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元朝只存在了98年?错!元朝一共存在了363年,寿命超过明朝

2024-06-08历史

自古以来,有关元朝的存在时间和统治年限,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和疑云。有人认为元朝只是短暂的98年,但实际情况却远不止如此。这个曾经统治中原的王朝,它的历史足迹究竟有多深远?它的影响又延伸到了什么地步?

元朝建立:忽必烈的宏图伟略

燕云十六州,北直临漠南,曾孕育过无数昂扬雄壮的草原英雄。1260年,蒙古大汗蒙哥出师征伐南宋,年仅61岁的忽必烈作为四子王,随军出征。恰逢此役,蒙古军中发生动乱,蒙哥遭流矢击中,壮烈殉国。继位的阿里不哥却贪恋酒色,荒淫无度,不堪大任。忽必烈目睹汗国将要分崩离析,奋然兴师,誓要振兴国运。

1264年,在阔别已久的祖国土地,忽必烈亲率三万精锐,同阿里不哥大军会师。双方在沙森岭决一死战。悍勇善战的忽必烈驰骋疆场,立下赫赫战功。终于在一个黎明时分,阿里不哥被生擒,投石卒伏,忽必烈一统蒙古汗国,成为新一代大汗。

坐拥大权的忽必烈并未止步于此。他有一个梦想,便是在蒙古大汗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恢复华夏曾经的辉煌。于是乎,忽必烈决心北征南讨,用武力统一天下。

岁在壬辰,适逢【周易】首九"潜龙勿用"之兆,忽必烈遂下令燕京重修九门城垣。翌年甲午,忽必烈又将行在的地方定为"汴京",这个由秦朝时的并州派出的"汴"与"京"二字组合而成的新名字,隐含了忽必烈对这片土地的特殊尊重。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时机,忽必烈要乘势而上,建立一个永垂不朽的王朝。

终于,在1271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忽必烈下诏在大都宫正式建立"大元帝国"。和以前蒙古汗国即是国号、帝号相同不同,这一次,忽必烈将国号定为"大元",而帝号则为"元世祖"。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将元朝视为一个正统王朝。不仅如此,他还设立了宰相、尚书等官职,建立了传统的科考制度,国家政权秩序井然有序。

就这样,一个兼具草原骁勇与华夏文化底蕴的全新王朝应运而生。自此,忽必烈将镶黄旗作为帝国新的旗帜,下诏全国一律崇奉蒙古上层贵族信奉的藏传佛教为国教,为达官贵人们披麻戴孝。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忽必烈彰显了自己与中原王朝毫无二致的权威,树立起了元朝在华夏大地的正统地位。元朝从此开启了一段辉煌的263年统治历史。

元朝版图:不仅仅是中原

自古以来,中原便是争夺的焦点。一旦坐拥这片富庶之地,便等于拥有了制衡天下的重要棋子。忽必烈虽是成吉思汗之后裔,但他骨子里流淌的是华夏文明的血脉。因而,他毫不犹豫地将统一中原作为建立大元帝国的首要目标。

1271年,忽必烈继位不久,便集结30万大军南下。短短七年,陆续攻下汴梁、扬州、杭州等地,全面占领南宋疆土。1279年,南宋终帝幼主赵昺无计可施,只得投降。历时22载的征战,元军终于攻克中原,一统天下。

然而,忽必烈并未止步于此。他将大元版图拓展到整个亚欧大陆,垂涎已久的西域、印度、东南亚无不纳入战略眼光。1286年,统帅安童等领命西征,一鼓作气攻克伊利、朝鲜、安南等地。经过10余载征战,大元版图遍布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西南部地区。

在东北方向,忽必烈亲自督阵,屯田云云,坚壁静狮大军所向无前。绵阵三载,先后攻下辽阳、阜州、平州、朝阳等地,将大元国土一直拓展到了黑龙江流域。至此,东北亚一马平川,尽在元朝统治之下。

但忽必烈野心勃勃,唯恐止步不前。恰逢此时,阿拉伯一带突厥部落混战不休,加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形成一股远东通西洋的新大潮。忽必烈瞄准商贸要冲,遂令子弟将领节节推进,开疆拓土。

