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赴苏联学军事,赞红军厉害

2024-02-04历史

蒋介石赴苏联学军事,赞红军厉害

在20世纪20年代,蒋介石有幸在苏联参观了红军的训练和武器装备,苏联顾问自豪地展示了他们的军队。虽然蒋介石对红军的作风和武器深感震撼,但他最感兴趣的却是红军的组织模式。

他向苏联顾问询问如何构建现代化的军队,苏联顾问为他提供了详细的解答。回国后,蒋介石创立了黄埔军校,这是他对红军组织模式的实践和传承。

1912年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但袁世凯却窃取了胜利果实,孙中山被迫退位,从此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

国民党虽然主导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却只能在广东一省立足,等待时机再图发展。孙中山担任国民党总理,陈炯明则是粤军总司令,虽然孙中山理论上拥有全国军政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因为国民政府设在广东,所以陈炯明掌控了整个国民党的军事大权,这让孙中山倍感忧虑。

更让孙中山痛心疾首的是,各地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他常常为此茶饭不思,一心想要北伐,消灭这些军阀,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

在1922年的国民党中央会议上,孙中山提出了这个想法。

孙中山期望众人全力支持,因为军阀使中央政府受限于广东一隅。看着中央委员们纷纷表示赞同,孙中山满意地点点头并表示革命事业永不止息,切忌固步自封。

然而,陈炯明提出了反对意见,使孙中山大感意外,因为他是粤军总司令,也是国军的总指挥,他的反对意味着北伐无法进行。

孙中山劝说陈炯明,强调国民政府不能永远局限于广东,北伐是必要的。然而,陈炯明坚持己见。无奈之下,孙中山只能宣布散会。

会后,他和几个心腹商议,他们一致认为陈炯明反对北伐的原因是,如果北伐成功,他的地位会下降;如果北伐失败,他的兵力会受到损耗。

孙中山认同这个观点,但他对这种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国家的「自私之徒」深恶痛绝。于是,孙中山决定罢免陈炯明。

孙中山免去了陈炯明的粤军总司令职务,但没想到陈炯明却因此发动兵变,甚至炮轰了中央政府。孙中山在拼死突出重围后,认识到问题出在没有实现「党指挥枪」,军人篡权太过容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定向苏联学习,以实现「党指挥枪」的目标。

孙中山蒋介石的矢志不渝:孙中山先生为了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党的军队,坚决学习苏联的「党军」模式。这支军队不仅要保持忠诚,以防止历史重演,还要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以实现扫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

苏联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典范,因此孙中山立即与他们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合作。苏联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他们也希望为自己的革命事业寻找到更多的盟友。

尽管当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但是力量尚嫌不足,因此苏联决定先与国民党合作。于是,苏联立即派遣鲍罗廷作为顾问,协助孙中山建立一支「党军」。

孙中山热情地欢迎鲍罗廷,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然而,他内心对鲍罗廷也抱有疑虑,他希望了解苏联的经验,但并不希望国民党成为苏联的附庸。

于是,孙中山决定派遣一名党员前往苏联学习,希望他在学习完成后,能以此人为中心,组建一支新式的军队。然而,选派谁去呢?

这成为孙中山的一大难题。这个人必须具备高超的军事技能,是一名老党员,而且和他关系密切。经过深思熟虑,孙中山选定了蒋介石。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元老,早年便加入了同盟会。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战斗中崭露头角,最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孙中山的连襟。

孙中山的妻子宋庆龄,是蒋介石妻子宋美龄的姐姐。基于此,孙中山选中了蒋介石,让他赴俄学习苏联红军的先进模式。

抵达苏联后,蒋介石受到了苏联方面的热烈欢迎。苏联人员表示:「这是一次中苏共产党的合作,我们会毫无保留地为你提供所有你需要的知识和资源。」

蒋介石对此感到十分欣喜,他知道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他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理念。

蒋介石倾尽全力,废寝忘食地学习苏联红军的组织架构、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他拥有深厚的军事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苏联两党合作的无保留帮助,使他迅速掌握了新式军队的组建、训练和战斗等军事知识。

然而,蒋介石对于苏联「党指挥枪」的思想深感不以为然,他曾经说过:「军队是国家最重要的支柱,不应受任何组织的控制。」

这与孙中山的理念存在严重冲突。孙中山绝对没有想到,他派遣的这个人对中国革命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不是对我,是对党组织。」

孙中山病逝北平,北伐事业继续。孙中山对蒋介石说:「你要记得‘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一定要消灭北洋政府!」

蒋介石立下誓言:「只要我有一口气,就一定会将北伐进行到底!」孙中山满意地点点头,随后应邀北上。国民政府按照孙中山的遗嘱,将他葬在南京,以激励自己不要忘记北伐,同时也因为孙中山很崇拜朱元璋,希望死后葬在离明孝陵不远的地方。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意在向这位国父致敬。新成立的黄埔军队展示了对旧军阀的强大优势,蒋介石率领中央军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占领南京,这个承载了孙中山遗愿的城市。

尽管蒋介石始终铭记北伐的遗志,但他似乎忘记了孙中山「党指挥枪」的教诲。抵达南京后,他立刻建立自己的中央政府,与原国民政府对立。

更糟糕的是,他发动了「清党」,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和国民党内的进步人士,试图建立一个由军人主导的「军国」。

这种倒行逆施引起了全国民众的愤怒,共产党代表人民在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得知此消息后,蒋介石调动军队对共产党进行疯狂地「围剿」,开启了国共十年内战的序幕。

国军在与旧军阀的斗争中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蒋介石深感自豪。但在面对共产党时,却发现自己军队的组织能力和指挥体系无法再取得压倒性优势。

这让他心忧不已,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军队组建模式是借鉴了苏联红军,而面对同样是学习苏联红军的中共红军,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因此,从一开始就认定共产党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尽管总理遗愿是要和旧军阀战斗到底,实现全国实质性统一,建立国民政府,但蒋介石在中原大战后,却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与共产党的斗争中。

蒋介石在战争中发现了一个令他费解的现象,那就是国军常常被共军以少胜多击败。对此,他多次召开军事会议,但因为惧怕蒋介石的「淫威」,会议中往往没有人敢说真话。

最后,一位苏联顾问揭示了原因。他说:「苏联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党指挥枪’的政治理念。」这表明,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力量始终是政治的附庸。

没有严格的党务系统,国军和人民之间的联系便无法有效建立。例如,在兵员补充方面,共产党深入群众,在人民中建立了成熟的党务系统。

当兵员短缺时,共产党发动群众,以义务号召人民主动参军,并给予了丰厚的待遇。相比之下,国民党在兵员缺乏时常常采取抓壮丁的方式,导致很多人家破人亡,引发人民的不满。

以淮海战役为例,共产党在战中调动了九百万民众自愿支援前线,充实了军队的后勤和兵员,国民党则只拥有正规军,缺少党组织和民众的后盾。

因此,在战争开始前,胜负就已经注定。尽管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然而为了追求最高权力,他选择了独裁统治的道路。

抗日战争结束后,共产党期望与国民党合作建立联合政府,国民党内部的和平派也表示赞同。然而,由于蒋介石的反对,中国陷入了战乱。

最终,经过数年的解放战争,共产党取得了胜利。蒋介石逃到台湾,他的倒行逆施也使得国民党走向了灭亡。

蒋介石曾说,从他发动412政变开始,国民党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就被破坏,就如同【周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战胜于朝廷」一样。

只有拥有活水源泉,水才能清澈,国民党的军队再强大,如果失去了与民众的联系,最终只能走向衰败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