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故宫为何要在5点关门?每年用60吨猪血镇邪?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2024-06-07历史

故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个著名景点兼博物馆。故宫是中国到现在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室建筑群,让人不得不感叹其历史的悠久以及技艺的精湛,建筑的精美。

但也因为它历史悠久和曾经是皇家土地的原因,其中流传着非常广的传说。比如说故宫闹鬼呀,珍妃井每到半夜都会有人哭之类的。

今天小编来着重讲一下其中一个奇怪的规定和一个诡异的传说,那就是故宫为什么要在5点之后,雷打不动的关门儿?每年总是要使用掉六十吨猪血,究竟是为了镇压邪祟还是有什么其它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故宫的历史

话说在古老的北京城,有一座宏伟的建筑群,名曰故宫,它不仅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居所,还见证了中国几百年的风云变幻和宫廷秘史。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这座皇宫的传奇故事。

早年间,明朝的都城其实在南京,那为什么就一下子跑到北京去了呢?答案很简单,是当时朱元璋的安排,戍边的将领一个是燕王朱棣,另一个是宁王。

后来燕王朱棣造反之后,绑架了宁王,给发配到偏远地区流放了。等朱棣打下了大明的江山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当时朱棣非常愤怒,在朝堂上大声叫喊,谁是管理北方军事事务的将军啊。

大臣们都不说话,都瞪着大眼睛眼睁睁的看着朱棣,朱棣这个时候才想起自己才是那个负责北方军务的将军!

于是他决定迁都,迁都总归是要有一个住的地方吧,相传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一拍脑门,决定要建造一座能配得上他帝王气派的宫殿。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叫「故宫」呢?其实这是现代人的叫法,当年可都是叫「紫禁城」。什么是「紫禁」呢?据说天上的紫微星象征着皇帝,而皇帝自然是「禁中之人」,「紫禁城」名字就这么来了。

说起故宫的布局,那可真是有讲究。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分别代表着皇权、和谐和保护。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片,都充满了设计师的心血。

朱棣可是个「细节控」,要求每一寸都要精雕细琢。据说,太和殿前那两只大石狮子,每一根鬃毛都是匠人们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难怪今天的游客们都得感叹一句「厉害了,我的老祖宗!」

再说说故宫里的那些传奇人物,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传说他痴迷于炼丹,想要长生不老。

有一天,他炼丹炼得很迷,结果差点儿把宫殿给炸了,还好是虚惊一场。不仅如此,这位皇帝还因为在中搞得「八卦阵」,弄得后宫嫔妃们经常迷路,真是个」奇葩皇帝」。

到了清朝,故宫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康熙大帝喜欢在这儿吟诗作对,雍正皇帝则在这里批阅奏折,勤政爱民,乾隆皇帝更是个艺术爱好者,把故宫装饰得美轮美奂。

他还喜欢扮成平民,悄悄溜出宫外,体验民间生活。有一次,他跑到一家小酒馆里喝酒,结果酒劲上头,竟然和老板聊起了「乾隆的八卦」。

老板要是知道他正和皇帝喝酒聊天,不知道会不会吓得酒杯都掉地上。辛亥革命后,故宫结束了它作为皇宫的历史使命,成了故宫博物院。

如今的故宫,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更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想要一睹这座「宫廷剧场」的风采,无论是巍峨的城墙,还是精美的龙椅,都让人感受到那段辉煌历史的余韵。

二、故宫为什么必须在五点之前关门

想要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咱们得先从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说起。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故宫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盗窃案。那天清晨,故宫的工作人员在养心殿巡视时,发现北门下方有一块玻璃渣,工作人员立马警觉起来,随即报告了警方和文物专家。

经过一番细致的调查,他们发现养心殿中镶嵌宝石的佩刀少了五把,康熙时期的金册也丢了八页,这些可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啊!