1293年,西征大将苏哈巴等亲率精锐三万,直抵波斯湾。一路征伐,先攻克喀喇昆仑王国,继而砥平克孜尔、撒马尔罕等回回势力。虽失利于沙姆之战,难以实现取代阿拔斯王朝的夙愿,但从中亚到阿拉伯半岛,大元铁蹄遍地开花。交通要道稳如磐石,海陆丝绸之路顺畅无阻。

岁月沧桑,大元鼎盛时期,疆土所及,东起朝鲜,南至暹罗、爪哇,西抵波斯,北至伏尔加河。统一的疆域占去今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及中亚诸国绝大部分领土。堪称亚欲大陆巅峰时期最大的陆地疆域,成就前无古人。

虽万邦来朝,外族云云。但无疑,大元统一了贯通东西方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在忽必烈和其后继主们的领导下,大元疆土辐辏天下,成就了这段荣光历史。

元朝官制:继承前朝又有创新

一代新朝开国,最为重要的便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制,以确保国家政权的有序运转。作为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元朝在官制上自然不会完全照搬前代,而是在借鉴中原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草原文化的特色。

忽必烈作为开国之主,早有打造一套中原官制的决心。在征服南宋之初,他便着手整顿官员编制。其时蒙古汗国只有旧制的"千户"、"百户"等职官,显然过于简陋。于是忽必烈下令恢复宋代的州县制度,另行设置行省等中央政权机构。

不过,中央集权是元朝官制的一大特点。大元之初,权力高度集中于宰相、太师等核心职务。忽必烈视宰相为"国之权力",授予亲信阿鲁虎等人掌管中书省、户部尚书省、大理寺等重要部门。朝野大事无不由宰相参决,几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行省驻防。行省便是今日"省"的前身,由元朝开创,是独一无二的制度创新。行省官员由蒙古贵族担任,地位高于州县长官,由中央任命,统辖辖下众多路、州、县。如果发生战争,行省官员还可直接调用本辖军队。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除了行省,元朝还将全国划分为路、省、州、县四级建制。各级官员由中央担任,加之不分文武,使得整个王朝官僚体系高度中央集权化。当然,这种对地方权力的极度压制,也为后世王朝留下了沉重的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是第一个在中央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藏传佛教的王朝。这与建国之初定为国教的藏传佛教有着直接关系。1288年,元世祖下令在京师设立"佛万圣节",掌管全国佛寺及僧尼事务。接下来几百年,朝野僧俗因由佛万圣节"统领"。这对于藏传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任用官员方面,元朝亦有创新之处。除恢复前朝的科举制度外,它还设立了一套"斡挚制"。所谓"斡挚",便是根据品行学识对官员进行评定,优秀者可升迁加薪,反之则贬黜减俸。这一制度虽在后世被廃弃,但当时无疑是元朝用以吸纳各族精英的一大举措。

总的来说,虽然元朝官制在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等方面借鉴了前代制度,但在行省制、佛万圣节、斡挚制等领域皆有创新之举。一些做法直接影响到后世王朝,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这些制度的设立,既彰显了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王朝正统地位,也体现出蒙古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使得元朝成为一朝融合中原文化与游牧文明的典范。

元朝对明朝的影响:制度、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

历史是一部连绵不绝的长卷,朝代更迭有先有后,新王朝总是在上一朝的基础上建立并加以革新。作为继承者,明朝自然也融汇了不少元朝的遗产,这种影响蔓延到了制度、文化、军事等多个层面。

制度方面,明朝吸纳了元朝行省制的精髓。虽然名为"布政使司",但其实质便是从元朝行省制度演化而来。由于明朝疆域辽阔,为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便在全国设置许多布政使司,由中央派员直接主管辖区,并可征调军队,与元朝行省制度如出一辙。

此外,明朝在官制设置上亦多有借鉴。如修正科举制度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恢复昭庆、至治年间兴办的"朝散大夫"制度,即将品级高的进士分为朝、散两种级别等。这与元朝的"斡挚制"颇为相似,无不彰显出朝代更迭间制度传承的延绵。

