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揭秘东汉的豪强经济逻辑!

2024-01-13历史

东汉的庄园经济,在整个古代经济史上,都是一种特别奇葩的存在。

简单来说,当时很多世家大族,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土地,最后将一个县甚至更多的耕地,全部买到自己家名下。接下来,这个区域内所有的百姓,只要不是这个家族的人,都得沦为佃农。

然后,这个家族以土地为根本,以自己家族为核心,将当地的绝大多数人口,都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农业庄园’。在这个庄园当中,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家族,可以直接对庄园进行管理,进而形成一个半独立的王国!

在中央政府强大的时候,这种半独立的庄园,可以完全控制当地的经济。并且通过察举制,把持当地的上升通道。中央政府派官员下来管理,也必须得先和这些地方豪强家族沟通,要不然就很难开展工作。

而等到中央政府衰落,进入乱世阶段之后,这种‘农耕庄园’,更是可以就地组建军队。他们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土地有土地。而他们的军队士兵,往往也都是从自家庄园内部挑选出来的,很多士兵之间,彼此都有亲戚关系。

这种特殊的关系,导致这种军队,上了战场之后,往往具有超强的战斗力。而在后世的史书上,这种军队,往往叫做‘部曲’。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很多世家豪强,都曾经纷纷建立自己的部曲,直接开始逐鹿天下。

比如说曹操,曹操当年最初起兵的时候,就是靠着曹家和夏侯家的庄园,招募了大量士兵,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支军队。

想要真正理解东汉的庄园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后来会尾大不掉?我们其实可以简单捋一下东汉庄园的发展历史。

因为东汉的开国,是打着西汉的的旗号。所以,对于很多西汉时期的制度,东汉也是直接照搬的。

而在西汉中后期,因为察举制和土地私有制这两种制度,导致地方上的土地兼并,迅速加快。然后,当地的地主家族,就可以通过土地,建立起一个简单的独立经济体。再加上察举制的存在,这个地主家族,就能通过推荐的形式,不断让自己家的后辈去做官。

而这些家族后辈做官之后,又能直接庇护家族的财产,甚至帮助家族,去买更多的土地,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于是,在西汉末年的时候,这种简单的庄园,初步成型了。

就比如说刘秀的白月光阴丽华,她出身的阴家,就是一个典型的农耕庄园家族。据史书记载,当时阴家所在的那个区域,半个县都是他们家的。所以阴家在当地影响力极大,等到后来刘縯刘秀兄弟起兵的时候,阴家才能迅速组织军队,前去投奔刘家,这才有了东汉的原始股。

但是同时,因为当时庄园经济的历史比较短,大家其实还不太会玩这种模式。所以当时的庄园,不管是运行模式,还是管理制度,都比较简陋。相对后来的那些农耕庄园,组织不够严密,也更容易被外界摧毁。

而且,到了西汉末年的时候,一场绿林赤眉起义,直接席卷全国。这场全国性的战乱,又导致很多地方的农耕庄园,直接破产了。很多家族在战乱当中,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地位一落千丈,后来也就没能再度崛起。

而从整体角度来看,这场绿林赤眉起义,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所以等到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东汉的土地兼并问题,才会暂时消失。

但是接下来,从东汉开国那天开始,因为东汉完全继承了西汉的制度,所以很多地方上的农耕庄园,就开始再次出现了。

面对这个情况,东汉开国之初的那批高层管理者,其实已经预料到了。当时以刘秀为首的很多人,就想到了这些地方豪强,以后会逐渐做大,甚至达到朝廷无法管理的程度。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刘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开展全国度田。简单来说,就是详细统计全国的耕地和人口数量。只要能算清楚,某个农耕家族手里,到底有多少地,有多少人。那么接下来,朝廷就能准确判断这个家族的强弱,然后进行相应的管理。

当然,对于刘秀的这个策略,下面的很多豪强家族,肯定是不愿意的。所以在那几年当中,很多地方都强力抵制刘秀的度田政策,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叛乱。但是最后,在刘秀的铁腕镇压之下,还是算清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

而在刘秀之后,接下来的汉明帝、汉章帝和汉和帝,也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在位期间,也都坚持了这个政策。每隔几年,都会开展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统计。而经过连续几代皇帝的努力之后,地方上的那些农耕家族,自然也就只能乖乖交底。

而当这些农耕家族,手里所有的牌,都被政府摸清楚之后,政府自然也就可以对症下药,不断削弱这些地方豪强家族的影响力。

第二件事,则是继承西汉‘假民公田’的政策。

简单来说,在汉朝时期,政府会把一些无主的土地,直接收归国有。然后,这些国有耕地,会租给下面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

如此一来,就算是某个地方豪强家族,在当地极为势大,他们也无法掌控当地所有的耕地。因为在这里,那些归属于国家的耕地,是不进行买卖的。而那些失去耕地的百姓,就可以去租国家的耕地,有了另一个选择!

