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解放战争之中,淮海战役是重要的一战,淮海战役开始最为重要的就是吃掉黄维兵团,刘邓大军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快速包围了黄维兵团。
但是包围黄维兵团只是战争开始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把黄维兵团围死,做到对国民党有生力量的歼灭战。由于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时,为了追求快速行军,扔掉了绝大多数的重火力装备,到了淮海战役还没补充过来。
当时中野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承受了巨大压力,刘伯承亲自致电粟裕,要求粟裕按计原划派军队过来支援,但是战争打响一段时间后,陈士渠却按兵不动。眼看自己的部队伤亡巨大, 刘伯承亲自致电询问陈士渠的直接上级粟裕:「陈士渠在干嘛?想看中野拼光吗?」那么陈士渠为什么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呢?
一、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兵力布置
粟裕是我国开国的第一大将,毛主席曾经说过粟裕论功、论历、论才、论德都应该领元帅衔。粟裕是解放战争中突出的大兵团作战指挥家,用兵如神,戎马一生,指挥了多次著名战斗。
粟裕在大军团战争中的指挥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位中国名将。他有很多的超乎寻常的智慧,能够意识到战场将要发生的变化,并提前做出了准确的行动,粟裕大将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
粟裕指挥的华野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邓大军带领的中野承担主要进攻任务,但是粟裕带领的华野不仅要承担看住杜聿明军团和刘汝明两大军团的阻击任务,还要抽调五个纵队去帮助中野吃下黄维兵团。
粟裕的华野一共仅有30万人,而粟裕要做到的是拖住杜聿明军团与刘汝明军团40万大军,淮海地区百万军队的大会战,一个料想不到、控制不好其结果可想而知。
粟裕在淮海战役中配合刘伯承部用30万大军阻敌40万,做到了「一肩三挑」,兵力调动运转已经达到了极限。粟裕时刻在一线,频繁调动部队,灵活转运兵力完成钳敌、制敌,帮助中原野战军完成吃掉黄维兵团的作战任务。
而淮海地区地形比较开阔,没有什么适合据守的险隘关口,需要面对的情况极其复杂,粟裕需要对两个大军团的所有动向进行细致的分析与预估。
百万大军在淮海鏖战,干系太过于重大,几乎是一战决生死。粟裕日夜在指挥所指挥战斗,实时指挥各路军队战斗。他一度连续7个昼夜没有睡觉,在这个期间他美尼尔氏综合征加重,依然坚持带病指挥,直到淮海战役完胜。
整个的淮海战役的布局就是要从吃掉黄维兵团开始,接连进行对杜聿明兵团、刘汝明的歼灭。
二、围困黄维兵团
黄维兵团原先计划从南坪集北上,会和刘汝明军团,一同前往徐州,大军团控制重要的城市枢纽。但是在北上的过程中,遭到了华野的阻击。黄维兵团转线往东进入固镇,在行军过程中,在双堆集地区,遭到了中野全军的包围。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主力部队,总人数一共12万人,其中有国民党第18军全美式装备。剩余的三个军,14、10、85军都是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战斗力强悍。
相比来说,中野的兵力与武器装备就要比黄维兵团差很多。中野动用了自己全部能够动用的部队加起来一共才12万人。中野的装备也很差,当时中野为了迅速过黄泛区,挺近大别山,同时也为了避免被国民党军队围剿,放弃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各个部队的武器装备损失一直到了淮海战役期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
没有大型火炮压制对方火力,要想进行大范围冲锋那么伤亡一定很大。黄维兵团在刚刚被包围的时候,黄维与蒋介石并不在意,他们很清楚中野的武器装备与人数。在开始的时候,黄维组织四个师的兵力决定对中野进行快速突围。
110师廖运周主动要求打头阵,黄维很高兴在全军表扬廖运周勇敢善战后,分给他很多重型武器。但令黄维没想到的是廖运周是共产党,等到廖运周开始突围后,很快就被中野接应住,武器装备全部补充到了中野的军队。黄维得知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几近晕厥。
不过廖运周仅仅一个师的补充并不会对中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双方的实力差距依然很大。黄维率领的国民党军12兵团毕竟是国民党主力部队,其中18军更是国民党五大王牌部队之一。全美械装备,快速的反应与机动能力,在中国军队中没有可于相比的。
18军在双堆集地区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凭借着超强的火力,给中原野战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
