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张学良晚年谈九一八,称不抵抗没有错,承认是自己判断形势错误

2024-01-02历史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张学良晚年竟直说不抵抗没有错,只是自己判断错了形势。

张学良在晚年结束软禁之后,曾有很多记者都想来参访这位传奇人物,毕竟他经历过中国的诸多重要事件。

最让人想知道的就是张学良当初为什么要放弃东北,当初手握二十万大军,却被日本一万多军队赶跑。

然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张学良只愿意承认自己错判形势,并表示是自己下的不抵抗命令,与蒋介石无关。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开始了夺取东北的行动,然而就是这样的大行动,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都没有得到一丝的情报。

而在日军发起进攻的时候,无一人能及时联系上,蒋介石正在江西筹划围剿红军,张学良则是去看戏了,当时负责东北军务的荣臻也跑去给自己父亲祝寿。

就导致前线的士兵不知如何应对日军的进攻反应,从现在来看,很怀疑是日军故意挑选的的日子。

最先知道消息的则是,当时的驻守北大营的旅参谋长,他急忙把消息上报荣臻,但由于一时间联系不上,一面指挥部队抵抗,一面加急寻找荣臻的消息。

军队联络官历经数小时才找到了在宴席上的荣臻,荣臻一面上报张学良,又随即下发一道命令,让部队停止抵抗,不要与日军交火。

东北军战士虽然不理解,但还是选择服从军令,没有继续反击日军,而日军得寸进尺,开始向我国境内入侵。

然而荣臻也是联系不上张学良,等到张学良知道消息后,日本已经开始向省会进发了,当得知荣臻已经下达不抵抗命令后,张学良又再一次强调与日本不许起冲突。

蒋介石则是第二天才接到的电报,也是让张学良继续保持现状,让中国军队避开日军。

当时的东北军有三个选项可以选择,一是奋起反击,挫败日军的先头部队,占据要道防止日军进一步推进,此时的北大营中,有着东北军整整一个旅,日军的进攻部队最多一个营,完全有能力反击。

二是全力固守,抵抗日军的进攻,不主动出击也不让日军前进,这是中规中矩的办法,也是世界各国抵抗入侵的常见作战方案。

最后一种就是避战求和,把是战是和的选择权给了日军,很明显最后一种是最不好的办法,但蒋介石就选择了这一条。

蒋介石的处理办法就是找国联调停,他认为中国是受害国,国联肯定能把日本军队赶出去。

而且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蒋介石还给张学良发了一份电报,虽然是孤证,但真实性很高,表示只要日军进犯,就要力求避战。

而蒋介石对此的解释是,一时的战争带来不了和平,避战才能挽救民族,这样的理由堪称荒唐,结果就导致五个月日军就占据了东北,日军侵略野心越来越大。

而且无论从蒋介石还是张学良再到荣臻,第一反应都是避战,而非迎战,足以说明此前蒋介石就提出了避战的政策,东北军亦是按蒋介石的命令行动。

而且在开战之后,蒋介石依旧不愿意选择抵抗,还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就与日军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

随着东北的沦陷,日军攻击热河与上海,掩护伪满洲国的建立,此时的蒋介石仍带领五十万大军在进攻红军。

有人提议抽调主力去支援上海,则是被蒋介石严厉批评,称要忍辱负重,照顾全国的局势。

结果就是伪满洲国成功建立,热河沦陷,而国联对日本的警告,日本根本不管,还退出了国联,蒋介石依靠国联阻止日军的计划破产。

那么张学良自己手握大军为什么会如此听蒋介石的命令?他为何不奋起反击呢?

在蒋介石名义上统一全国后,自己能伸手的地方其实很小,山西的阎锡山、西北马家军、滇系桂系川军实际上还是自己做主。

而东北的张学良也是如此,只有外交权上交到蒋介石手里,对于东北有着极大的自主权。

然而初掌大权的张学良丝毫不及上面那些军阀老油条,城府并不深,认定蒋介石作为全国统帅,就要服从命令。

所以二十几岁就掌握了东北军政大权的张学良,根本远不及他父亲般强硬,这也是日军在进攻时,考虑到的点之一。

此外,在张学良执政初期曾有一次冲动的军事行动,就是与苏联争夺铁路的控制权。

先是蒋介石率先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引起苏联政府的不满,接着张学良就直接派兵先行占领中东铁路,归中国管辖。

