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邓小平访日,日本记者刁难:钓鱼岛哪国的?邓公回应赢得掌声一片

2024-04-03历史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对日本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国事访问。在2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突然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即关于尖阁列岛(又称钓鱼岛)的所有权问题。他质疑为何中国不承认尖阁列岛是日本所有。

在那一刻,所有的记者都陷入了沉默之中,裕仁天皇也瞬间变得紧张,全神贯注地期待着邓小平如何应对这个带有挑衅意味的问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邓小平以他特有的从容神态和轻松应对,面对了台下提问的记者。他用一段充满机智与幽默的话语,巧妙地回避了记者试图抛出的敏感问题,从而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不起眼小岛变成油气资源丰富的宝岛,引来日本垂涎】

在日本语中,钓鱼岛有时被称为「尖阁列岛」。然而,这一名称并不常用。关于钓鱼岛及其附近丰富的石油资源,联合国亚洲经济委员会在1968年进行了实地勘测,并确认了该地区的石油储量相当丰富,估计达到30至70亿吨,这相当于中东地区储量的3%。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与震惊。

虽然东海海域历来都被认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在六十年代,中日两国在油气开发问题上并未达成共识。

由于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沿岸国家有权将海岸线向外延伸200海里以内的海域划定为自身的专属经济区。

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其海面宽度在大部分地区仅为388海里。日方曾提议基于两国海岸线,在海域中央设立一条「平均线」,然而这一提议被中方所回绝。原因在于,国际上并无「中间线」这一概念。

在钓鱼岛发现石油资源后,日本方面表现得非常激动,并首次提出了对领土主权的固有观念。然而,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因为从历史角度看,钓鱼岛问题是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产物,其主权归属在二战胜利后已有定论。中方认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无论钓鱼岛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改变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

1945年10月25日,在台湾对日本的投降仪式上,日本第十方面军总司令兼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在投降书上签字,确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这一事实得到了【波茨坦公告】(1945)和更早的【开罗宣言】(1943)的明确支持。

然而,日本方面对此并不认同,于1969年派遣冲绳县八重山岛的警察和工程队登上钓鱼岛,并设立国界标志,甚至抹去了中国人之前留下的痕迹。这一行为引起了中国方面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日方的行为激起了台湾省和中国大陆地区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然而日本政府却对此采取漠视的态度。此举引发了双方的紧张关系和争议。

1970年8月,日本制定相关法律,声称对「尖阁列岛」拥有主权。这一行为实质上是对钓鱼岛主权的非法侵占。尽管其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确立这一非法主张,但历史事实和国际准则却清楚地表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日本的这一做法无疑是错误的,违背了历史和现实的原则。

第二年,美国单方面做出决定,将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转让给日本,并签订了相关协议。这一行动显然表明了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与日本是一致的。

中国外交部在得知相关消息后,迅速发表声明,明确对美日两国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无理干涉表示强烈谴责,并强调这一行为已触犯联合国宪章原则。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立场坚定不移。

在1970年11月,当得知尼克松政府有意与日本就钓鱼岛的「归还」问题进行谈判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台湾留学生深感愤慨,他们迅速组织起集会,强烈呼吁所有华人同胞团结一致,坚决反对美日两国勾结,共同捍卫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

因此,持续数年、引起中国大陆和台湾广泛关注的「保钓行动」应运而生。这一活动因其深远影响和广泛参与而备受瞩目。

留学生的倡议迅速激发了海外华人的强烈共鸣,在一年内,美国各地的留学生成立了数十个「维护钓鱼岛权益委员会」,并举行了数次规模达上千人的游行示威活动。他们高呼着各种口号,如「抵御外敌、清除内奸」、「让日本退出钓鱼岛」等。这些行动表达了留学生对保卫钓鱼岛问题的坚定立场和强烈情感。

在美华人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迅速扩散至日本、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促使当地华人社区同样积极组织各类游行示威,以声援并鼓励他们在美国的同胞。

