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7年,谭震林批评粟裕缺乏远见,毛主席说:形势还好,安心作战

2024-04-09历史

1947年,谭震林批评粟裕缺乏远见,毛主席说:形势还好,安心作战

「你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而且缺乏远见。如果只能看到一二步,在指挥数十万大军时是不够的,必须能往后看几步甚至十几步,不能看远是很危险的。」

1947年8月4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在自己的指挥部里看着这样一封信,眉头紧锁。在不久之前,他刚刚在南麻、临朐两场战役中无功而返。这在他此前相当辉煌的军事生涯中 ,是十分罕见的。粟裕的心情很不好,可偏偏在这个时候,老搭档谭震林却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对他提出了毫不客气地批评。这封信的核心内容,便是上面的那句话。

沙场大将,最忌讳的便是对自己产生怀疑。而此时的粟裕,是真的有点儿怀疑自己了。于是,他摊开一张纸,开始写一封电文,请求党中央和毛主席处分自己。

众所周知,最终毛主席没有处分粟裕,这才有了后来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但是,谭震林的批评到底是不是事实呢?而作为开国第一大将的粟裕,又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低谷期的呢?

要说明白这件事,必须要将视线往前推几个月。

按照历史课本的通常说法,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是从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之后开始的。但实际上,真正的战略反攻还要早一些,甚至要往前推到1946年。

1946年6月26日,被认为是解放战争正式开始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蒋介石完成了自己的战争准备,调集了158万大军,对全国的所有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蒋介石的这些部队,有很多都已经装备了美国提供的武器,火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从战争一开始,蒋介石就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解放军为了适应敌人的作战规律,用了近4个月的时间来周旋。从1946年11月开始,解放军就开始在各个战区大量地歼灭敌人。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滑县歼灭了敌人一万余人,晋绥野战军在晋西南歼敌5万余人,晋察冀野战军在易满战役和保南战役中歼敌接近两万人,东北野战军也歼敌5万余人……。到了1947年的2月,解放军已经歼敌71万余人,接近蒋介石最初所有部队的一半。可以说从解放战争的第四个月起,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就已经开始了。

情况如此,即使蒋介石再不会打仗,也已经能看出了自己的战略有问题。他的战线铺得太大,每个地方都有他的人,但是每个地方又都显得兵力不足。而解放军,最擅长的就是集中力量打击一点,正好是敌人战略的克星。于是,蒋介石改变策略,准备对山东和陕北两个大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其他的战场则暂时采取守势。

陕北是党中央所在地,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蒋介石之所以要重点对付山东,主要是因为山东的解放军,战斗力实在太强了。

山东地区的老部队是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是陈毅。在刚刚进入战场之时,陈毅的表现并不好,甚至一度被手下的将领指着鼻子说他「不会打仗」。而在华中地区的解放军,却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打出了七战七捷的优异成绩。于是陈毅申请,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由自己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但是,军事指挥的重任,则主要交给粟裕,而自己全力支持。这样既解决了自己军事能力不足的短板,又解决了粟裕政治资历较浅的缺憾。后来经过中央军委的批准,两军正式合并。

粟裕与陈毅

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2月1日成立,在2月下旬便吹响了莱芜战役的号角。战役的准备时间大约半个月,但实际战斗则只有三天。就是这三天,让国民党部队的损失达到了5.6万人。其状况之狼狈,让国民党的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大喊:「共产党就算是想抓五万头猪,三天都不够吧?!」

莱芜战役四天后,蒋介石在军事会议上提出一定要重视华东野战军,并且说:「我们如果能集中兵力来对付他们(指华东野战军),战局一定会改观!」

很快,山东就集中了国民党的24个师、60个旅、共45. 5万余人,占蒋介石整体进攻兵力的接近七成。然而,重兵集结,却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在1947年5月中旬,蒋介石的「御林军」整编74师,被解放军消灭在了孟良崮。这是解放战争自开始以来,国民党第一个被整建制消灭的王牌部队。蒋介石震怒,处分了一大批人,对山东重点进攻也不得不重新部署。

华东野战军

而另一方面,就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的第六天,毛主席便给陈毅、粟裕发来了贺电。其中指出:「歼灭敌74四师虽然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主席对整个战役的过程和结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但同时,毛主席也指出:「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已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主席还说,接下来,华东野战军要集中全部力量在济南、临沂、海州一线作战,争取歼灭这些地区的敌人。

此时毛主席已经意识到,虽然整编74师没了,但蒋介石未必会放松对山东的军事行动。他特意指出 ,华东野战军想要完成既定目标,得需要至少六七个月的时间。同时,还要有付出六七万人伤亡的思想准备。

毛主席

对于毛主席的警告,粟裕和华野官兵不能说没有认识,但是也没想到事情真的会那么严重。毕竟整编74师这样级别的对手都被歼灭了,其他的对手还有什么可怕的?