在文化层面,藏传佛教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元朝定之为国教后,藏传佛教在中原传播甚广,僧侣济济一堂,寺院遍地开花。到了明代,朝廷虽然未将其定为国教,但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明太祖曾令郑和远航时传布喇嘛教,以求祥瑞加持。明万历年间,达赖五世更是驻锡北京达十余年,可见藏传佛教在明朝的地位之崇高。

除宗教之外,艺术造诣亦是元朝文化对明代产生影响的一个侧面。元代作为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汉族与蒙古族、西域等地文化在艺术领域互相渗透、融会贯通。著名的元人画家仇远便是这种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矩铺写意"画风,对明代画家如沈周、文徵明等人影响深远。同理,元代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也为明代各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若论及军事,元朝在这一领域对明朝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早在元代就有"火器"的使用,当时军中便普及了火炮、火箭等先进武器。虽然元末战火连绵,朝政渐衰,但这一技术却为明初军事注入了全新活力。

明太祖由于深谙火器的威力,因此对火药军火非常推崇。当年平定元朝残余势力,明军便凭借火器取得决定性胜利。相传明太祖曾对手下将士说:"如今火器兵既胜于骑兵,即当除骑兵,专尚火器兵。"可见明军对火器军火的重视程度。

从此,明军在火器军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郑和远航西洋,舰船上配备了大量火器;明代草举编写的【火攻指南】,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技术专著。此外,明军的火器技术还为后世影响深远,更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掌握火器从而击败封建主义的重要基础。

不仅如此,蒙古族在骑射、突击等方面的优秀军事传统,如同精髓一般融入了明代军事体系。例如著名的"八旗军"便秉承了蒙古军的编制传统,其射击、骑术的高超造诣更是出自蒙古骑马民族的精神遗产。历史虽然已然远去,但这些军事遗产却犹自世世代代传承不息。

总之,元朝与明朝之间并非如坚壁般隔绝,反而存在着诸多交集。不论是从上层制度到底层文化,抑或是军事技术发展,元朝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明朝确立了既有模式和方向。这些交融互鉴,正是朝代更迭间彼此取长补短的生动写照。历史有着这样的延绵,才谱就了灿烂文明的恒久底蕴。

元朝的衰亡:内忧外患,集中爆发

"盛世不重来"。这句话或许是对于任何一朝盛世的最好诠释。元朝亦不例外,在一片辉煌之后,内外交困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终致这个承前启后的大帝国走向没落。

内部矛盾是导致元朝衰落的根源所在。由于长期奉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加之赋税苛捐杂征滥赋,引发了广大汉人的不满。在这一背景下,以红巾军、白莲教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遍地开花。

即使在蒙古统治者中,矛盾也渐起波澜。蒙古高层分化为和林之争、帕剌帕之争两大派系,勾心斗角,专权力争,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裂和权力的极度腐朽。其中,和林帕剌帕即我们所熟知的旭烈兀等统治者的势力范围。这种上层建制上的内讧,无疑是元朝腐化的重要体现。

更为严重的是,后期忽必烈的子孙不肖,朝政日非。至元二十四年,十四岁的皇帝顺帝即位,整个王朝由宦官把持,政令不行。公主们如高剌氏等人,更是纵情声色,荒淫极度。整个王朝尽显颓势,已经是强弩之末。

外患亦从四面八方笼罩而来。东北蒙古高原上,元朝旧部落阔善开始反叛。西北边陲,经年不衰的归仁军节节反击,令大元陷于苦战。甚至国内本土,起义军也集结如云,对元朝统治构成巨大威胁。

可以说,这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大时代。1368年,在各方力量的纠缠下,燕王朱元璋扫清北方残余,在应天府受命登基,建立大明王朝。接下来,长达数十载,元朝残余势力与明军周旋互守,一直延续到1387年,最后一股元军在北元也被平定。

至此,享国一百余载的大元王朝,宣告彻底的覆亡。曾经那个东扩到黑龙江、西至波斯的最大陆地帝国,终因内部矛盾和外力入侵而分崩离析,化为尘土。只留下灿烂的历史记录,让后人瞻仰。

"盛世不重来"四字,道尽了元朝那段光辉岁月的无可复返。但无论如何,元朝为后世王朝留下了宝贵遗产,向人类文明汇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国运渐衰,但大元王朝的历史功勋,也早已铭刻在时光的长河之中,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