苏联很快就派军队抵达我国边境,誓要拿回中东铁路的权利,张学良选择积极抵抗,并在满洲里一带布置军队抵抗苏联。

同时苏联敏锐察觉到东北军海军实力弱小的缺点,带着远东舰队十艘舰船开进黑龙江。

张学良冒着众人的反对,拉着东北军的海军迎战,但由于火力配置的落后,加之苏联出动飞机,东北海军遭到重创,甚至已经组织不起抵抗力量了。

苏联击沉我国五艘军舰,并派兵占据富锦县城,此次失败让张学良备受打击,一度在军事上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所以在日军入侵后,张学良就召集了东北军的高层开会,就表示军人有守土之责,但是要听蒋介石的命令。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张学良对于蒋介石是十分信任的,此外在他看来,要东北抗战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全国一起抗战,但蒋介石要围剿苏区,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张学良很害怕和日军交战将会重蹈与苏联交战的覆辙,自己将可能在东北军中失去威望。

此外,张学良在晚年还提到了一个他不抵抗的重要原因,就是对形势的估计错误,因为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军就多次挑衅东北军。

日军的这种做法不仅让东北军放松了警惕,还让张学良与蒋介石产生了日军不敢轻易挑起战争的态度。

根据蒋介石所掌握的情报,日本国内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根本无暇在中国的挑起事端。

鉴于这样的认知,张学良和蒋介石就达成了一种不抵抗的默契,武力还击不仅有伤亡,还可能会给日本进攻的理由。

这样的认知在日军入侵之前,有一定的道理,但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这种想法在他们脑中并未改变,还想着不抵抗,根本不知变通。

于是在这种不抵抗政策的引导下,张学良带着东北军入关,让日本五个月就拿下了东北。

甚至有谁在蒋介石身边表明要抗战,就会被蒋介石一顿批斗,轻则挨一顿骂,重则丢掉官职甚至性命。

那么蒋介石这种不抵抗政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蒋介石在孙中山离世后,就一直对共产党有着极大的敌意,甚至把消灭共产党视为他重要的政治目标。

在一次会议上,蒋介石向各地官员阐述消灭共产党的「重要性」,认为中国被帝国主义打败,还可以当亡国奴,如果他们被共产党击败,连奴隶都当不了。

所以蒋介石自己把消灭共产党放在抵抗帝国主义之上,就导致了国民政府在对待九一八问题时,形成一种纵容的态度。

而且蒋介石对于日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可以说是所有帝国主义,蒋介石都不敢与之交战,认为中国军队与帝国主义交战只有失败。

这一想法体现在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态度,当时整个社会都对日本侵占东北不满,要求对日宣战,把日本赶出东北,军队中也有不少人支持对日作战。

但蒋介石却是不紧不慢地发了一封【告全国同胞书】,在书中,蒋介石表明了自己对战争的态度。

表示如果中国能打赢日本,但国民政府不打就是政府的错,但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开打输了,这就不是国民政府的错了。

蒋介石在这份布告中,一个劲的表示中国国力还不足以与日本交战,现在开战讨不到好处,等到实力有了再打也不迟。

但蒋介石转头就把大量的钱财由于进攻苏区的计划中,很显然不是为了发展国力,蒋介石自己都前后不一,必定不能让国人信服。

所以这份封布告不仅没有让蒋介石少一点骂名,反而还造成百姓对国民党的不信任,开始自发支持抗战。

此外,蒋介石与张学良一样,对于日本的野心察觉不足,早在九一八事变的前一周,就有人从日本传回消息,表明日本对中国将有大行动。

蒋介石从头到尾就只认为日军只会在局部挑起争端,最多不过一个省,有人甚至把日本的蒙满计划给蒋介石看,蒋介石还认为日本要二十年才能实现中国目标。

所以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向全国通告,只是局部事件,哪怕日本开始占领东北全境,蒋介石还是抱着这样的态度。

最后,蒋介石大大高估了国际联盟的作用,蒋介石在东北沦陷后,特意召见了张学良,信誓旦旦跟张学良保证,国联能阻止日军的侵略。

蒋介石甚至还说出,这只是一种拖时间的手段,日本国内必将有大变化,在东北不会带得太久。

随后国联也做出了裁决,要日本放弃东北,改由国际联盟托管,然后日本可以派遣顾问。

这种方法,让日本明面上没有占据东北,实际上还是控制了东北,极大损害中国的利益,但日本选择不接受,随即退出国联,蒋介石寄希望于国联成了一个笑话。

蒋介石的这些想法给国民政府上下传达了一种不抵抗的思想,所有人都以此作为对外处理手段,导致中国错过了最佳的抗战时机。

后来张学良在台湾被释放,表示蒋介石并未下令不抵抗,都是他自己的错,这句话很显然是在给蒋介石背锅,也注定没有人会相信。

最后,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由「文史颜如玉」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