剥夺了他继承父亲绛侯爵位的权利,其次又免去了他的太尉职务。接下来更是将他流放到了偏远的贰师部曲。

彼时周亚夫已年过花甲,本应安享晚年。只可惜他刚被流放到贰师,就遭受了家人离世的打击。儿子周勃先去世,不久妻子也相继离世。失去了亲人的陪伴,周亚夫备受打击。

就在他日益衰老、精神恍惚之际,汉武帝又彻底切断了他的生活来源。他下令将周亚夫的田土和财产,无一剩余地全部充公。换言之,周亚夫从此再无赖以为生的经济来源。

年过古稀的周亚夫,就这样被剥夺了一切,只能靠乞讨度日。那些侍从、家丁也无一例外地离他而去。最终,曾经威震八方的元勋,只剩下一个人默默地在他人的冷眼旁凄凄颤巍。

这个下场,实在是与周亚夫一生的功勋背道而驰。然而汉武帝就是这样狠绝心肠,置他于这种凄惨的境地。最为可悲的是,这位昔日平定"七国之乱"的国之栋梁,竟然因为无钱无粮而活活饿死。

关于周亚夫死因的记载,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因贫困潦倒而饿死,另一种则说是被人活活饿死。不论哪种说法属实,无疑都是这位汉朝名将遭受的悲惨命运。

周亚夫死后,汉武帝还不放过他,对他的尸体百般侮辱。连棺材和地皮都要征收税银,实在是令人不齿。看到这一幕,当时的大臣刘向深感痛心,写下了"周亚夫传"以资纪念。

正所谓人生无常,命运真是捉摸不定。周亚夫这一生似乎就是如此,起起落落,跌宕起伏。年少时期隐遁磨砺,后来凭借军功一步步走向巅峰。然而就在他应该安享晚年时,却遭遇了这等悲惨的命运。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