当底层百姓,拥有第二个选择的时候,那些豪强家族,自然也就无法为所欲为,无法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庄园了。因为如果他们对佃农压榨的太狠,佃农完全可以转头去租国家的耕地。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些豪强家族内部的佃农,人员也会进行流动。而当人员存在流动性的时候,这些家族,就很难完全控制局面了。

这两个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同时也抑制了地方农耕庄园的持续壮大。

但是到了东汉中期的时候,这种情况,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

简单来说,在东汉中期,尤其是在那位女君邓绥掌权时期,东汉出现了连续十多年的天灾期。连续十多年的时间里,东汉几乎每年都会地震,同时伴随其他各种天灾。而这场天灾,几乎席卷了整个东汉的每一个县,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避免。

如此一来,当时东汉政府为了赈灾,就必须得把国有公田,甚至是把皇家庄园,直接拿出来,分给那些百姓耕种。因为只有这样,百姓才不会因为失去活路,开始大规模的起义。

在当时那个时代,东汉政府的这种赈灾手段,无疑是相当有效的。至少在整个邓绥时代,东汉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起义。

但是同时,这种赈灾手段,也给东汉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

因为自此之后,原本很多属于国家的公田,就被分给了百姓,国家的公田数量大幅减少。就算是那些租出去的公田,很多也落到了地方豪强的手里。租出去容易,收回来就难了。

于是,到了东汉后期,政府已经没有足够多的公田,去租给那些佃农了。如此一来,那些佃农就直接选择依附于当地的豪强家族,进入豪强家族的庄园内耕种。

当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地方豪强的话语权,就开始迅速提升,可以随意拿捏底层百姓。

所以,到了东汉后期的时候,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再也无法解决了。再之后,就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

而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政府的军事力量,大幅衰落。而为了镇压起义,东汉政府不得不给与地方将领,更多的兵权,同时让那些地方豪强,参与镇压起义军。

如此一来,这些地方豪强,就开始拥有了组建军队的能力。

而在这之后,这些地方豪强家族,开始迅速把自己庄园内的精壮劳动力,训练成士兵,组成军队。同时,他们还在自己的庄园内部,修建大量的防御工事,有的甚至直接建造城池。这样一来,这个庄园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组织,而是成了一个半独立的王国!

等到黄巾起义被暂时镇压之后,这时候的东汉政府,忽然发现:地方豪强已经彻底起飞了。他们在各自的领地内,不但可以随时组建成建制的军队,而且还有牢固的防御工事。所以,当时的东汉,就等于是一下子分裂出几百个半独立的诸侯国。

偏偏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东汉京城那边,又发生了董卓入京,废立皇帝的事情。董卓的出现,直接踢了东汉最后一脚,彻底让东汉中央,失去了镇压地方的军事能力。

所以再之后,各地的半独立庄园,就开始借着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组建军队。但接下来,他们没有真的去打董卓,反倒是开始相互混战。

这场混战的结果,就是东汉末年的那点事,以及后来的三国鼎立。

而等到东汉灭亡之后,东汉政权虽然没了,但是各地的农耕庄园,却依然存在。这些庄园,依然可以随时组建军队,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国。

所以在三国时期,不管是魏蜀吴哪一家,都在拼命削弱这些农耕庄园,希望恢复到当年东汉初年的状态。但结果,因为外部敌人的存在,大家始终没有办法,进行绝对的内部改革,反倒是为了团结大家打仗,不得不让出更多的利益。

就这样,等到西晋时期,各地的农耕庄园,已经彻底尾大不掉。如果西晋非要除掉这些农耕庄园,就势必会把整个国家,搞得烽烟四起。这个难度,远比当年刘秀度田还难。

所以再之后,到了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原地区长时间无法统一,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对内大范围清理这些农耕庄园。他们只能选择和这些农耕庄园合作,在得到大部分农耕庄园的支持之后,就可以直接建立一个政权。

这种情况,其实一直持续到了隋唐时期。直到隋唐时期,随着国家再次统一,国家可以全力对内改革。同时,这之后科举制开始出现,打破了农耕庄园存在的两大基础之一。所以到了唐朝之后,这种农耕庄园,才算是被削弱了不少。

当然,到了唐朝之后,那些地方上的地主家族,又以土地私有制和科举制为基础,建立了另一种形式的庄园。不过,隋唐之后的地方庄园,因为无法把持上升通道,整体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这就是东汉时期的农耕庄园。

至于说东汉的这种庄园,和欧洲的农耕庄园,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只能说,两者都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团体。但在这之后,因为东汉有察举制,而欧洲那边玩的是宗教体制,所以两者对于上升通道的控制情况,是不太一样的。

当然,这种庄园经济,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通过血缘和宗族的关系,这种模式可以更好的延续家族,让人更容易生活。即便是遇上了天灾,也能通过相互帮助的形式,更容易活下来。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东汉庄园,其实是生产力和当时制度结合的产物。如果当时有科举制,或者当时有蒸汽机,那么所谓的庄园经济,可能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