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6年,那个两次向毛主席敬酒的年轻女劳模,后来怎么样了?

2024-01-25历史

这是一幅经典的老照片。

照片中,一名年轻女子留着齐耳短发,相貌英气,左手握着酒杯,向毛主席敬酒,毛主席左手夹烟,右手握着女子的右手,面露微笑,与对方亲切交谈。

20世纪50、60年代,这幅经典的照片曾被刊登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并被印制成年画,进入千家万户的厅堂,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名向毛主席敬酒的年轻女子是谁?她为什么能出现在招待宴会上向毛主席敬酒?毛主席和她说了什么?她有什么样的先进事迹?在向毛主席敬酒后,她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这一切疑问,都将在本文中得到解答。

龙冬花向毛主席敬酒

出身贫苦当童养媳,艰苦奋斗成劳模

说起龙冬花,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很陌生。

但在20世纪50、60年代,龙冬花可是明星一样的人物,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曾13次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事迹被编入当时的小学课本,家喻户晓。

1929年,龙冬花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龙冬花的家非常穷,父亲在她童年时就染病离世,留下一对可怜的孤儿寡母。母亲身体不好,无力抚养女儿,只好把龙冬花送到贵池乌沙夹一户人家,当了童养媳。

作为别人家的童养媳,龙冬花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担子,小小年纪,她就要洗衣做饭干家务;年龄稍长,她又开始下地干农活。

龙冬花是一个好强的女孩,沉重的劳动负担非但没有压倒她,反倒锻炼了她的体魄,磨砺了她的意志,让她能里能外,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成了婆家的顶梁柱。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龙冬花的丈夫在妻子的动员之下,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临别之前,龙冬花拍着胸脯对丈夫说:「你就好好打仗吧,家里的事不用你管!你在前线争取立功,当个战斗英雄!我在后方努力生产,当个劳动模范!」

看到妻子乐观坚强的表现,丈夫欣慰地笑了,放心地离开。

龙冬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新中国成立后,她的表现十分活跃,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清算恶霸地主罪行,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积极分子。

龙冬花虽然是女人,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搞农业生产上,男人干不了的活,她敢干;男人吃不了的苦,她可以,成了柳城村出了名的「女汉子」。

1952年初,龙冬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带头在柳城村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幸福互助组。

一开始,大家觉得龙冬花是个女人,单打独斗可以,当带头人肯定不行,但过了没几个月,他们就后悔了,因为龙冬花把互助组搞得有声有色,干劲十足。

好景不长,这年夏天,江淮一带连降暴雨,倾盆大雨疯狂倾泻,长江水位猛涨,就像一条发狂的巨龙,随时可能冲破堤坝,防汛形势空前严峻。

贵池邻近长江,江堤承受巨大压力,岌岌可危,一旦溃堤,后果难以想象。

乌沙公社立即召开紧急防汛大会,动员附近几个村上千名群众参加保堤防汛任务。大家纷纷表态,全力保堤,义不容辞,绝不退让。

干劲是有的,但谁来带头?保堤防汛就像一场战役,如果没人带头指挥,人再多也没用,而真正的带头人未必是领导干部,而是真正敢打敢拼的「战士」。

关键时刻,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了龙冬花身上。

龙冬花带领社员劳动

抗洪抢险「不要命」,「铁姑娘」火线入党

面对万分紧急的时刻,面对乡亲们信任的目光,年仅23岁的龙冬花毫不犹疑地答应了,组织上立即批准了让龙冬花担任防汛抢险队长,公社书记一脸凝重,严肃地对说:「龙冬花,这十三万人口、十几万亩耕地的乌沙大圩,我就交给你了!」

面对千钧重担,龙冬花点了点头。

汛情紧急,分秒必争;人在堤在,堤毁人亡。

那一瞬间,龙冬花的心中想起了这十六个字。

龙冬花立即率领几百名抢险队员、冲上了保堤防汛前线。那个时候的防汛没有多少先进手段,就是靠手拉肩扛,加筑堤坝。

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龙冬花急红了眼,她带着八十多部水车,日夜奋战在抢险前线,一刻也不敢歇息,谁累了她就替换谁,却从不需要别人替换。

龙冬花就这样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机器,盯在大堤上不下来,一鼓作气干了整整十天十夜,实在熬不住了,就在大堤上靠着水车躺一会,须臾不离。

可老天爷没有丝毫让步,雨一直下,看着居高不下的水位,龙冬花不敢有丝毫懈怠。

有一天,龙冬花带人进行安全巡查,突然发现堤坝上出现了一处管涌。虽然口子不大,但以她的经验判断,口子一定会迅速扩大,如不立即解决,大坝随时有被冲垮的危险!

