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陈修良和丈夫沙文汉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追捕流亡日本东京,在当地为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自此开始她情报战线传奇的一生。
因为反对王明、博古等人的主观主义作风,陈修良被打成「反党右派分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到江苏北部抗日根据地参加审查,在这里她第一次接触陈毅。
-
到苏北去自证清白
1939年9月地球上影响最广、波及人数最多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处于沦陷区被日寇统治的上海局势混乱,国民党中统、军统,日本梅机关、76号还有中共地下党围绕上海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
在这种局势下,如何保证领导机关的安全成了陈修良等人迫在眉睫的事情,陈修良在母亲的帮助下,花费一千五百银币在巨籁达路景华新村租了一个单独的小洋楼,小楼视野开阔,站在阁楼上来往行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有了陈修良母亲的掩护,陈修良和沙文汉把这里当成江苏省委的一个秘密开会地点,开过无数次省委会议,也进行过个别接洽。
敌人盘查户口非常严格,好在陈修良母亲机敏过人,善于和那些盘查的人打交道,每次都能糊弄过去。
1940年江苏省委接到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消息,职业界工作委员会有人向上级汇报说上海学委书记周一萍是国民党三青团成员,汇报的人正是周一萍的堂姐。
消息一级一级往上传递,江苏省委得知后要求陈修良尽快想办法调查清楚周一萍的事情,她思索了很久,除了动员周一萍去江北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陈修良用组织上要求派一批干部去支援新四军为理由,要周一萍和他的弟弟一起去江北抗日根据地。
幸好后来事情调查清楚,是周一萍堂姐误听了别人传达的话,搞出乌龙。
过了不久陈修良和沙文汉两人也被指出存在问题,起因是负责组织工作的博古审查干部历史档案的时候,发现陈修良身上背负着「反党反右派分子」的罪名, 博古认为存在历史问题的人怎么可以在上海工作,要尽快审查清楚。
原本陈修良打算先去西安再转道延安接受审查,把自己身上的事情说清楚,问题是随着1941年国民党再度掀起「反共」声浪,这条路线不通了,剩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江北抗日根据地。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陈修良被安排到江北华中局接受审查,丈夫沙文汉属于被牵连,问题不大可以缓行一步,等到1942年江苏省委全部迁到淮南抗日根据地,沙文汉才离开上海。
-
在盐阜区的见闻
1942年1月,陈修良抵达江苏北部的抗日根据地,路上危机四伏。
盐阜区是敌后农村抗日根据地,盐城、阜宁两个城市由日本侵略者控制,农村地区被划分成三个区域,分别是国民党韩德勤顽军、汪伪政府「和平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新四军。
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的情况下,陈修良她们想顺利到新四军军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间要通过日、蒋、汪伪三方的关卡,一旦被对方得知是去新四军管辖的地区,结果非死即囚。
幸好江苏省委和华中局在该区域设有大量交通站和交通员,在这些熟悉敌情、地形和势力分布的交通员带领下,陈修良等人顺利通过。
一起和陈修良去苏北的还有中国著名经济学者顾准之妻汪璧,汪璧此行的目的是去找丈夫团圆,一路走来她的脸上充满期待和喜悦,对比下陈修良心事重重,她此行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党能够信任她,相信她是一个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共产党员。
为了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陈修良和汪璧乔装打扮成农村妇女的样子,历经多次惊险终于成功抵达华中局组织部所在的单家港。
在这里陈修良没有看到古人诗句里江南四季如春的景象,战争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到处是黄土堆,看不到树木,好一个荒凉景象。
华中局组织部设在一间小土屋,简陋的房间里只有桌子和长凳,一眼就能看到头,好处是如果遇到什么紧急状况,他们随时可以撤离。
组织部部长曾山亲切地接待两人,询问两人过来的时候路上是否平安,并让人安排勤务员给陈修良和汪璧准备饭菜,因为敌后作战的原因,这里生活十分艰苦,和陈修良在上海时的待遇比起来天差地别。
陈修良第一次感受到深入敌后的感觉,没有排除万难、艰苦奋斗的决心,是绝对不能在这里坚持下来的,每一个坚持下去的共产党员和新四军战士都很了不起。
审查清楚后陈修良安顿下来成为一名普通文职干部,每天在住的灶间里翻阅不计其数的电报,通过这些电报她对苏北抗日根据有了初步了解。
4月,华中局决定安排陈修良创办【新华报】,创报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主办人员需要有较深的文字功底,深入浅出讲述党的政策和理念,陈修良怕自己承担不起这份重担,言语中表达出婉拒的意思。
负责华中局的陈毅军长得知后,找到陈修良极力邀请。
「同志嫂,创立党报对华中局未来行动很重要,希望你千万不要推辞,把新闻记者当成终身职业来做,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好这份事业。」
陈修良一听「终身职业」心更惊了,她此次来华中局本意是想和王明打「官司」,解释清楚自己身上的历史问题,怎么一下就变新闻记者了。
「我在办报问题上没有经验,恐怕会耽误华中局的大事,要么还是找有相关经验的同志来做。」
