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闻知国军在金门战役中大胜,解放军大败,流着泪说了一句话

2024-04-16历史

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第二十八军萧锋怀着「必胜」的信心,奉三野第十兵团素有「小叶挺」之称的司令员叶飞之命,集结兵力发起了著名的「金门战役」。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以我军9000余将士大部分壮烈牺牲,少部分将士被国军俘虏的惨痛代价收场。金门战役的惨败,成为了我军解放战争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失利战。

10月27日,在台北草山公馆的蒋介石得知国军在金门战役中大胜、解放军大败的消息,竟流着泪说出了一句话……

那么,可以在陆上鲸吞蒋介石的八百万精锐之师的解放军,为何会在这个小规模的金门战役中失手呢?而从不轻易外露情感的蒋介石为何又会为此流泪发出那一句感慨呢?

胜败之因

1949年10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在短短几天之内便轻松攻取了厦门,这不仅让驻守在厦门的全体解放军指战员们对下一步夺取金门岛增强了信心,也让我军的很多人从内心产生了放松的心理。

一时间,军中很多人都乐观地认为:那金门不但没有什么工事,而且残兵败将中的两万人是驻守的李良荣兵团的主要力量。具有永久性工事的厦门都被我军轻松拿下,何况是一个小小的金门岛呢?

然而,令司令员叶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居然启用了被毛主席称为国军中「狡如狐,勇如虎」的胡琏来固守金门,而正是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这次战役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开始,胡琏不仅巧妙地隐藏了自己作战的行踪用来迷惑解放军的判断力,而且还在紧接着的10月24日向蒋介石发出了「十二兵团还在海上」的一封电报,并假意向蒋介石请求撤回台湾。

得知此「好消息」的叶飞,并不晓得其中的「蹊跷」,错误地认为:趁着一边胡琏兵团还未上岛,李良荣兵团还未完全撤走的状态下,攻取金门便是绝佳的好机会。

而此时的叶飞还面临着刚刚解放,社会秩序尚不稳定的厦门带来的一系列的市政工作。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叶飞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市政建设的工作中,不知不觉中,他对于市政接管工作的热情已经远远高于对金门战役的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叶飞一系列轻敌的言行和决策更是将我军主动发起的金门战役推进到了失败的边缘。

在10月份的兵团作战会议上,意气风发的叶飞认为金门就是碗里跑不了的肉,想何时夹,就何时夹,一副「此役必胜」的轻敌态度。

作为福建的最高军政领导,一位金门县县长居然已经在他的安排下提前任命,「鲜鲜出炉」了。

此时的叶飞简单地认为:「大陆不再会有大仗可打,你们二十八军就来扫个尾」,于是便把解放金门的任务交给了善守不善攻的第二十八军。

而此时的第二十八军正处于军长朱绍清在上海治病,政委陈美藻忙于治理福州,参谋长也未到位的非常时期,副军长萧锋只能一个人硬着头皮扛起了这「千钧之重」。

可是,令人没有料到的是,即便是身负「千钧之重」的萧锋也是有着不小的轻敌之举。

沿着「照顾本位,最后抓一把」的错误思想,萧锋抱着为二十八军「此战必胜,胜利后必有缴获」的「谋利」态度,做了很多「异常」的安排。

首先,在人员上,他调集了不同师的人员。

其次,只能承载9000余人的船上却装上了很多不该装的庆功用的东西——大量的新版人民币、被风浪颠簸得嗷嗷直叫的待宰杀的肥猪、堆积如山的办公桌椅……

而且,这是在作战船只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做出的非常不合时宜的安排。

一切表明,二十八军对本次战役的胜利信心满满,似乎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胜利的红旗插在金门岛上。

于是,当毛主席在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仅仅过去24天,萧锋便奉叶飞之命率三个团,以征用的大小各异的简易木船、渔船和各种简单的渡海工具,向金门岛仓促地发起了登陆攻势。

要知道,解放军隔岸炮击的火力有限,同时,金门岛又是世界上布雷最密集的地区。而这一切动向,并没有引来求胜心切的二十八军多加关注。

最先登陆的一批解放军因触雷死伤无数,即便到了70年代,金门岛上仍旧可以看到很多防雷的警示牌。

除此之外,尽管解放军通过强攻登陆了金门岛,并在岛上建立起攻守阵地,却面临着后方无兵力增援、医药食物补给不到位的窘境。

而与之不同的是:国民党一方却格外重视这场战役。

他们深知金门具备的绝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如果金门一旦失手落到大陆共产党的手中,对于当时的国军来说,台湾海峡将面临极大的威胁。

基于这种清醒的认知和重视,蒋氏父子曾多次亲临前线部署作战任务,其麾下的陈诚、胡琏、汤恩伯等众精锐尽出,配备了最好的战时装备和物资补给,甚至还聘请了日军将领根本博参与指挥作战。

吃了多年败仗的国民党,联合飞机、军舰、坦克,以「海陆空」三军立体齐发之势,终于将数年战败的困兽之威在金门战役中爆发了出来。

隔岸相望的大陆这边将惨烈的战事尽收眼底,站在指挥所里的萧锋虽有大量的兵力,但面对汪洋一片,以及悉数被国民党空军力量烧毁的接运船只,只能着急地仰天怒吼,隔海兴叹。

最终,经过双方整整三天三夜的恶战,向来所向披靡的解放军在本次战役中惨败,而好久未打过胜仗国民党军队却是载誉而归。

第二十八军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震撼了我军上下,司令员叶飞更是独倚窗前,仰天长叹,泪洒衣衫;而国民党军队的大获全胜,让深居台北的蒋介石激动地一边流泪,一边说出一句话:「台湾安全了……」

那么,作为曾经不可一世的蒋介石,为何会有如此的流泪之痛呢?

