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73年,陈云复出后,向李先念提建议:我们应该拿点外汇买黄金

2024-01-03历史

1972年4月18日,在江西「蹲点」的陈云通过省委向周总理发去了一封电报,希望能回京治病。

毛主席、周总理在接到这封电报后,立即做出了批示,不久之后,陈云回到了北京,并参加了当年的五一节游园活动。

从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周总理就有意识的恢复一大批被打倒的老干部的工作,其中周总理主要负责具体的工作安排,当时陈云回到北京以后不久,即向中央汇报了自己在江西的情况,并提出能否做一点工作。

周总理把这封信转交给毛主席,毛主席在信上批示:

「这些都可以同意。」

于是,在周总理的安排下,陈云来到了国务院业务组工作,协助周总理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对外贸易的问题。

尽管陈云当时的处境并没有好转多少,夫人于若木还在被监督劳动,几个子女也都在各地,但他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中。

陈云上任不久之后,即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式的想法:

「建议中央有关部门抽调大笔外汇购买黄金。」

不过,陈云的建议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陈云同志,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到要点。所以,我看陈云同志行。」

1956年7月13日,党的七届七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推举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候选人,陈云同刘少奇、周恩来、朱老总一同被推为候选人,当时毛主席看到陈云以后,便说了上述这样的话。

陈云参加革命很早,是属于资历较老的一辈儿,他在1934年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就被选为 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 委员 ;8月任 中央书记处 候补书记。

不过,与那些功勋赫赫的战将不同,陈云的能力体现在财经工作上。

从过去在陕甘宁边区,到后来的东北解放区,陈云始终负责根据地的财经工作,尽管是处于战时,但陈云总能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

毫无疑问,陈云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创者。

1949年7月17日,陈云主持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干部会议时,曾诙谐幽默的说了一句话:

「在陕甘宁边区的财经工作只是小摊摊,而主持全国经济工作才是搞大买卖。」

解放之初的中国,经济形势确实是一团乱糟,不仅仅是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当时号称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也有许多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再加上敌特破坏,冲击新生的人民币,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国民党当局虽然败退台湾,但也不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处理这样的乱局,甚至还叫嚣称:

「共产党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一些不法的资本家也称:

共产党打仗100分,政治80分,管经济只能是0分。

就在这样一个时刻,中央派陈云到了上海,显然陈云是一个解决麻烦的好手。

陈云很敏锐的察觉到,只有上海的市面能稳定,全国的市场就能稳定,因此决定采取雷霆手段。

一、针对上海解放初期,金银价格上涨的情况,陈云发起了银元之战,查封证券大楼、打击银元贩子,不允许市面上银元流通,只允许兑换人民币使用。并规定购买各种物资只能使用人民币,

二、针对不法商贩囤积居奇,陈云从全国各地调来了 米、煤、盐、油等生活物资,保障市场供应,短短几天就让囤积居奇的商人赔的血本无归。

也有人说,陈云手段太狠,但陈云却摇摇头:

「不这样,就天下大乱了。」

短短几个月时间,上海的市面就趋于稳定,人民币的信用也大大提升。

毛主席后来曾称,陈云打了一场金融界的淮海战役。

陈云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从来都是主张求稳的,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他与毛主席的想法有些冲突。

在那段日子里,陈云的压力也很大,后来不得不做了检讨,一直到八十年代初,陈云还谈及这件往事。

可发展经济,是要遵循客观规律的,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毛主席对这一点后来是深有体会。

1959年,全国钢产量一开始计划3000万吨,这个数字很明显不靠谱,于是陈云找到毛主席建议,请求对这个数字降降温,毛主席也考虑到实际情况,大手一挥,砍掉一半,变成1800万吨。

可在陈云看来,1800万吨的钢产量也有些偏离实际,于是向毛主席的秘书胡乔木委婉的提出,能不能不要把这一数字写进会议公报,不然以后就难有转圜的余地了。

只是胡乔木后来也没敢把陈云的意见告诉毛主席,结果1800万吨钢产量数字后来堂而皇之的见报。

1959年3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胡乔木这才向毛主席转达了陈云的意见,毛主席还为此严厉的批评他:

「你不过是个秘书,副主席的意见不报告?」

从那时起,毛主席便意识到了,陈云有些话是说得对的。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陈云受到了批判,到1969年又被疏散到了江西。尽管身处逆境,但陈云仍然关心着国家的经济建设。

1972年,陈云回到北京后,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国务院业务组,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外贸问题。当时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与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有所好转,对外贸易的规模,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规模也逐渐增大。

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并不是单纯的买卖,需要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和市场,需要有一个细致的讲究。毫无疑问,陈云是这方面的专家老手。

陈云接受对国际间贸易的研究后发现,七十年代初的国际市场是相当不稳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国际间维持了将近三十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将瓦解。

良好的国际贸易需要有稳定的货币体系来支持,毕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需要有一个双方都公认的价值体系才能完成贸易,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汇率,如果汇率能够稳定,就能促进国际贸易,反之如果汇率浮动较大,国际贸易就会受影响。

二战以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建立了一种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因为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黄金存储占世界的59%,因此具有较稳定的价值。

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将美元与黄金挂钩,而世界各国的货币依据其含金量向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二战结束以后,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可到了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执行马歇尔计划,对战争破坏较大的西欧各国施行援助,也因为美国的经济援助,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又反过来向美国销售商品,这也导致了欧洲集聚了大量的美元。

到1960年时,欧洲资本已经聚集470亿美元,而美国本土才只有178亿美元。

因为黄金是同美元挂钩,这也导致了美国无力负担将近200亿美元的流动债务。

加上美国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为了平衡收支,不得不大量的印制美元,导致了美元与黄金之间的比价浮动越来越大。