可是,他们手头上没有任何可用的工具和砖石沙袋,跑到别的地方调运,很可能就来不及了,眼看情况危急,大家却都束手无策。

「堤坝后面是十多万百姓,是十几万亩耕地,就是不要命了,也决不能让洪水过来!」

「不能再等了!你们两个快去叫人!其他的人跟我来!」龙冬花一边果断下令,一边毫不犹豫地跳进滔滔的洪水之中,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管涌的口子。

洪水如同发怒的巨龙,一个浪冲过来,龙冬花险些被卷走,但她坚定地攀住木桩,奋力站稳了身子,大家被龙冬花「不要命」的行为深深震撼,一个接一个地跳了下去,他们相互挎着手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了管涌,挡住了肆虐的洪水。

十多分钟以后,救援的人赶到,大家齐心合力,堵塞了管涌,保住了大堤的安全。

这十多分钟是宝贵的黄金时间,如果不是龙冬花「不要命」的纵身一跃,后果不堪设想。龙冬花的「不要命」精神很快传遍了防洪大堤,人们敬佩地叫她「不要命的龙冬花」。

江堤保住了,洪水退了,公社领导把一份党员登记表放到龙冬花的面前——她经受住了抗洪抢险的重大考验,被组织上批准火线入党。

看到这一幕,龙冬花激动得热泪盈眶。

龙冬花在开会

两次见到毛主席,奋勇争先抗洪涝

由于抢险救灾的杰出表现,龙冬花被评为安徽省农业劳动模范。

1953年,龙冬花作为优秀妇女代表,赴京出席全国妇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前,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接见了与会代表,并与全体代表合影。

那一天,龙冬花终于见到了日夜盼望的毛主席,她想和毛主席握手,可惜位置靠后,跟毛主席还有一段距离,但仍然激动得热泪盈眶,使劲地鼓掌高喊「毛主席好!」

最后,手拍肿了,嗓子也喊哑了,龙冬花也没能跟毛主席握上手,留下不小的遗憾。

这一年秋天,龙冬花又被省里推荐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龙冬花第二次见到了毛主席。遗憾的是,这一次她还没能单独得到毛主席的接见。

不过,连续两次的遗憾,终于在3年以后弥补了。

两次被毛主席接见后,龙冬花成了名人,还担任了柳城乡乡长,成了一方父母官,她再接再厉,继续奋战在农业生产和抢险救灾第一线。

1954年,长江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水,北闸埂江堤崩溃,无数村庄被淹,四处一片汪洋,龙冬花带着一批青年突击队员,紧急转移受灾群众。惊涛骇浪中,她亲自划着一艘小船,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抢救出十多名被困的妇女、老人和孩子。

当小船即将靠岸时,一排突然浪头袭来,把小船卷到水中,差点沉没。为了群众的生命安全,龙冬花只得跳入水中,想把船推上岸,可她游泳不佳,又一个浪头打来,龙冬花被灌了几口水,一时间昏头转向,险些丢了性命。

这个时候,不知从哪来了一股勇气和力量,龙冬花定了定神,硬是稳住身子,冒着生命危险把小船推上岸,确保了十多名群众的安全,博得群众们一片赞扬。

到底是哪里来的勇气和力量呢?事后,龙冬花告诉大家,是毛主席的号召让她奋力坚持,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即便是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龙冬花

受毛主席亲切接见,两次向主席敬酒

1956年,是改变龙冬花命运的一年,也是最让她引以为傲、终身难忘的一年。这年春天,龙冬花以政协特邀代表的身份赴京参加二届二次全国政协会议。

得知这个消息,龙冬花欣喜若狂,她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套只穿过几次的新衣服、新鞋子,打扮得干净利落,穿戴整齐,十分精神。

龙冬花有预感,这一次她不仅能见到毛主席,很可能还能和毛主席握手说话。

2月7日,会议结束了,可毛主席还是没露面,龙冬花难免有些失落。

就在这个时候,全体与会代表突然接到一个激动人心的通知:当晚周总理主持的招待宴会上,毛主席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出席,接见全体政协委员和特邀代表!