在中国大陆,人民日报以强烈的立场指出,美日两国将钓鱼岛划入其「归属范围」是一种完全非法的行为。中国人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包括台湾和附属岛屿钓鱼岛等固有领土。我们强烈要求美日尊重中国的主权和权益,停止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的行为。

鉴于新中国初期并未实施对外派遣留学生的政策,同时与美日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且台湾当局长期非法占据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故台湾当局有义务代表新中国与美日两国展开谈判,捍卫中国在钓鱼岛的主权。

但遗憾的是,台湾当局直到1971年4月才通过其所谓的「外交部」发声,指责美国将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还」给日本的不当行为。尽管如此,除了口头上坚称领土主权原则,台湾当局却未能付诸实质的反对举措。

究其根源,台湾之所以采取这种立场,是因为其与美国和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不敢过于冒犯这两个国家,以免引发严重的后果。

因此,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陷入了僵持状态。日方坚决声称钓鱼岛为其本国领土,并派出人员实际控制了该岛屿。中方也强硬表态,表示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会做出任何妥协。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显然存在分歧和紧张局势。

钓鱼岛问题逐渐凸显为中日双边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和紧张话题。尽管两国在70年代末改善了外交关系,但钓鱼岛问题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敏感议题。

【中日建交后出访日本,邓小平巧妙应对钓鱼岛问题】

在1972年7月,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上任后,迅速致力于实现他在竞选时承诺的中日建交问题。中国方面在收到田中的友好信号后,也立即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这一互动展示了中日两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积极态度和良好沟通。

1972年9月25日,田中率领的访华代表团抵达中国,受到了热情友好的接待。

在访华期间,田中角荣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就中日两国战争赔款、贸易往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然而,由于双方对战争问题的立场存在分歧,导致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随着中日建交日益紧迫,而谈判却迟迟未能达成共识。毛泽东决定亲自出面,邀请田中角荣进入自己的书房进行会谈。在会面时,毛泽东以幽默的方式开场,对田中角荣说:「吵完啦?」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整体语义不变,都强调了毛泽东在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接着补充道:「争执总是难免的,只要能够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就好。」

田中在二战期间曾短暂地被派遣到东北,然而很快因健康问题而退伍。他对这位曾领导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和美国的伟大人物持有深深的敬重与谦恭。然而,毛主席的一句话立刻打破了这种紧张的氛围,两人随后就历史、哲学、文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田中始终坚守着他对国民的承诺,积极对中日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检讨,并承诺尽快在对台问题上给出明确的回应。对于暂时悬而未决的钓鱼岛争端,周恩来与田中角荣都表现出了宽容的态度,愿意暂时搁置争议,待建交后再行协商解决。

在1972年9月29日,也就是田中角荣抵达中国的第四天,经过两国领导人的不懈奋斗,中日双方正式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从而实现了建交的目标。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篇章。

当消息传回国内,日本民众对田中角荣的果断行动感到震惊和敬佩。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仅仅上任了84天。

六年之后,田中访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于1978年10月22日应邀访问日本。此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而日本则已成为亚洲的经济龙头,其GDP增长率高达15%,是东亚地区首个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

邓小平选择访问日本,是为了借鉴其先进的经验,主要焦点在经济考察而非政治谈判。在访日之前,日本外相园田直已与邓小平达成共识,即此次访问将不涉及钓鱼岛问题。

在欢迎仪式结束后,邓小平与福田纠夫在首相官邸的一楼大厅举行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互换批准仪式。随后,裕仁天皇在皇宫举办了一场宴会,以招待邓小平一行人。这场宴会不仅体现了日本对中方嘉宾的重视和热情款待,也进一步巩固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二战时期,裕仁天皇因默许并可能批准了侵华行动,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差点面临罪犯的指控。尽管因美国的庇护而避免了法律追究,但这在中国民众心中留下了难以释怀的伤痛。日本方面曾忧虑邓小平会令天皇陷入尴尬境地,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尽管裕仁天皇对侵华战争的内情了如指掌,在与邓小平首次会面时感到相当不自在,但邓小平却选择不追究历史责任,而是向他表示中日两国都应放眼未来,既往不咎。

邓小平的宽广胸怀和包容态度深深打动了裕仁天皇,使他摒弃了外务省为他准备的发言稿,而是真挚地向邓小平表示,过去的事件是一场「不幸」,中日两国应该长久地保持友好关系。

在1975年2月,邓小平出席了日本东京日本记者俱乐部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在这个原本和谐融洽的场合中,却有一位心怀不轨的记者突然站起来提出了一个敏感问题:钓鱼岛问题的归属是哪国?

