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批准授予粟裕元帅衔,周总理主张授予陈毅元帅衔

2024-01-14历史

1955年9月27日下午5点,中南海高层将领们齐聚,举行了我国历史上首次隆重的授衔仪式。毛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朱德等十位同志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随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粟裕等十位同志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除了这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还有大部分上将、中将和少将参加了授衔仪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参加了这一盛大仪式。元帅军衔是对那些「在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取得卓越战绩的高级将领」所授予的特殊荣誉,以表彰他们对军队建设和国家建立的贡献。对于了解中国军队发展史和新中国建立过程的军事迷们来说,或许会有一个问题:在威震国民党军的粟裕为什么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呢?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军事迷,也曾一度困扰着当时的中央政治局领导们。那么,究竟原因何在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军衔评定的前期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号召全军向苏联学习,学习他们的一切先进经验,改变我军的落后现状,力争把我军建设成为像苏联一样的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1950年底,军委提议将军衔准备工作列为下一年的主要任务。1951年2月初,军委在内部印发了【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但因朝鲜战争局势紧张,这项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落实。1952年4月,彭德怀因身体原因回国治病,治疗结束后打算返回朝鲜战场,但毛主席未予同意,而是要求他留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至1952年底,彭德怀在军委会议上传达了中央关于军队改革的一系列决定,其中包括计划在1954年开始执行的军衔制度。中央军委于1953年初在内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军衔制度工作开始启动,由军委工作负责人彭德怀牵头实施。然而,由于朝鲜战争尚未结束,军衔制度的准备工作进展缓慢。

直到朝鲜军事停战协定于7月27日签署后,彭德怀才开始将部分精力投入军衔制度方面的工作。经过多次会议深入研讨,军衔制度的明确目标逐渐确立。彭德怀在报告中向毛主席汇报军衔制度的工作情况,明确指出军衔是国家授予军人的最高荣誉,能够激励他们不断进取。随后,中央军委在全国军事系统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从1954年开始全面实行军衔制度的计划。军委成立了专门的人员进行了广泛调研,最终确定了由4个等级、共14级的军衔制度。1955年1月,中央军委内部颁发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并于2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获得全国人大通过,规定自195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行军衔制度。这也给军衔评定工作设定了最后的时间限制,要求在国庆节前完成。根据当时的军衔评定相关规定,中央政治局书记处负责商定大将和元帅两个级别的人员名单,中央军委负责商定上将、中将和少将的评定名单,而其他军衔的评定则由各大军区负责商定。

军委初步商议后将元帅和大将的名单递交给毛主席,其中包括了周恩来、刘少奇、程潜、邓小平、朱德等14人被提名为元帅,李先念、粟裕、谭震林等12人被提名为大将。毛主席看完名单后提议,不需要大元帅的头衔,因为他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将来还需要经常走向人民,如果穿着大元帅的军装到人民中去,会感到很不自在!而且,穿着大元帅的军装讲话也不方便。此外,对于已经不在军队工作、而是到地方工作的同志,最好也不要参加评衔。与会者纷纷表示意见,认为毛主席是中国人民和军队的领袖,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的奋斗中,带领中国人民和军队赶走日本侵略者、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功劳最大、人民最拥护,理应授予大元帅军衔,这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心愿。然而,毛主席坚持不接受大元帅头衔,并转身询问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是否愿意接受元帅头衔,而他们都表示不需要。

1955年1月中旬,彭德怀主持了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专门研究了军衔评定的一些基础性工作。会议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即确定了元帅授予标准为「现任中央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随后,中央军委将授予元帅的具体名单和军委会议上的意见一并呈报给军委主席毛泽东。毛主席审阅后,并未提出特别意见,而是对与会人员表示肯定,他赞赏了评衔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大家表示理解,认为这项工作辛苦而艰巨。随后,毛主席要求彭德怀将意见和名单提交政治局书记处讨论。在政治局的讨论中,大家基本上按照这一方案进行,没有提出重大的异议。1955年8月19日,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批准了军委提出的预授衔名单,此时的元帅共有11位,这也就是1954年9月新的中央军委领导集体成员,毛泽东为军委主席,朱德等11位为军委委员。随后,罗荣桓代表军委将11位元帅名单报送给总理周恩来和委员长刘少奇审查修改。

