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许世友当南京军区司令员时,不愿在火葬倡议书签字,毛主席:可以

2024-01-13历史

在1956年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一份关于国家机关领导人死后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在中央领导人之间悄然传递。

毛主席率先在倡议书上签名,接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真等中央领导人也纷纷响应。这一行动的消息传出后,那些当时不在会场的机关领导甚至专门打电话表示要签名。

而在中共八大会议召开后,这份倡议书也传到了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手中。

许世友对中国传统的土葬方式深感执着,他拒绝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火葬,并向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许世友说:「主席,我希望能够和我母亲一起下葬,我想陪在她身边。

」毛主席深知许世友的孝心,听完他的请求后,他温和地问道:「你今年多大了呢?」

许世友的回答简单直接:「52岁。」毛主席鼓励他:「你还年轻,未来或许会有不同的想法。」然而许世友态度坚决:「我的一生都致力于尽忠尽孝,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我母亲身边安息。

」被许世友的情感深深打动,毛主席答应了他的请求:「好的,让你的灵魂在黄土之下得到安息吧。」许世友为何坚持选择土葬?

他的葬礼又是如何举行的呢?

许世友,1906年出生于河南新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家中有八个孩子,只有他活了下来。他自小吃了很多苦头,但他深记父亲的遗言:无论如何都要孝顺母亲。

母亲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他永远的牵挂。从少林寺学艺回来后,他为了报答母亲,二话不说,娶了母亲指定的媳妇,这也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风光的一刻。

在当地红军的队伍中,许世友的名字为人所知。黄麻起义后,他的「通缉令」悬挂在每个角落。然而,敌人抓不住他,便转而攻击他的母亲。

鞭打、质问,母亲始终保持沉默。得知这个消息,许世友立刻让人替自己写了一封信给「清乡团」头目,措辞严厉,语气坚定。

头目看完信后,脸色大变。他知道许世友是个不怒自威、雷厉风行的人,怕遭到报复,于是偷偷释放了许母。那个夜晚,许世友见到衣衫褴褛的母亲,立刻跪下磕头,泪流满面地说:「娘,是我连累了您,让您受苦了。

许母理解儿子的事业并表示支持,让他们短暂的相聚充满了感激之情。然而,随着战斗的失败,红四方面军不得不离开,许世友再次回到家中与母亲相聚。

这次的相见让他心情沉重,他无法预测自己何时归来,甚至不确定是否还能活着回来。

看着母亲,许世友轻声询问:「娘,我得离开了,您让我走吗?」母亲回答:「孩子,娘不阻拦你,你去吧。共产党替咱们全家报了仇,你参军,娘心里很高兴。

战场上可不讲情面,你要小心谨慎……」许世友重重地点了点头:「娘,您自己多保重,我会回来见你的。」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一别就是20年。

许世友在革命队伍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并逐渐成为了军队中的高级将领,深受毛主席的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担任了山东军区司令员,并在1952年忙完所有事情后,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对于母亲,他已经20年未曾相见,内心除了深深的愧疚,还是深深的愧疚。

当许世友即将抵达家门口时,突然看见一位老妇人背着柴下山,他仔细一看,立刻奔上前去,跪在老妇人面前喊道:「娘,我回来了。

」原来,这位老妇人就是许世友的母亲。许母有些惊讶:「你是三伢子?」许世友答道:「是我啊娘,您受苦了……」在家里待了三天后,许世友决定将母亲接到济南,让她享受更好的生活。

在济南,许母习惯了自己动手的生活,坚决要求许世友将她送回乡下。许世友明白母亲喜欢忙碌,不便打扰,只好答应。

1957年,许世友回家探望母亲,为了感谢乡亲,他特意购买了一头猪。在家中,他陪伴母亲两天两夜。临走时,母亲嘱咐他:「三伢子,回去后要认真工作,不辜负毛主席的信任。

」许世友承诺一定会做到,然而,这次分别竟成永别,让人痛心不已。

1959年,许世友在工作时收到了家乡传来的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深感悲痛,立即想要回家探望,但由于政务繁忙,无法成行。

他于是让儿子许光代他回家,为母亲尽孝。事情过后,许光回到南京,对许世友说:「奶奶临终前一直喊着你的名字。

」听到这句话,许世友决定亲自回到家乡,悼念母亲。他跪在母亲的墓前,深深地磕了几个头,然后用铁锹为坟墓加了土,轻声地说:「娘,我生前尽忠,死后一定尽孝,埋在您的身边。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1979年,许世友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于是他为自己的儿子许光寄去了50元钱,希望他能找到人帮自己做一副棺材。

许光很快在家乡找到了一位老师傅,为父亲准备了一副棺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世友的病情逐渐恶化,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要求。

在1985年刚过元旦的时候,许世友通过秘书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于死后土葬,与母亲埋在一起的愿望,并表示自己生前已经为国家尽了忠,希望能死后对母亲尽孝。

然而,尽管许世友的病情日益严重,党中央始终没有给予他回复。

「只允许这一次,下不为例。」遗憾的是,许世友已经无法看到这个结果了。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病逝,享年80岁。就在他去世后的第六天,中顾委副主任王震转达了邓小平的指示。

王震强调了几个禁止:不举行追悼会,不进行媒体宣传,不让家属子女对外公开此事,不树立纪念碑。对于这些要求,许世友的家人欣然同意。

那么,许世友的身后事是如何安排的呢?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永银将新县县长、县委书记等有关人员召集起来,请求他们协助安排许世友将军的后事。虽然实际的操办工作仍由南京军区负责,但肖永银强调了灵车的绕道和墓坑的提前修筑,希望能够在半夜下葬,以尽可能降低影响。

新县县长和县委书记表示同意,并商定了具体的安排。1985年11月7日晚上零点,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发出命令,车队在夜色的掩护下,直奔许世友将军的故乡。

此时,工兵们已经提前修筑好了墓坑,等待着将军的灵柩。到达目的地后,众人将许世友将军的棺材安葬在预先设定好的位置,完成了这场庄重而神秘的仪式。

许世友的下葬棺材并非普通的木制棺材,而是由老战友尤太忠在广西深山老林中挑选了两颗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在他棺材里,还有一些特别的物品,如一台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把猎枪、一百元钱和一块手表。

人们普遍认为,这些物品将陪伴许司令,使他在任何地方都能畅通无阻:酒壮胆,枪打鬼,钱买路。

在王震的建议下,一年后,杨尚昆和徐向前以个人名义为许世友立了一座花岗岩石碑。范增用七个字写下「许世友同志之墓」。

许世友坚持要土葬,许道炎孙子说:「许世友将军的忠孝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