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明代状元书法家陈循,74岁时被流放至铁岭

2024-01-06历史

江西吉安在明代盛产状元,尤其注重诗书传家,崇尚节义理学,有着良好的地域文学传统,为文学重镇之一。陈循作为江西地区优秀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其诗书风格的形成受江西地域文学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陈循画像

陈循(1385-1464年),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泰和人,是明代在北京举行科考录取的第一位状元,曾官至内阁首辅、少保兼太子太傅及文渊阁大学士,为内阁重臣,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陈循的生平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从学时期——名下果无虚士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陈循生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据王翔【芳洲先生年谱】记载「公先公与一敬公、杨公虽岁长,少不敌,然先后学于海桑陈心吾先生之门。」陈循的父亲和从叔一敬公皆学于名儒海桑先生陈漠之门,可知其家庭有一定的家学渊源。吉安府向来是个才子之乡,在家学与浓厚乡学氛围影响下,陈循自幼便很聪颖。「是年(1391年)正月,公随兄入里塾读书,不三四回即自背诵,动止应对不群流俗」七岁入塾学习的陈循,书过三四回便能背诵,应对谈吐也不落熟套,这聪慧的天资在其后的学习中也表现突出。

明代 陈 循 作品一

陈循幼年生活较为安逸无忧,但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其父病卒,年仅十岁的陈循与母兄相依,生活较为困苦,学业也一度中断,直到建文元年(1399年),其从叔陈一敬公罢官归乡,十五岁的陈循才开始跟随其从叔读书。其后两年,陈循进入邑痒读书,年少的他此时就己经表现出了远大的志向,在邑宰孙公考查邑学诸生时,作诗云:「要知四海为霖处,待到中天捧玉皇」,足以见其成就一番事业之志。

在此后十余年的邑痒学习期间,他出色的文采多次受到长官的嘉奖,才名也随之越来越大,各地长官及有名望的长者来到泰和,必对陈循进行一番考试。如参议钱塘柴公因慕陈循之名来邑学,以「讲中庸三十章」试其才,讲毕,钱公以「名下果无虚士」盛赞之,可见陈循文才十分出众且得人之心。

明代 陈 循 【题文同墨竹图】局部

高中状元——仕途顺遂

陈循虽文名很盛,但其科考之路却是一波三折。三次参加科考,但能在三十岁就摘得状元之名,又实为少年得意。永乐三年(1405年),此时陈循二十一岁,是他第一次参加乡试,但这次乡试他不幸落榜;1408年,陈循本应参加乡试,但因病未果;1411年,二十七岁的陈循第二次参加乡试,这次考试陈循表现十分突出,却又因病所累,只考了初场,因病痛未能完成剩下两场,但其文却得到考官赏识,在阅其初场文还未见余下二场文时,考官就毫不犹豫地把陈循的文章刻为上录,在将刻完初场两篇文章后却发现陈循缺了第二、三场考试,因此陈循在此次乡试中又失败而归。

直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陈循此时三十岁,是第三次参加乡试。吸收前两次因病未果的教训,陈循「慎起处,戒饮酒」,靠多年积累的深厚学识与经验,他终于在此次乡试中夺得第一,为「会元」。次年二月,陈循至北京参加会试,这一年也是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据【状元图考】载:「甲午,首乡荐。会试拟首,考官梁潜以乡曲避嫌,置第二。庭试首摧。」会试本当为第一的陈循却因同乡考官梁潜避嫌而改为第二,但在其后的殿试中陈循以出色的文采和见识最终夺得头魁,为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状元。

明代 陈 循 作品二

高中状元之后陈循直接入职翰林院,而翰林院为内阁人才培养基地,也是进入政坛的必经之路。其后陈循从翰林修撰青云直上到内阁参与机务,为官近四十年,这期间没有遭受过一次贬滴,且多次被委以重任,参与修纂各类重要书籍,委派为乡试、会试考官,国家的大诏令、典册也多出自其手。在「三杨」之杨士奇和杨荣相继去世后,年事己高的杨溥也不再继续主持内阁,于是陈循和马愉、曹鼎逐渐取代「三杨」的地位主持内阁。

明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时值阁臣们的沐休假期,陈循与、王英、钱习礼、周述、李时勉等9位朝中大臣雅集于杨荣在京师城东的府邸——杏园聚会。画家谢环为此作【杏园雅集图】,陈循作题,释文:济济儒林彦,晨下玉堂直。时和景物丽,驾言适所适。芳圃负城隅,坦荡嚣氛隔。长松荫仙葩,流泉湛寒碧。展席蔼兰熏,开尊注琼液。主宾谐琴瑟,赓歌叶金石。萧散乐和洽,从容见仪则。视彼山阴游,清谈竟奚益。泰和陈循。通篇小楷结构净洁匀称,笔画婉丽端雅极具当时流行的「台阁体」风格。

明代 陈 循 【题谢环杏园雅集图】

流放铁岭——归乡终老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犯边,明英宗朱祁镇受宦官王振煽惑,不顾举朝反对执意亲征。最后大败,明英宗也在撤退到土木堡时被瓦刺首领所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在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明廷乱作一团,甚至出现了拥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君的言论,而陈循立即反驳道:「皇上为悯生灵、安社程而出,皇天眷佑,不久必回。今当立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郕王辅之,徐图迎复,岂容有他议!」陈循当机立断,立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郕王朱祁钰监国辅佐,然后再想办法把皇帝迎接回朝。但当时有部分官员认为皇子年纪最大的也只有三岁,无法主持大局,陈循则以「但生一日,即是主人」这一坚定有力的回答稳固了朝臣之心。

明代 陈 循 作品三

而蒙古瓦刺部落在击败英宗北征大军后乘胜追击,直犯京师,当时皇太子年仅三岁,为避免「主少国疑」,国家动乱,陈循、于谦等大臣迫于形势不得不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君,以稳定军心。

1450年明英宗被归还,却回朝后随即被明景帝软禁。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病重,陈循便与朝中各大臣商议奏请英宗监国(实际上也就是请英宗复位),要求朝中官员赞成者将姓名写在奏稿上,并于第二天上奏章,但代职大臣没有批允。第三天,陈循决定再次送批奏章,由于奏章赞成者官员人数较多,待等到写完署名的时候己经过了上奏时间,陈循等只好明日再上奏章。但没等到第二天早上,石亨和徐有贞等辈为抢拥英宗复位之功,当晚便潜入南宫,发动政变,迎接英宗复位,这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夺门之变」。

明代 陈 循 作品四

明英宗因不明之前众臣上章之事,在复辟后便开启了他认为的赏罚之路。徐有贞因之前多次求陈循举荐自己未果,而对他怀恨在心,便多次在英宗前诽谤陈循,诬于谦、王文有立外藩复辟之意,且陈循、商格、萧铺三人也参与其中。于是于谦、王文被处死,陈循被刑杖一百并流放到铁岭,时年陈循已有七十四岁高龄。谪居铁岭尚阳堡时,正值铁岭重修圆通寺,他为之撰【银州重修圆通寺塔记】,云:「洪武二十三年,嚚州之城置铁岭卫,此则建城之始也……。」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除此之外,他还为开原撰写了【重修崇寿寺塔记】,对铁岭的名胜古迹,也写许多诗加以赞之,是最早吟诵铁岭风光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成为铁岭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 陈 循 作品五

天顺六年(1462年),陈循上章自明当年实情,明英宗也知晓了当日众臣上章劝景帝同意英宗监国的真相,最后申诉成功,获释为民,后归乡闲居,同年十一月,以疾病而终,享年七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