在其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国民党在山东的军事行动确实陷入了停滞,给人一种风平浪静的感觉。华野官兵更加放松,认为国民党军队被自己给打怕了,打跑了。只要按照主席所说,尽快拿下济南和临沂,山东地区就可尽在自己掌握。

然而就在此时,主席的一封电报突然到来。电报指示华野将部队分成三部分,配合和刘邓大军在中原的作战。

原来就在不久之前,为了进一步拉扯敌人的兵力,毛主席指示刘伯承率领部队挺进中原腹地 ,在敌人的心脏上狠狠地扎了一刀。但是,刘邓大军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几乎所有的重装备和补给品全部扔掉,导致战斗力下降得厉害。如果一路上有敌人的重兵集团拦截,刘邓大军将会非常危险。毛主席的分兵命令,就是想给国民党蒋介石一种华东野战军遍地开花的假象,让他不敢调集重兵去拦截刘邓。

但是,对于粟裕来说,这次分兵却让他相当苦恼。孟良崮战役之后,他正想借着这股势头多打几仗,多消灭一些敌人。但是,一旦分兵,势必会造成粟裕的力量不足,再想打大仗就难了。但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又不得不执行。最终粟裕还是分兵了,但是心里却有着一种隐隐的怨气。

粟裕将军

6月底,国民党的11个整编师,共24万余人,又一次齐头并进地向解放军压了过来。但逐渐的,驻扎在南麻地区的整编11师,又隐隐有了孤军之势。粟裕决定复制孟良崮的奇迹,吃掉整编11师。但是,由于整编11师师长胡琏准备充分,又加上突然遭遇了恶劣的天气,让解放军功败垂成;粟裕转头,又去攻击驻扎在临朐的整编第8师,但是仍然在诸多的客观因素干扰下未能成功。两场战役,虽然歼敌达到了1.7万人,但解放军也付出了损失2.1万人的惨重代价。

8月初,南麻、临朐两场战役的硝烟均已散去,粟裕作为军事主官,开始为最近一个月的军事行动写总结。此时的他,对于战役的失利耿耿于怀。他认为,这是中央军委对山东的局势估计不足、贸然分兵造成的。如果自己手里的兵力足够,很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失败。想着想着,他就把这种观点写在了总结里。

南麻战役

按照程序,粟裕写完的总结,是必须要经过陈毅和谭震林(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一副政委)过目的。结果二人一看,都觉得不妥。身为司令员的陈毅,还发了脾气,让粟裕重写总结。二人指出,南麻、临朐两场战役,是粟裕自作主张,强行开打的,并不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意思。他作为军事主官,应该能想到手中实力到底能支持什么规模的战役。归根结底,还是他贸然出击而造成的失利。

事实上,陈、谭二人的说法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就在华野分兵之前,毛主席曾专门发了一封电报,告诉粟裕:「山东战事仍为全局关键,军事上仍以确有胜利把握然后出击为宜,否则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虽然粟裕发动战役之前,也向军委请示过,但是毕竟他才是指挥官。这一仗能不能打,应不应该打,首先应该是他来判断的 。所以,这次战役的失利,确实不能怪在毛主席和军委身上。

粟裕想了想,也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于是便想回去重写总结。然而他刚刚坐定,就又接到了谭震林的来信,其中直言不讳地说他「缺乏远见」。这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封信。

谭震林是个身材瘦小的人,但是他的能量却不小,不管是对谁都是直来直去,好的表扬,坏的批评,毫不隐藏。粟裕和他相识已久,知道对方的为人,但是被这样指责还是第一次。这一下,还真的是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于是,他拿出一张白纸,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检讨书,请求处分。

这封检讨书,是8月4日发出去的。在8月6日,粟裕就接到了毛主席的复电。毛主席鼓励他说:「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整个形势仍是好的,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看着这句话,粟裕的心里觉得暖洋洋的。

毛主席

事实上,1947年中期,是解放军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蒋介石「重点进攻」的威力、并且在战场上出现严重反复的一段时间。在陕北地区,大片的解放区被敌人占领,就连毛主席自己,也不得不在山沟里和敌人「打游击」,有好几次和敌人擦肩而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后,战略物资匮乏,出现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情况非常困难;华北地区,晋察冀贸然裁军的恶果仍未彻底挽回,张家口等战略要地已经被敌人夺走。可以说除了东北之外,其他的解放区都很困难。

而相比之下,华野虽然在南麻和临朐失利,但是在鲁南、鲁西、鲁中三个方向,却已经通过积极地穿插,调动和分散了敌人的部队,打乱了他们的部署。从战略上说,山东的局面已经算是不错的了。粟裕虽然有贸然行动之过,但却瑕不掩瑜。

谭震林

毛主席在安抚粟裕的同时,也察觉到谭震林过于口快心直,如果继续留在粟裕身边,可能会影响这位大将的自信心和战场判断。于是,他做出决定,让谭震林与许世友组成东兵团,留在山东内线作战;而粟裕则和陈毅一起,去鲁西南指挥作战。

看着主席的一番安排,粟裕虽然没说话,但是心里却明白,这是主席在帮助自己恢复信心、排除一切干扰。他开始更加专注于战争,并且着力提高自己的战略和思想水平。他的进步很快,到了1948年,粟裕已经可以做到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否定毛主席南下作战战略的地步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事件,毛主席为了尽量减轻战争的压力,命令粟裕带领一部分部队,渡过长江,在敌人的统治腹地攻城略地。而粟裕则认为,在江北进行大兵团作战,自己更有把握。于是,他来到西柏坡,当面向毛主席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和理由。两人经过了一番争论,最终毛主席还是决定信任粟裕,让他在江北打大仗。这才有了后来,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甚至是渡江战役的辉煌胜利。

毛主席对粟裕的欣赏,无疑是溢于言表的。这不仅是因为粟裕曾经当过他的警卫员,更是因为粟裕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继承人和发扬者。粟裕虽然更具冒险精神,但是却也是很少蛮干,毫无把握的事他也不会去做。正是在粟裕的手上,毛主席的游击战理论最终进化成了波澜壮阔的大兵团大穿插。中国军事的历史虽然有几千年,但是这样相知的将帅,却是少之又少的。这也就是毛主席信任粟裕、愿意帮助粟裕解决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