陈毅听罢哈哈大笑,他鼓励陈修良大胆做不要有心理负担,他自己参军的时候也没想到能当上军长,这一切都是实地干出来的。
-
受陈毅军长委托当主编
陈修良答应陈毅将军的委托后便着手成立报社的事情,尽管已经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可真看到那个场景时,她心里还是免不了一颤。
当时华中局只有一个电讯报,主要工作是把延安新华总社每天发的电报译出来,提供给各单位进行参考、了解,由于敌人严密的封锁,各种物资进出极为困难,电讯报印刷数量很少,只能下发到排一级。
电报社的位置设立在距离军部十几里以外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译电组加上一台旧式平版印刷机,就是这个电报社的全部规模。
此时陈修良心里还是有些不理解,为什么陈毅将军不顾条件困难,在这种随时需要转移的情况下办【新华报】,态度还如此之强硬,她觉得这个举动未免有些冒险,别说按期出版,陈修良都担心都没人投稿。
好在电报社里工作的都是老新闻记者,在众人的协助下,【新华报】总算有点起色,可以做到五天出一大张。
1942年7月【新华报】出创刊号,陈修良在上面写了一篇关于纪念「七一」党的生日文章,文章中她详细说明了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的后果,坚决反对教条主义。
这篇文章经过陈毅亲自审查阅读,他拍板后方才刊登,故没有人出来反对。
除了指导办报,陈毅本人也很喜欢写文章,每期【新华报】上都有他的文章发表,发表前陈毅和陈修良「约法三章」,要改文章内容必须经过他本人的同意,若是因为文章内容引发争议与陈修良无关。
陈毅豁达大度的大将军风格让陈修良内心非常钦佩,因此在那种极端困难的敌后斗争条件下,【新华报】的办报工作坚持下来了,并逐渐在根据地和附近敌占区引起热议。
和陈毅将军相处越久,陈修良对这位将军的了解便越深、越敬佩, 根据后来陈修良的回忆,陈毅将军平日里很喜欢下棋、作诗、写文章,可谓文武双全。
文章和诗句风格大气磅礴,自成一脉,朗读他的诗句总能让人热血沸腾。
随着【新华报】办得越来越好,新四军里的各级指战员以及外界亲近共产党的进步人士纷纷投稿,这份报纸在江苏抗日根据地逐渐扎根下来, 陈毅将军看到这个情景内心也非常开心,他在部队里威望很高不假,但成功办报可不是仅凭威望就能完成的。
在【新华报】上,陈毅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文章,向新四军指战员们和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只可惜后来新华分社成立,【新华报】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并入新华分社,陈修良也被调到华中局党校做党委副书记。
-
协助部队接管南京
1946年国共两党的军事决战形势已不可避免,党中央决定委派陈修良到南京担任地下市委书记,带领地下党员在南京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4月,沙文汉在长江边上送别妻子陈修良,两人都知道此行千难万险,南京已经有8位地下党市委领导人牺牲,有着「虎穴」之称。
接到任务后陈修良已然做好牺牲的充分思想准备,夫妻俩在长江北岸分别时,她感慨地念起千古名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沙文汉见状安慰妻子: 「现在国民党不比以前,已经是江河日下的状态,地下工作保密要走到最前面。」
陈修良潜入南京担任市委书记后,第一个恢复的是被打击得支零破碎的市委,之后陆陆续续又成立了学委、工委、文委和公务员工作委员会等等。
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在陈修良的安排下毕业后进入南京各军事、政府机构,接受地下党市委公务员工作委员的领导,为日后获取大量资料、情报信息,配合解放与接管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修良也没忘记寻找那些断了线的「风筝」,战争和混乱的时局让许多潜伏在国民党政府深处的地下党员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他们隐藏在暗处随时等待上级召唤,国民党军政部联勤总部技术委员会副署长汪维恒就曾是一只断线的「风筝」。
刚听到汪维恒这个名字时,陈修良感到有些耳熟总觉得在哪里看到过这个名字,可一时间想不起来,急得她整个晚上都没睡好觉。
终于在天蒙蒙亮时,陈修良一拍手掌,想起来了,她曾经在中共诸暨县委的旧名册里看到过这个名字,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她马上发电报给延安寻找相关资料。
延安的回电证实了陈修良记忆没有错,当年确实有一个叫汪维恒的党员在诸暨县委工作过,那他们是不是同一个人呢,陈修良决定派人去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
结果让陈修良非常开心,这个国民党官员汪维恒就是中共断线12年的「风筝」,他早就期盼着「娘家人」联系他,两边联系上后汪维恒果断把自己手里国民党军队的情报全部汇报给南京地下党委。
经过传递,这份情报被安全地送到延安,并在后续战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件事情搞得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一头雾水,有一次开会的时候他问陈诚:「怎么我方部队的番号人数,延安那边比我这个陆军总司令还清楚。」
1949年4月23日夜里,解放军第三野战军35军攻入南京把红旗插在南京「总统府」,南京正式宣告解放,陈修良这个敌后斗争的英雄也逐渐走到台前,谁也没想到帮助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大功臣,原来是个温文尔雅的女子。
自此陈修良圆满地完成了自己在「虎穴」的任务,开始了新工作。
参考文献:
【陈修良与南京地下党】王泰栋沙尚之
【陈修良:「巾帼岂无翻海鲸」】王毅
【我在苏北根据地接触的陈毅和饶漱石】陈修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