双堆集地区整个是一个较为开阔的地带,村庄散落分布。黄维在了解了地形后,针对地形优势对双堆集地区进行防御布置。黄维对防御工事的建造极为认真,他命令把双堆集地区构建成一个环形的防卫工事,大量修建地堡防御群、掩蔽重要的指挥部作战系统、构建交通壕。合理利用包围圈内的房屋、废旧汽车与废旧坦克构成防御工事,合理与坚固的防御加上敌人的大火力配置,另外黄维兵团还有飞机的空中支持。
进攻的中原野战军在开始进攻的时候伤亡很大,各个部队迫于黄维兵团的火力,开始进行掘进作业。掘进式的作业进攻速度会较慢,但是在敌人拥有的火力较猛的时候,会减少很多的伤亡。掘进式的进攻方式在中原野战军与敌人作战的时候多次使用,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中野部队官兵为了能尽量弥补自身火力不足的缺憾,中野自行研制了一些汽油桶改造的「火炮」。
继续不断地掘进式作业对黄维兵团的冲击,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黄维兵团的军队防御被迫压缩,但是随着军队压缩之后,黄维军团的火力也更加的集中,也更难以攻克。
华野部队在山东地区进行了多次重要的战役,不管是兵力上还是武器在装备上都比中野高一个层次。华野部队每个纵队至少都是2万人,武器装备都是从国民党部队中缴获的大火力装备,华野为了支援中野战斗,带来了上百门的大炮,这一增援对中野来说,至关重要。
华野与中野两个大的野战军互相配合,在淮海地区各负责一定的任务。粟裕指挥军队控制住了杜聿明军团、刘汝明军团,还分派兵力帮助中野进攻黄维兵团。
三、血战双堆集
1948年12月5日,刘伯承看到所有军队已经到达了指定的位置,对黄维军团发起总攻的时机已经来到,果断下命令发动对集结在双堆集地区的黄维兵团进行全面的围歼战。
全部安排完善后,12月6日的4时30分,中野与华野在中、南、西三个方向上发动了对双堆集的全面反攻。随着前线部队的不断投入,中野的刘伯承看到部队因为弹药不足,被双堆集防御堡垒内的国民党军队用先进的大火力装备一批一批的射杀,战场的残酷厮杀让刘伯承内心伤痛不已。刘伯承一向爱兵如子,每场战役都想尽办法用最少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场战役到最后,迫不得已是一场苦战。
但是正在这个时候,他注意到前来支援的陈士渠的部队却在原地一动不动,刘伯承一瞬间暴怒,自己的前线士兵没有重武器在前线拼杀,陈士渠带领着装备比中原野战军好很多,还待在原地不动。
刘伯承立即将电话打到了粟裕的第三野战军军部,刘伯承询问粟裕:陈士渠在干嘛,想看中野拼光吗?
这个时候,粟裕正在前线指挥,他也不是很知道具体情况,明明自己亲自给陈士渠下的命令要求陈士渠帮助中野打下双堆集,全歼黄维兵团。
粟裕知道情况后马上致电陈士渠询问情况,陈士渠解释道,现在华野的军队是进攻双堆集的主力部队,有着很强的战斗力,所以武器装备都不应该分散使用,而是应该占据一个主力进攻位置。给他一个主力进攻的位置,就可以很快大火力进攻黄维兵团,突破黄维兵团的防御圈。
粟裕知道陈士渠说得有道理,就回复了刘伯承与邓小平,邓小平负责去给各个军队主官做工作,要求他们让下一个主攻的位置,给华野部队留出作战的空间。但是邓小平做了一圈工作,没有一个军队主官愿意放弃自己的主要进攻位置。
其原因是,中原野战军在挺进大别山之后武器装备很落后,中野很多部队看到这次终于可以把黄维军团歼灭获得装备的机会,所以谁也不愿意让出主力进攻的位置。最后经过邓小平的劝说,还是把六纵部队王近山的主力进攻位置让了出来,陈士渠才上了双堆集的战场。
华野的军队到了战场上之后,果然不同凡响,立刻就开始表现出华野强悍的战斗力。大王庄战役、尖古堆战役连续攻克了黄维兵团的重型防守,使得黄维兵团在南线的防守直接失效,最后迫不得已分散突围。
1948年12月15日夜间,黄维兵团被中野与华野联军全歼,兵团司令黄维与第85军军长吴绍周被我军俘虏。战争胜利后,粟裕交代陈士渠把缴获的全部物资都交给中野,帮助中野快速恢复元气。粟裕还抽调华野的特种纵队三个团级干部到中野去帮助中野筹建中野的特种作战部队。
总结:中野与华野的默契配合,刘伯承与粟裕两位「战神」的共同战斗,使得淮海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淮海战役考验的是指挥官们对于大军团作战的高超的指挥水准,再加上两军密切的配合。
刘伯承与粟裕在中国解放军中都是数一数二的战争指挥家,能够做到毫无间隙的配合、不争功抢利,才完成了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淮海战役的指挥战斗在军事史上都是教科书般的经典战役,为后来的军事指挥学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除了军事指挥上的能力,淮海战役还得益于大量的前线民工的支持,淮海战役中野与华野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非常重要的是有着五百多万的民工给解放军军队作为后勤。
很多被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后来不得不承认淮海战役的失败不只是在战役指挥上,更是在民心所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