终于又能见到毛主席了!龙冬花别提有多激动了。

晚上,中南海怀仁堂,华灯初上,招待宴会如期举行。

毛主席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大家赶紧站起来热烈鼓掌,不约而同地看向入口的方向。

只见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首长们一行人走进了大厅,毛主席走在最前面,他身材高大,步伐坚定,一边走一边微笑这挥手致意,大家的掌声更热烈了。

经过龙冬花身边时,周总理注意到了这个女青年,驻足问:「你是哪里的?」

龙冬花激动地回答:「总理,我是安徽贵池人。」

「贵池?你是不是叫龙冬花?」周总理眼前一亮。

「是的,我是农业界的代表。」龙冬花沉稳地回答道。

毛主席坐定后,宴会正式开始,龙冬花和农民政协委员坐在一桌。酒过三巡后,政协委员会们开始向毛主席敬酒,纷纷表达对毛主席的爱戴。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不善饮酒,也不喜欢喝酒,为了毛主席的身体健康,不是每个人都向毛主席敬酒,而是选出了几名代表,代表不同界别向毛主席表达敬意。

龙冬花被选为他们这一桌的代表,受全桌农民政协委员的委托向毛主席敬酒。

领受到这个光荣的任务,龙冬花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终于等来了向毛主席单独敬酒的机会,紧张的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说不好的话,毛主席会不会生气?

怀着忐忑的心情,龙冬花端着酒杯来到了毛主席这一桌。

周总理见状,亲自把龙冬花领到毛主席身边,介绍说:「主席,这是龙冬花,来自安徽贵池,幸福农业社社长,代表农业委员向您敬酒。」

毛主席站起来,左手夹着烟,右手握住了龙冬花的手,一边用温暖的眼神打量着她,一边微笑道:「好,好,姑娘你多喝点,我少喝点,好吗?」

听着毛主席的话,握着毛主席的手,龙冬花如沐春风,一股暖流流遍了了全身,她满目崇敬地望着毛主席,赶紧点头说:「好的,毛主席!」

说完,龙冬花举起酒杯,半杯酒一饮而尽。

龙冬花平时不喝酒,但这一杯酒却让她感到万分激动和幸福,酒喝完了,龙冬花握着酒杯的手还在微微颤抖着,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心情激动的龙冬花没有注意到,就在和她毛主席单独交流的时候,一旁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发现了这个宝贵的镜头,迅速摁下了快门。

咔嚓!伴随着快门的声音,这一个瞬间被永久定格,成为历史的永恒。

敬完一杯酒,龙冬花还觉意犹未尽,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她对毛主席说:「毛主席,我爱人在解放军空军部队,我代表他再敬您一杯,行吗?」

毛主席一听龙冬花还是军属,更高兴了,答应道:「那好!」

于是,龙冬花添上酒,又向毛主席敬了一杯。

当晚,与会的全部代表中,向毛主席敬两杯酒的,龙冬花是独一个。这次向毛主席敬酒的经历,也成为龙冬花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回忆。

敬完酒,龙冬花准备离开,没想到毛主席却又问了龙冬花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的情况,龙冬花虽然没有提前准备,但还是稳住心神,一一作了回答。

对于龙冬花的回答,毛主席很满意,赞赏地点了点头。

晚宴结束后,龙冬花躺在床上,久久难眠,今天的经历注定让她铭记终生!

铭记毛主席教诲,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从毛主席身边回来后,龙冬花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毛主席的教诲始终回响在她的耳边,让她充满了精神力量,她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是累。

1956年夏,龙冬花高级农业社社长,再次遇到洪涝灾害。面对熟悉的「敌人」,龙冬花夜以继日,领着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抗洪排涝,六战六胜,夺得了一场大丰收。

这年冬天,龙冬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这一年,她年仅27岁。

付出总有收获,更大的荣誉还等待着龙冬花。

1956年上半年,龙冬花在怀仁堂向毛主席敬酒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冠名为「毛主席与亲切龙冬花亲切握手」,随后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好评如潮,一致称赞这张照片体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劳动模范的关爱。」

就这样,龙冬花在一夜之间成了名。

这年年底,龙冬花向毛主席敬酒的照片被制成年画,在全国印刷发行,人们纷纷购买,一度脱销。随着这张年画挂入千家万户的厅堂,龙冬花成了真正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她不怕牺牲,抗洪救灾的英勇事迹也被编入小学语文课本,成了妇孺皆知的「大英雄」。