至七十年代初,美元的信誉已经基本不在。

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

尽管那时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时间还不算很长,但陈云已经很敏锐的发现了其中关键所在。

1973年5月5日,陈云在听取周化民关于外贸计划和价格问题时就曾指出这一问题:

货币大概不会再同金子联系在一起了。你们研究所怎么看?我看,35美元1盎司黄金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世界黄金产量每年约2200万两,价值35亿美元。而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按每年增长1%计算,就是300亿美元。当然,货币还有周转次数。根据我国的经验,货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量大概是一比八。就是拿这样的比例计算,目前黄金产量也是跟不上商品的增长,何况黄金还有它的工业用途。

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增多,手中也存有不少的外汇,显然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这部分存在银行的外汇也面临着贬值。

陈云认为:

「如果能早一点出手,趁金价尚未完全涨起来的情况下,及时用外汇购进一部分黄金,就可以降低外汇贬值带来的风险,而且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的波动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如果出手迟了,金价涨起来了,届时就是完全相反的局面。」

应该说在当时的国内环境下,陈云能提出这样的建议,无疑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更为关键的是,人们局限于思想认识,对陈云的建议不敢采纳。

1973年4月,按照国内计划价经济指标,中国粮食食品进出口公司决定收购47万吨白糖。

这一任务交给了香港华润公司所属的五丰行。

当时,市面上的白砂糖交易正处于历史低位,交易量只有1000万吨左右,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各国对白砂糖的需求很旺盛,因此市面上基本上是出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果我们贸然放出风声收购白砂糖,必然刺激白砂糖价格上涨。

华润后来找到了「糖王」郭鹤年,打算通过他向世界收购白砂糖。

郭鹤年接了任务以后,立即派出人手到世界各地,从伦敦和纽约的交易市场收购期货砂糖26万吨,砂糖期货不断上涨趋势下,郭鹤年又马不停蹄的派人到 巴西、澳大利亚、伦敦、泰国、多米尼加、阿根廷等国家购买现货 41 万吨,。

等到国际市场意识到中国大量收购白砂糖时,中国购买白砂糖的任务数已经完成,而郭鹤年又适时的放出了自己之前收购的期货白砂糖。

五丰行通过这一步操作,不仅完成了国家任务,还通过兜售期货,赚了240万英镑。

尽管是为国家赚了钱,但五丰行的干部们心里却并不轻松,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在那个时代,并不符合「政治正确」的原则。

毕竟利用期货买空卖空,低价买高价卖,这不就是一种投机嘛。

1973年7月14日,五丰行总经理将这一经过告诉了陈云,没想到陈云不仅不责备,反而还大加赞赏。后来他递交给国务院一份报告:

「利用交易所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做的。」

也是在陈云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外贸工作中的期货交易才迅速展开来。

一件简单的事,也足以看出,想要挣脱时代的束缚,就必须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

陈云在听取五丰行报告的同时,仍然谈到了他对国际金价的发展趋势以及建议:

「今后金价仍看涨,现在黄金与美元很难联系在一起,35美元、42美元一盎司的价格早已突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美元还要继续烂下去。现在美元虽然疲软了,但在今后较长时间仍然是国际主要货币,还没有别的货币可以替代它,其原因是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生产力最大的国家。」

陈云认为,我国的外汇储备较多,存在银行比较吃亏,因在此情形下,尽可能的引进部分生产所需的物资外,还应该购买黄金储备。

与此同时,时任外贸部部长的李强也认为,在美元贬值金价上涨的趋势下,因购进黄金储备应对风险。

周总理后来在李强的报告上批示:

「请李先念同志多支持,要多少钱都可以给。」

1973年6月,陈云向李先念提出:

「应该把存在瑞士银行的一批外汇拿出来,用于购买黄金保值。」

根据【中国金融数据】的数据记载,从1970年到1974年,中国的黄金储备从700万盎司增加到了1280万盎司,增加了近一倍,在后来美元大幅贬值的形势下,这些黄金保住了我国仅有的一点外汇储备,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可靠的金融财政支持。

1973年中央通过买卖黄金和开展期货交易,仅一年的功夫就赚回了30亿美元,比上一年的总出口贸易额的26.4亿美元还多了将近4亿美元。而1973年中国总进出口贸易额则是在80亿美元,这笔钱也差不多占三分之一还多。

不仅如此,在改革开放后,陈云仍然很关注黄金储备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对黄金储备使用问题上,出现了不少脱离实际的想法。

比如,有人机械的认为只要把经济发展起来就好,放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观察,黄金储备可有可无;也有人主张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形下,已经有的黄金储备已经足够,不需要在切合时机进行购买。

当然,还有人主张,应该把黄金储备全部拿出来,用于发展国家经济。

对于以上这些主张,陈云坚决反对。

1981年9月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会议上,陈云谈了八条意见,其中一条就是针对黄金储备的。

「我看每天的货币日报表上,应该增加一条,即黄金的每日价格,银行搞这个比较容易,我们有一批黄金储备,什么时间卖出,什么时间买入,也要看时机。」

八十年代的中国,拥有120亿美元的外汇,还有几百吨的黄金,一下子拥有了如此多的财富,许多人都感到措手不及,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可是陈云却认为:

「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那么一点黄金,不算多,是必须的。」

陈云认为,我们不仅仅应该考虑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好的形势下,也应该考虑到有不好的时候,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就会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黄金储备,不应该作为平常之计使用,而是要在危难的关头作为紧急使用。

陈云的远见卓识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