刘少奇提出,按照毛主席之前的观点,到地方工作的同志最好不参与评衔,因此建议不要评为元帅的有邓小平和陈毅两位同志。9月9日,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就刘少奇委员长的意见进行了会议讨论,但最终还未确定元帅名单。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商讨授衔工作,与会人员开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邓小平和陈毅都是中央军委委员,对军队建设负有重大责任,应该评为元帅;另外也有人认为邓小平此时担任中央秘书长职务、陈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都没有在军队中担任具体职务,应该算是到地方工作,因此还是不评为好。将粟裕同志评为元帅,恰好可以凑齐十大元帅。毛主席推荐粟裕为元帅,周总理则坚持推荐陈毅为元帅。毛主席表示了赞同对第二种提议。那么,为什么主席赞同粟裕可以授元帅衔呢?原因在于粟裕在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战功。

在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打了多次出色的战斗,提升了全军的战斗力;他率先打响了淮海战役,从而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大幕。粟裕在黄桥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曾参与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对于创建和领导革命武装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粟裕为人友善,待人真诚,品德高尚。正是基于这些不争的事实,毛主席才同意授予粟裕元帅衔。最终,经过一番讨论,十大元帅基本上由九位中央军委委员和总参谋长粟裕组成。然而,在9月11日晚上的政治局会议上,周总理因外出未能参加。当他得知有关粟裕被授予元帅衔的汇报后,立即表达了自己的异议,并要求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转达他的意见给毛主席及其他政治局同志。

周总理主要提出两点意见:首先,之前确定的元帅标准是中央军委委员,因此授予粟裕元帅衔并不合适;其次,其他九位元帅分别代表各自的队伍,唯独华东野战军没有元帅代表,因此华东的代表应为陈毅。同时,周总理还让杨尚昆向毛主席转达,认为授予陈毅元帅衔没有任何不妥之处,这不会影响工作,平时可以不穿元帅服,必要时再穿,并以苏联的布尔加宁为例加以说明。此外,他认为由陈毅代表华东部队评为元帅,也有助于各部队之间的平衡,并且能更好地得到华东部队各级将领的认可。杨尚昆很快将周总理的意见汇报给了政治局领导,大家一致认为总理的考虑非常周到,因此授予陈毅元帅衔会更加妥当,毕竟陈毅一直是华东的代表。虽然粟裕在指挥战斗方面表现出色,但就整个华东部队而言,大家更认同陈毅的领导地位。周总理回来后亲自向毛主席做了解释。

毛主席表示,无论是从功劳、才能、资历还是品德上看,粟裕都有资格担任元帅,毕竟在军中谁不知道华东的粟裕呢!周总理也表示赞同,认为粟裕确实配得上元帅衔。周总理还告诉毛主席,粟裕因大家有意授予他元帅衔,专门写信谢绝了这一提议,明确表示不会接受元帅军衔。他甚至表示,对于被授予大将衔已经感到非常荣幸,他并非不满足,而是觉得元帅衔太高了。毛主席沉思片刻后说道:「粟裕真是不易啊!竟然三次谢绝当元帅!」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致表示,粟裕可以放弃二级将领的职务,让位给司令员或元帅。鉴于人才难得,粟裕必须担任大将的重任。毛主席进一步强调,粟裕必须成为第一大将,这是首要任务,接着才能确定其他十位大将和十位元帅的人选。新中国首次评选元帅的人选基本确定,随后的几天集中讨论了十位大将的人选。最初预备晋升大将的12名候选人减少到8名(李先念、谭振林、邓子恢、张鼎丞因到地方工作不参与评定)。

为了填补10位大将名额,军委决定将原定晋升上将的王树声和许光达调整为大将,经过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批准后最终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