当然,这些事迹都是龙冬花敢打敢拼,真正干出来的,如假包换。

晚年本色依旧,拼命干活不服老

1958年,龙冬花转为正式国家干部。

此后,龙冬花曾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先后担任乌沙人民公社副书记、幸福大队党支部书记、乌沙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贵池县妇联副主任、安徽省妇联副主任,中共安徽省委委员等职务,并当选中共第九、十、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如果你以为龙冬花从此脱离劳动,走向仕途,那就猜错了,因为龙冬花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和嘱托,始终保持着基层一线劳动者的本色,从未远离。

1979年4月,春雨连绵,长江水势上涨,防汛形势再次告急。

这一年,龙冬花已经52岁,因为长期劳作,身体不好,已经退休在家。听说汛情告急,公社紧急动员,龙冬花在家坐不住了,非要拖着病体,到前线参加防汛。

家人都知道龙冬花的病就是年轻时带头防汛,没日没夜地干活甚至跳入水中才落下的,每天都要吃药,干一点重活就会复发加重,所以都劝她留在家里。

龙冬花摆摆手:「这段堤连着千万人的生命、上万亩的庄稼,不是小事。我年轻时能干,现在也能干,还没有到手不能动、嘴不能张的时候!」

说完,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提起配好的15包中药,披上雨衣和社员一起出发了。

龙冬花的任务是到12公里外的杜湖挖石头,再把石头运到防汛一线,一个来回就是几十里路,而且全是泥泞的土路,走起来十分艰难。

可龙冬花不怕,她拿出了年轻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早上喝上一碗中药就上了前线,一连十多天坚持战斗,哪怕是脸上、腿上浮肿,累得腰酸背痛,也不愿意歇息。

社员们见状都不忍心,使劲夺下龙冬花的工具,甚至恳求她说:「龙劳模,你不是铁打的呀!再说你年龄大了,在这儿指点,我们来干就行啦!」

龙冬花一把抢回工具,不由分说地道:「都是老毛病,没啥大事,顶一顶就过去了!人家干活,我站在旁边指手画脚,我没这习惯!」

就这样,龙冬花拖着病体,凭借一双手、一把铁锹,和大家一起挖了近7吨半的石头。

任务结束后,人们强行把龙冬花送到医院检查,一检查才发现,她的大腿、腰椎和背部等多处严重挫伤,而且都是新伤,原有的风湿病和腰椎病也加重了。

看到这一幕,泪水模糊了人们的眼眶:「龙劳模的病,都是为大家累出来的呀!

终身不忘毛主席恩情,一生坚持为人民服务

作为全国劳模,龙冬花的医药费可以全额报销,但是为了给国家节约开支,她总是坚持吃药,能不住院酒不住院,即便是住院也一再要求提前出院。

「我年纪大了,不能再为国家做贡献,唯一能做的就是少花点国家的钱。」龙冬花说。

1991年,池州再遇洪涝灾害,龙冬花正在住院,听到消息后让老伴专程赶到县妇联代她捐款。如果不是年事已高,卧病在床,她恨不得亲自上阵抗洪。

龙冬花夫妇一共有5个子女,其中3个子女先后下了岗,生活比较拮据,孩子们向她求助,想让她找领导反映,帮忙安排工作,却被母亲拒绝。

有的孩子不理解,龙冬花语重心长地说:「共产党员是要给国家分担困难,而不是给组织添麻烦的。」为此,她鼓励孩子立志再就业,从没找过任何领导求助,但当乡下的亲戚百姓有困难找来时,龙冬花却热情招呼,四处奔走,为他们排忧解难。

尽管成就斐然,荣誉等身,龙冬花却很少主动讲起这些光环,即便和自己的丈夫、孩子也很少说,孩子们都是从报纸和村民的口中才得知母亲的英勇事迹。

不过,每当孩子问起她向毛主席敬酒的事情,龙冬花却每次都讲得津津有味,认真细致。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每当讲起毛主席,母亲的眼神里都焕发出一种特别的光彩,好像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彷佛这是她一辈子骄傲的故事……

2001年4月,龙冬花被查出身患胃癌,晚年的她顽强地与病魔斗争。

2004年9月7日,龙冬花因病逝世,终年75岁。

晚年的龙冬花,经常反复叮嘱孩子这样一句话:

「年轻人不要忘了毛主席的恩情,不要忘了党的光辉,不要怕吃苦受累,一定要趁年轻多为群众服务,大家生活过好了,国家才能好。」

晚年的龙冬花

这就是「不要命」的共产党员、全国劳模龙冬花,她始终牢记着毛主席的谆谆教诲,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把一生献给了人民群众,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致敬伟大领袖毛主席,致敬「不要命」的龙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