流泪之痛

如果说长期与毛泽东的对决,让蒋介石政权常常处于风雨飘摇的惴惴不安之中,那么金门战役的大捷,便如一剂强有力的兴奋剂。

它让不得已告别大陆辽阔而亲切的故土,蜗居在台湾这个弹丸之地的蒋介石既兴奋又感慨。

蒋介石在1949年的日记中常常反省和回顾这一年来的惨状,而此时的他可以指挥的部队,仅仅是在大陆时期的十分之一。

大批跟随蒋介石逃亡至台湾的国民党要员和普通士兵,两手空空地来到台湾岛内,一下子让整个台湾陷入不堪重负的经济危机中。

大街上随处可见「将军贱如狗,政客满街走」,而在这些所谓的将军和政客的心目中,台湾也早已是「等待爆炸的火药库」。

1949年的「双十节」,在香港举办的国民党「双十节」庆祝酒会上,来参加的也只有凤毛麟角的十多人而已。

国民党中宣部好不容易凑银子在香港办的【香港时报】,每天仅印出的5000份中,有半数以上都是赠送给在香港的社会名流和国民党的前官员,而他们大多都是唯恐避之不及。

至于国外的很多媒体,更是将国民党政权附加上「垂死」之类的形容词,时局的动荡让当时的人们都为此唏嘘不已。

就连深居在风景秀丽的草山,泡着常年不息舒适温泉的蒋介石,也有暂时栖息此地,「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不适感。

为此,蒋介石还特地下令将「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大有一番效仿推崇古代哲人王阳明之意。

回顾那么多年的前尘往事,联系当下的处境,相信彼时的蒋介石内心一定是心有所悸动的,政治生涯阶段性的转变,造就了他此一时彼一时的境遇……

当他从儿子蒋经国那里听到金门古宁头全胜的捷报时,心中所有的「痛」便涌现出来,自然是忍不住地「老泪纵横」了。

对于蒋介石来说,他太需要一次胜利来为他鼓起心中压抑许久的「中气」,凭着这股「中气」 便可以让他重拾信心。

金门战役的捷报,让蒋介石认为这是他转败为胜的开始,也将他从1949年逃离大陆的痛苦梦魇中一点点地拔出。

然而,同样是这场战役,对于我军来说却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这让解放军部队开始深刻反省本次战役应吸取的教训,作为三野第十兵团的司令员叶飞更是在自责中总结出了金门失利的根本原因。

失败之训

有人说:「失败是一种教训,它是情况好转的第一步。」

当叶飞几次向中央恳请处分,并剖析了金门失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出于自己的「轻敌」时,毛主席并没有给予叶飞任何处分,而是明确表示这不是处分的问题,而是接受教训的问题。

纵观金门战役失利的各种原因,这些年来很多军事专家、上将、学者都有过各种各样的争论,但也都从客观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比如,领导者的轻敌、准备上的仓促、情报工作的不足导致的盲目进攻、无统一指挥、对客观情况没有周密细致的调查分析、对海上作战的实际情况毫无经验等等;

再比如,军中的夸功自大、急于求成、利欲熏心等都是隐匿在第二十八军中的元凶巨恶。

这些诸多问题点渐渐汇集成了我军金门战役败笔中的「一笔一画」。尽管毛主席没有处分叶飞,但是叶飞始终都在自责、痛苦、悔恨的油锅中煎熬了数年。

金门战役后,叶飞一直按毛主席的指示谷马砺兵,并暗自下决心要亲自攻下金门,将功折罪。

然而,次年朝鲜战争的爆发,让叶飞的这一愿望成为了他这一生永久的遗憾。

但正是金门战役的「知败」,奠定了后来海南战役「知胜」的基础,所谓「未知败,焉知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金门古宁头,一对亲兄弟在战火纷飞中相见。但他们一个是等待上级嘉奖的枭雄,一个却是落败的战俘。

究其原因,原来他们都曾是一起被国民党征兵,内战中弟弟被我军俘虏而参加了解放军,于是便出现了金门战役后,四目相对,泪如泉涌戏剧性的一幕。

七十多年过去了,历史的车轮继续朝着既定的方向转动着。

中国大陆在国防、科技、经济的建设发展、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在向可喜的方向行进着。

不论如何,所有的中国人都不希望「骨肉」再分离,更不希望看到打断骨头连着经脉的「兄弟」自相残杀以及他国各种理由和别有用心的政治干涉。

今天的我们,必将庄严而郑重地接过先驱们手中的接力棒,共同奋力去成就那福泽两岸人民千秋万代的美好未来!

参考资料:

1、知网:叶飞的「金门」情结 林俊超 福建党史月刊 2004-04-05 期刊

2、知网:金门战役纪事 人民公安 2016-01-10期刊

3、知网:金门战役的背后 胡平 同舟共济 2014-02-01 期刊

4、知网:【金门战役纪事本末】论 吴钧尧 台声 2016-11-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