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杜聿明抵东北,蒋介石连续行动,杜聿明唯有长叹:东北必失

2024-04-17历史

在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面临的人事问题一直是其领导中的一大困扰。此前的文章已多次讨论此问题,例如薛岳、卫立煌、刘峙、蒋鼎文以及陈诚、顾祝同等人,这些都是难以适应时代变迁的昔日重要人物,难以承担重要职务。

而始终保持影响力的白崇禧和傅作义,虽然各自有一定的实力,足以独挡一面,但他们都属于地方势力派,他们不是在与蒋介石公开对抗,就是使蒋介石感到不安。

至于新一代军人——主要指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似乎涌现了不少人才,如杜聿明、关麟征、宋希濂、王耀武、胡琏等,都是有能力的将领。然而,他们往往受制于派系斗争——王耀武便是派系斗争的牺牲者。

那些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抗战时期威风凛凛的王耀武,其实不是败于粟裕的手下,而是败在陈诚的干预之下。

王耀武属于何应钦的派系,当陈诚掌握大权时,何应钦派系的将领如王耀武、杜聿明等纷纷被打压。而胡琏等属于土木系的将领则迅速上升。这场内斗导致新生代将领几乎都站在了过气人物的阴影下。

随着陈诚的下台和王耀武的被俘,以及胡琏经验不足等诸多复杂因素,只剩下杜聿明一人——这实际上就是蒋介石重用杜聿明的原因。并非因为杜聿明的战斗力最强,而是多方妥协的结果。

杜聿明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杜聿明代表了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同时是远征军体系的重要人物。

二是,在陈诚下台后,土木系受到压制,何应钦回归高层,杜聿明能获得何应钦的支持,避免被牵连。

三是,与桂系关系良好,远胜过土木系将领与桂系的关系(白崇禧与胡琏、黄维关系紧张),即桂系也认同和接受杜聿明。

四是,拥有自己的嫡系部队(第五军),这比宋希濂的情况要好。

五是,尽管在东北遭到陈诚的排挤,但杜聿明的情商较高,能维护良好的关系——至少是表面关系。这意味着杜聿明与土木系的关系也相对不错,至少比关麟征好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关麟征的才能实际上并不逊色于杜聿明,甚至还有过之。然而在解放战争期间,关麟征因与陈诚的关系恶劣而被蒋介石弃用。

这五点原因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在新生代中只有杜聿明能够承担重任。因此蒋介石选择杜聿明担任救火队长,奔波于东北和淮海,是因为别无选择。

最后补充一点,蒋介石让王耀武主管山东,是他最糟糕的决策之一。即,他本应让王耀武继续统领军队。只要王耀武在,张灵甫就无法独大,74师也不会在孟良崮战役中覆灭。对蒋介石而言,这也意味着在用人方面多了一个选择。

了解了杜聿明为何能独挑大梁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当杜聿明被蒋介石重新召回东北,试图挽救东北战局时,杜聿明却已经看清,东北难以保全。

根据杜聿明所撰【辽沈战役概述】记载,他是在迷茫中被蒋介石召上飞机的,以下是记载的情况。

1948年10月15日清晨,当我在徐州准备乘火车前往商丘指挥徐州「剿总」所属的三个兵团,向山东人民解放军发动所谓的主动攻击时,蒋介石突然从南京打电话让我改变原计划,去机场等他,一同前往东北。当时我感到十分困惑……

蒋介石之所以突然重新启用杜聿明去东北救火,是因为他的「东西并进」战略遭遇挫折。东进兵团攻打塔山未果,西进的廖耀湘兵团迟迟不肯援助锦州,同时还有卫立煌在沈阳怒骂他的情况。

事实上,在考虑调动杜聿明前往东北之前,蒋介石曾短暂考虑让傅作义主掌东北局势。当时傅作义确实显示出了想要同时掌握东北和华北的意向。但这种态度让蒋介石感到不安。

前文提到,傅作义作为地方实力派,一直未能获得蒋介石的充分信任,因此蒋介石最终决定让俞济时通知傅作义: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即「去上海接夫人」。这导致傅作义后来直接对杜聿明表示:「蒋介石要美人,不要江山。」

实际上,这并不是蒋介石不重视国家,而是他不想让傅作义涉足东北。如果傅作义能够扭转东北战局,那么东北和华北可能都将成为傅作义的势力范围,这是蒋介石无法接受的。如果傅作义不能改变战局,那么他可能会通过交易强化华北的势力,这同样是蒋介石无法接受的。

就这样,杜聿明在困惑中抵达东北,先是在卫立煌的公馆通过卫立煌了解战局情况。

随后,蒋介石在励志社接见了他,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已经给锦州的范汉杰空投了一封信,要他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守锦西。」接着说:「同时给郑洞国也空投了一封信,要他赶快突围,否则沈阳也不等他了。」

这两句话,或者说这两个决策,立刻让杜聿明非常恼火。用杜聿明的话来说就是:锦州、长春的放弃,关系到整个东北的作战计划,蒋介石未与卫立煌和其他将领商议就作出了决定,已经形成了东北国军「有正无奇,有奇无正」的局面……

尽管心中极度恼火,但出于对蒋介石的敬畏,又考虑到事已至此无法挽回,杜聿明没有向蒋介石表达任何不满。

意思很明确,在杜聿明看来,蒋介石的这两个决策等于宣布了东北的丧失。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杜聿明后来也给出了解释。

大致意思是:锦州之战的成败关键在于范汉杰能否坚守锦州半个月,以拖延东方红军的攻势,为国军的行动和救援争取时间。这样的「南北夹击」本可以取得胜利。

然而,蒋介石的单独决策,命令郑洞国在长春突围,并告知范汉杰在锦州「能守则守」,这种做法自相矛盾,与他自己的「东西并进」战略相悖,必然导致锦州方面士气受挫,长春无法有效牵制共军——因此,杜聿明才会绝望地得出结论:东北势必丢失!

不得不说,「这很蒋介石」,也就是说:一天之内情绪多变(多疑猜忌),行为决策反复无常(独断专行),这实际上就是他「微操大师」的本质,让杜聿明比任何人都更加疲惫。因为杜聿明所谓的独挑大梁,实际上就是在为蒋介石收拾烂摊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