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几何时,北方草原上那强大的鲜卑族,纵横驰骋,几乎主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用血与火铸就一个又一个帝国,似乎永远也不会衰落。然而历史的巨轮却最终将他们碾为尘埃,汉人最终夺回了失落已久的江山。
那么,难道鲜卑三姓建立政权的努力就真的只是为了争夺天下吗?他们又是如何从鼎盛走向衰亡的呢?
慕容燕开启鲜卑崛起序幕
公元316年,西晋在永嘉之乱中灭亡,中原陷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混战。与此同时,远在辽东地区的鲜卑慕容部却安然自得,甚至还获得了南迁的东晋朝廷的承认。
慕容鲜卑起源于索头部,后来分为慕容、段氏、宇文、拓跋等不同部族。在魏晋动荡之时,慕容涉归迁移至辽西高句骊山一带(今辽宁西部),逐渐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依托稳定的疆域和不断增长的实力,慕容部在慕容涉归的孙子慕容廆手中正式建立政权,国号为「燕」,史称前燕。337年,慕容廆称燕王,鲜卑族正式登上北方政治舞台的中心。
前燕初期,慕容廆采取怀柔政策,通过聘请名士、奖励农桑、光复中原故土等措施来稳定边疆、安抚民心。同时,他在国内推行太平政教,力图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前燕的太平政教融合儒释道三教的精髓,强调人我平等、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思想。它极大地满足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需求,获得很高的民众支持,为前燕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前燕的兴起在北方政坛引发不小震动。352年,前燕消灭段部鲜卑,彻底统一辽东地区。360年,前燕占领中原,一度称霸北方。然而,此时的前秦国力更甚,最终于370年灭亡前燕。
拓跋珪筑就北魏帝业
前燕的灭亡并未击垮鲜卑人的志向。383年,慕容垂在前秦衰落之际东山再起,在辽东重建后燕,又一次彰显鲜卑的顽强生命力。
与此同时,拓跋部也在悄然崛起。拓跋珪于386年正式建国,国号魏,史称北魏。在与慕容燕的争霸中,拓跋部不断取得胜利。386年,北魏攻灭北燕;398年又灭南燕,慕容燕彻底覆灭。
拓跋珪去世后,其子明元帝拓跋嗣继续北伐,陆续消灭夏、西燕、南凉等政权。439年,北魏终于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
此后的80多年间,北魏经历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三代君主的治理,国力日渐鼎盛。太武帝北征柔然,大破高车,奠定北方边防;文成帝时期政绩卓著,奠定治国基础。而献文帝拓跋宏最为杰出,他推行大规模汉化改革,改革六军,北魏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盛世。
然而,这场改革也埋下隐患。北魏边疆的鲜卑军人因汉化运动而被排斥,他们在外艰苦打拼,却得不到尊重,终于爆发六镇之乱。这场动荡持续7年之久,严重削弱北魏国力。
宇文泰立国北周
北魏分裂后,西魏军阀尔朱荣一度擅权。但他最终被杀,宇文泰趁机崛起。宇文泰创立关中府兵制,成功联合关中各族势力,于550年占领长安,建立北周。
北周第二代君主宇文邕英明果断,政绩卓著。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并推行「大合群兴说」,在全国范围搞活民间经济。同时通过文教手段加强中央集权。577年灭北齐后,北方再度统一。
宇文邕开创出北周的盛世局面,令当时的南陈朝廷为之忌惮。然而,此后的宇文赟昏庸无能,北周国势渐衰。586年,大军阀杨坚趁机建立隋朝,结束了鲜卑族数百年的统治。
三姓建国初衷何在?
回望这几百年的历史,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鲜卑民族命运兴衰轨迹的轮廓。他们从游牧部落崛起,先后建立数个北方政权;可他们的盛世最终都被新崛起的强敌所终结。种种迹象表明,鲜卑族终究无法完全胜任建立持久帝国的重任。
那么,鲜卑三姓建国的初衷又是什么呢?他们真的仅仅是为了统一天下、称帝而已吗?或许我们应从不同政权的创立者身上寻找答案。
慕容廆励精图治 构建理想国度
作为前燕的奠基者,慕容廆是鲜卑族中第一个成功建立政权、掌握帝位的人。据【资治通鉴】记载,慕容廆「宗庙社稷」,提出要「举国以当世之事,教以来生之理」的主张。
简言之,慕容廆希望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度。他采取怀柔招抚、光复中原等手段,来稳定边疆、安抚民心;同时通过太平道这种政教工具来巩固政权、指导民众。
太平道不仅融合儒释道各家学说中的人性精华,而且更强调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这种宗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很强的适应性,获得极大支持。
通过太平道,慕容廆与前燕政权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为他进一步整合势力、称帝夺取天下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慕容氏的作为是实现其理想国的第一步。
拓跋宏推动汉化 打造多元文明帝国
相比慕容廆,北魏的拓跋宏则面临统一帝国如何巩固的难题。他认识到,想维系住一个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庞大国家,必须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和认同。
于是,拓跋宏从语言文字入手,推行汉化运动,融合鲜卑与汉两大主体文化。这一举措在巩固北魏的中央集权上确实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埋下后来民变的隐患。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看到拓跋宏背后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宏伟构想。他试图打造一个汇聚鲜卑、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大帝国,这种理想主义情怀依然可贵。
宇文邕奠基均富理想国
在更晚一些的北周,宇文邕则将理想主义引向平民经济层面。他在北周确立均田制,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实现财富再分配的崇高理想。这一仿效古代理想的举措,令当时的南朝心生忌惮。
但是,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北周朝廷的这一举措,正是出于构建一个社会财富平均、人人富足的政治理想。这种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一脉相承地体现在鲜卑各个政权之中。
结语
为何如此崇高理想的鲜卑帝国,还是在历史长河中覆灭、隆替呢?或许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它们始终难以完全摆脱游牧民族的传统,很难建立符合中原文明的完善制度,这成为它们衰亡的根本弱点。
相较之下,杨坚和隋朝则更契合汉族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杨坚出身军阀世家,对权力运作了如指掌;他又深谙儒家文化,懂得运用其中的理念来巩固统治。
正因为如此,杨坚和隋朝才最终战胜了那些理想主义者,结束了鲜卑族几百年的盛世。然则其中真正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又是什么,我们似乎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