对此,邓小平展现出了从容不迫的态度。

有些人可能会在这个问题上寻找一些细微的瑕疵,以此来阻碍中日关系的发展。然而,这种态度并不利于双方的合作与友好交流。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中日关系,努力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通过加强人文交流、经济合作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推动中日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将此类问题暂时搁置并无大碍,即便等待十年也无关紧要。

「鉴于当前时代我们的智慧尚显不足,对此议题难以形成共识——但展望未来,下一代将拥有更丰富的智慧,他们定能找到双方皆能满意的解决之道。」

在邓小平发言结束后,整个大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支持。这一掌声不仅是对他话语的回应,更是对他思想和领导风格的认可。这种热烈的氛围体现了人们对邓小平的重视和敬仰。

【主权问题不容谈判,历史早已证明钓鱼岛真正归属】

在国际上,对于领土主权的争端,存在一种非正式的规则,即领土的发现者、声明者以及首先占领者,将享有该领域的主权。

自中国古代南宋时期起,钓鱼岛的历史可追溯至东南沿海的渔民。他们在海上捕鱼时偶然发现了这座无名小岛,发现此处常有大量鱼群聚集,于是渔民们开始频繁地在此地捕鱼。

随着岁月的流转,周遭的渔民们开始称这座小岛为「钓鱼台」或「钓鱼屿」。这一命名习惯在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顺风相送】一书中也有所体现。

在南宋时期,福建的镇守者江大猷派遣士兵分散驻守于各岛屿,其中也包括钓鱼岛。到了明朝嘉靖年间,陈侃在他的著作【使琉球录】中,将钓鱼岛作为我国的领土进行了地图绘制。琉球王国在接受我国封建君主的册封时,派遣的使臣朝贡也必须经过钓鱼岛。

在清代,【台湾府志】作为官方的历史记载,清晰明了地界定了我国南海的国防边界,其中明确包括了钓鱼岛。直至1895年甲午海战爆发以及随后的马关条约签署之前,台湾、澎湖列岛以及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均属于中国的领土范围,清政府对这片土地拥有绝对的主权。

甲午战争后,中国大陆的政治运动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各种政治力量为了争夺政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利用这一混乱局面,日本秘密通过了领土决议,将钓鱼岛等地区划入其国土范围。这一行为显然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战结束后,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澎湖列岛等也顺利回归中国的怀抱。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成果,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正义力量的支持和认可。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美国与日本签订所谓「旧金山和约」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划入琉球群岛的管辖范围,这一条约并不能改变钓鱼岛的归属问题。

在1972年,美国就钓鱼岛问题提出与日本进行商讨,这一举动激起了海峡两岸的强烈抗议。自此以后,保卫钓鱼岛的抗议活动持续了数年之久。

进入八十年代后,中日两国就钓鱼岛问题进行了多次的沟通和协商,然而日方始终坚持认为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于日本。

在2017年,日本历史学家久保井规夫发布了他的研究结论,发现钓鱼岛在日本古代的地图上并未被纳入规划,从而确认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发现与日本的官方说法相悖,揭示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虚伪和歪曲。通过审查古代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钓鱼岛与中国领土的颜色是一致的,进一步证明了其归属中国的历史事实。因此,无论日本政府如何否认或篡改历史,都无法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

中国政府对日本强占钓鱼岛的非法行为表示强烈抗议,并采取了一系列坚决的反制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在天气预报中增加钓鱼岛地区的信息,派遣舰队在钓鱼岛附近执行常态化巡逻任务,以及上线钓鱼岛专题网站等。这些行动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