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抗战剧【亮剑】的最后几集中,剧情主要是围绕李云龙、丁伟、孔捷「晋西北铁三角」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穿插1955年授衔的一些故事。
从李云龙的话语中不难发现,他希望自己能评为中将,但最后却只是少将。这让老李十分不满,甚至闹情绪的和另两名好友发牢骚:自己要当大将!
电视剧虽然是影视化作品,但借李云龙之口也道出了许多人的一个疑虑: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开国大将与上将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最早还要追溯至1950年。这一年9月4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建立各级干部管理布置规定】,指出「军队干部先进行评级」。
1951年2月,总干部部以中央军委名义下发【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全军随即展开评级工作。
1952年底,军队评级这些重要问题已经解决,共划分9等21级,这为后来全军评定军衔奠定坚实的基础。
1953年初,军委发布【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指示】。不久,以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萧华为副主任的「军衔实施委员会」正式成立。
委员会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主要就是解决在实施军衔制度准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鉴于军队组织编制和一些兵种组建尚未落实,解放军的评定军衔工作直到1954年才正式实施。然后再度延期,改为1955年实施军衔制。
当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为评定军衔的主要领导人,包括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萧华等开国元勋协助彭德怀,负责首次解放军军衔的评定与实施工作。
1955年初,毛主席签发的【军官服役条例】发布,该条例对军官军衔评定有着明确规定,把解放军现役军官军衔分为帅、将、校、尉4等14级。
元帅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两个等级;将军则分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至于具体人选,由中央军委提名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人选以及校官人选名单,由军队各大单位或各总部军区、各军事院校、志愿军总部提名,最后由中央军委定夺。
元帅的评选标准与人选是至关重要的。
起初,解放军的元帅共分为大元帅和元帅,大元帅的人选就是毛泽东主席,这是毋庸置疑。
元帅的人选名单有10人和11人。十元帅,便是我们如今熟知的开国十大元帅,11元帅则是加入了邓小平同志。
但小平同志后来主动请辞元帅军衔,在随后的中共八大上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成为中央核心领导层成员。
解决完评定元帅的标准和人选后,接下来就是评选大将标准与人选。据文件规定,大将的编制军衔标准是「一级军区司令员与相当于该职务者」。
在具体评选工作中,彭德怀、罗荣桓却发现1955年全国进行调整后的一级军区有12个,其中9个军区的司令员已经评选上将,三个军区司令员则是为中将军衔。
如果按照文件规定,开国大将的人选不会低于12人,这和如今我们熟知的「开国十大将」有所区别。
正因如此,评选大将时,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彭德怀、罗荣桓等人十分慎重。他们认为:除了以现任职务来进行评选,还要详细考察资历与历史贡献。
经过仔细挑选,彭德怀、罗荣桓向党中央提出了三个方案,即10位大将和15位大将以及22位大将。
10位大将是最终采用的方案,也是被后来人所熟知的共和国十大将。
15位大将的方案是除了后人熟知的开国十大将之外,加上了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周纯全。
22位大将的方案是在15位大将的基础上加上了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
结果不言而喻,党中央与毛主席确定开国大将人选定为10人。
由此不难发现,评定大将军衔时,彭德怀、罗荣桓遇到的困难不比评定元帅时要小。
军衔评定考量的是多方面。许多候选者的现任职务和军队职级可以达到评选大将乃至元帅的标准,但还要充分考量候选人的历史贡献。
如果过分看重现任职务,那排在开国大将第二的徐海东,以及排名第七的张云逸就很有可能落选。当时身为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部长的萧克以及副总参谋长张宗逊,都有可能被评为大将而不是上将。
因此,许多党史和历史专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解放军开国大将人选不单单只看现任职务,还要考虑候选者的品质、能力、过往贡献等条件,进行综合考量。
开国十大将之首的粟裕同志是实至名归,排名第二的徐海东早在红军时期就率领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北,与刘志丹同志一起巩固陕甘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雪中送炭,被毛主席誉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劳的人。
解放军授衔时,周总理亲自到大连看望休养的徐海东。徐海东有些惭愧地对周恩来说 :「总理,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受大将军衔太高,我真是受之有愧。」
周总理当即安慰 :「海东同志,授予你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恰当无比。」
包括张云逸,他是十位大将中年龄最长者。早年的张云逸与邓小平同志共同领导百色起义,担任红七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四军参谋长、副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
从这一标准来看,张云逸在红军和新四军时的职务是高于粟裕的。1955年之前,张云逸从广西军区司令员职位上退下来,且已经年过六旬。
那在评定大将的过程中,已经休养很长时间的张云逸到底是评为大将还是上将?
所以在评选开国大将时,党中央和毛主席还是考虑到候选者的过往综合历史贡献。尤其是他们是否在红军或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对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是否有过突出贡献?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评选上将和中将的标准,与评选大将又有些许不同。
前面已经简单提过,大将人选是由中央军委直接提名,评选资格与标准就是看候选者现有职务。例如已经达到评选大将标准的萧克和张宗逊最后被评为上将。
包括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解放军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都被评为上将。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于新中国首次评定军衔时的标准有了初步了解。
若按照李云龙的过往履历,虽说在红军时期已经担任团长,但在抗战时期同样是团长,还是个编外的独立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李云龙被破格提拔为代理军长,因伤没有去朝鲜战场。他老李能够被授予少将军衔,已经算是组织上的「法外开恩」。
横向比较之下,李云龙的顶头上司的旅长陈赓虽被评为大将。但是陈赓在红军时期就担任过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的师长,他所立下的功劳和经历过的传奇故事恐怕也是李云龙一生难以仰望的高度。
再者说,能在1955年被评为中将(包含以上军衔)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军区司令员或副司令员级别,当时的李云龙只不过是一个代理军长。
借用毛主席的一句打油诗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一部分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新中国的解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军队领导,到了1955年评定军衔时,却因为这些闹得不愉快。
他们其实都是响当当的战斗英雄,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生死险情,才安然无恙来到和平年代,后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
但有一点,在评定军衔的过程中,党中央、毛主席包括相关领导人都是秉持着公开、公正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张晖.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纵横谈[J].党史博览,2020(12):4-10.
[2]开国元帅和大将、上将、中将的待遇区别[J].传承,2013(1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