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焚书断剑——南朝悲情皇帝萧绎

2024-02-01历史

公元549年侯景占领建康,梁武帝于六月饿死在台城。在荆州为刺史的梁武帝第七子萧绎自立为帝,是为梁元帝。萧绎一生好学,生在帝王家自然也有条件,加之武帝也很赏识这个七子的好学精神,故对他十分喜爱。武帝在萧绎十七岁时曾问他一个问题:「当年孙策在江东创业,你可知他几岁?」萧绎回答说:「十七。」武帝说:「正好与你同岁。」孙策是开创东吴基业的人,梁武帝这样问恰是十七岁的萧绎,足见对其寄予厚望。

然而,萧绎有一个天生的缺憾,即出生时一只眼有毛病,在当时那个年代就等于不治之症。但梁武帝不信邪,整了个偏方亲自给儿子治眼。结果不但没治好,反而给治瞎了。这一缺憾伴随萧绎长大,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性格也变得易怒,生怕别人说「瞎」这个字眼。萧绎从十二岁起就开始当藩、州刺史,虽然岁数小,但很少回都城建康。公元547年已三十九岁的萧绎迁任荆州刺史,负责荆、雍、湘、司、郢、宁、梁及南、北秦九州的军事要务,可以说重权在握,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在太子萧统病逝后,萧绎也卷进了九子夺嫡大战中。侯景之乱爆发后,萧绎与诸兄虽手握重兵,却坐视叛军围攻建康台城,不肯出兵救援,导致梁武帝、萧纲皆被叛军害死。

为什么说侯景之乱给萧绎带来了机会,因为太子萧统的三个儿子一直制约着他。按过去嫡传的说法,太子萧统死后应由他三个儿子中一个继位。九子夺嫡的祸乱应在萧绎的身上就是消灭河东王萧誉、岳阳王萧詧,只要把这两个侄子消灭了才能扩大势力。于是萧绎兵戎相见,加之其手下有王僧辩、王琳、胡僧祐等名将,生擒并斩杀了萧誉。萧詧仅据襄阳一地,势小力微无法与萧绎抗衡,最后只好投奔了西魏。

萧绎兼并了两侄子的地盘,集中力量与侯景在巴陵进行决战,最后重创了侯景主力,接着建康一战彻底消灭了侯景。萧绎获得了空前的威望,在荆州诸臣僚的拥戴下,公元552年他在江陵即位称帝,是为梁元帝。

萧绎稳定局势以后,就集中大量的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编撰了【孝德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等二十本专著,近五百卷,在文学著述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这在中国帝王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甚至对学术研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于拥兵一方的王僧辩、陈霸先等逐渐做大都视而不见。当西魏屡屡侵犯边境时,萧绎还认为西魏与梁朝交好,不可能发生战事,忘记了南北朝的政治一直处在对峙之中。其老爹梁武帝和兄长萧纲的下场没有给他以震撼。当西魏大军只用二十天时间就兵临城下时,萧绎才急切调兵勤王,但已然来不及了。而其手下大将王僧辩心怀不轨,拒发一兵一卒以救江陵。广州的王琳虽然开到了湘州,却被魏军阻击在长江南岸,已毫无意义。梁武帝萧衍被困台城一幕又在江陵上演,前者是儿子不救老子,这次是信将不救主子。似乎有因果报应,萧绎自食苦果。他困守江陵内城,迟迟等不来援兵,心里一片冰凉。随着魏军的进攻愈加猛烈,萧绎终于明白没有希望了。一个文学大家,一个饱读诗书的皇帝,此刻他所想到的已不是江山,而是藏书,他心爱的十四万卷册各种书籍。于是他让人把自己收藏的书籍集中搬到东合竹殿,一把火全部烧掉。可惜了,这些书都是古籍,好多都是孤本。魏晋南北朝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粹损失殆尽。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大量文籍,也烧化了萧绎那颗尚文轻武的心,他抽出自己的佩剑,砍断庭柱把剑断毁。被俘后魏将问他:「你为什么烧书断剑?」萧绎说:「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萧绎焚书不同于秦始皇焚书,始皇焚书坑儒是政治上的需要,是为了大秦江山的永固而做的不为后世所赞的一件事,可梁元帝焚书是因自己的失败,考虑的始终是自己,认为自己不能用也不让别人染指,故焚之。他缺乏一个帝王的格局,把藏书据为己有。因此,萧绎烧掉的是魏晋数百年来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与殷纣王鹿台自焚、烧掉金银财宝不能同日而语,那是小巫,这是大巫,他比项羽烧阿房宫还要恶劣。所以,后世认为这么多的文化古籍一把火烧掉,痛哉!惜哉!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萧绎焚完书之后,竟出城向魏将投降,在西魏元帅于谨马前跪地求饶给他一条活命。于谨不假辞色,只说了一个字:「斩!」萧绎亡,当年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