经过数月的缜密侦查,警方终于在一列火车上抓获了这起盗窃案的主谋,一个来自山东的小伙子,武庆辉。

这个人胆子可太大了,竟敢打故宫的主意!搜查行李时,警方还发现了大量碎金块和古钱币,武庆辉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终身政治权利。

令人遗憾的是:虽说盗贼被抓住了,但那些丢失的金册字可再也无法复原了,实在是让人心痛。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故宫加强了安保措施,增加了闭路监控和安检设施,还要求工作人员定期参加安全培训。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不不不,对故宫的守可不止如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故宫才决定在下午五点准时关门。为什么是五点呢?这可不是随便定的时间。

五点关门能有效防止文物被盗,毕竟天黑之后,小偷们可是更容易得手啊!再加上故宫面积庞大,占地72万平方米,真的要发生点啥,光找人都得找半天。

五点关门,天还没黑,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闭馆后的安全巡查。

且打扫卫生可是个大工程,每天上万游客来参观,留下的垃圾可不是一点半点,为了保持故宫的整洁和文物的安全,工作人员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清洁工作。

想想看,要是故宫一天24小时都开放,那打扫的阿姨们岂不是要忙疯了?

文物护理也是重中之重。故宫的文物可是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霜雨雪,需要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比如那些古老的木质结构,稍不注意就可能被虫蛀或者腐烂。

每天五点关门后,工作人员可以细心检查和护理这些宝贵的文物,确保它们能够继续「健康长寿」。

故宫每天五点关门,可不仅仅是为了让工作人员准时下班,也并不是因为会闹鬼,更是为了文物的安全和游客的体验,下次你再去故宫,别忘了看看时间,免得被锁在宫门外,那可就尴尬了。

三、故宫的猪血都用来干了什么?

近些年有关「故宫每年用60吨猪血镇邪」的传闻甚嚣尘上。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背后的真相。

其实猪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常用的天然颜料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祖先就发现了猪血的特殊功能,将其与瓦片、石灰等材料混合,制成泥浆状的「猪血灰」,涂抹在木质建筑上。

这种猪血灰不仅能赋予建筑美丽的红色调,还能起到防腐的作用,真是两全其美。

故宫里的红色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故宫的红墙红瓦主要是由特制的红漆和红瓦构成,并不是单靠猪血来上色的,不然那得多腥啊。

说到猪血,它确实被用来混合其他材料,比如面粉、桐油等,制成一种防腐用的涂料,这层涂料不仅能保护木质结构,还能保持故宫的美观。

关于「每年用60吨猪血」的传闻,只是夸大其词罢了。故宫的防腐处理确实需要一定量的猪血,但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多。

毕竟,修缮故宫可不是个小工程,每一寸地方都需要仔细护理,但用量绝对达不到传闻中的60吨。大家要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不信谣不传谣。

猪血的防腐功能固然重要,但真正让故宫屹立千年的秘诀还在于「朱砂」,这种矿物质不仅能防腐,还能防止风化,使得紫禁城的城墙千年不倒。

可以说,朱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辟邪材料」,而不是那些民间传说中的神秘力量。

很多民间传说背后都隐藏着科学的内核。用猪血制作的天然涂料,就是一种巧妙的防腐方法,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这些传统习俗,而不是盲目迷信或者妖魔化。

毕竟,老祖宗的智慧可是有着深厚的科学基础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错综复杂的消息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辨别真伪,很容易就会被谣言迷惑,所以及时辟谣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广泛传播真实可靠的知识,才能消除人们的恐慌与误解。

故宫每年消耗大量猪血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木质建筑的防腐保养,而不是所谓的「镇压亡灵」或「辟邪」。

总结

我们应抛开偏见,从科学与理性的高度审视这些古老传闻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科技内涵。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故宫用60吨猪血镇邪」,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猪血是用来防腐的,镇什么邪啊!科学才是王道,不信谣不传谣,咱们一起为保护故宫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