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杨永泰,民国毒诸葛,三次陷蒋,每次更阴险

2024-02-03历史

无论何时,人才总是不可或缺的。在三国时期,诸葛孔明的智谋为刘备的蜀国争得一席之地。而在民国时期,杨永泰也以他的谋略在蒋介石身边成为红人,为蒋介石扫除障碍,铺平道路,提供了众多策略。

「毒诸葛」之名背后的故事,杨永泰:才子、野心家、政坛杀手 提起「毒诸葛」,你可能会想到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

而在民国时期,也有一个同样智勇双全的人物,他就是杨永泰。这位被誉为「毒诸葛」的人物,其政治生涯充满了曲折与传奇,自然不容错过。

杨永泰生于清末,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赋予了他一颗敏锐的政治之心。他凭借优秀的学识和远大的抱负,投身政坛,开始了他的大展身手。

杨永泰的家境殷实,让他能够安心接受教育,这也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曲折与传奇,从一个学识渊博的年轻人,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杨永泰以其独特的政治策略和眼光,被誉为「毒诸葛」,他的名字在政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对于蒋介石,还是对于旁人,杨永泰都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存在。

尽管他被誉为「毒诸葛」,但他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遭受挫折,甚至被流放,但他从未放弃他的政治梦想。

他的故事,就是一部关于坚持、勇气和智慧的政治传奇。 总的来说,杨永泰是一位才子、野心家、政坛杀手。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曲折,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他在民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无论你是对政治感兴趣,还是对历史感兴趣,都不能错过这位「毒诸葛」的故事。

杨永泰并非是那个只知道享乐的富二代,他有着自己的正事,17岁便考取了秀才,这是何等的出色。相较于前几百年,中了秀才的人往往会选择继续备考,但杨永泰却在这个时代选择了另一条路,接受西方教育。

这种在十几岁就有着长远眼光和魄力的人,难怪多年后会被蒋介石称为「孔明」。学习完成后,他最初只是在报社当记者,虽然只是一个糊口的打工人,但他却非同寻常,言辞犀利,见解独到,很快就在记者界声名鹊起。

有句老话说:「金鳞非池中物」,杨永泰这样才华横溢、富有远见的人,又岂能甘于在报社中碌碌无为呢?他必定会寻找更好的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

长期在前线观察时事,让他对政治有了敏锐的嗅觉和深刻的理解。在做记者的过程中,他并非没有想过涉足政坛,但当时的政治环境太动荡,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直到孙中山的崛起,他才找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方面,杨永泰与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并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他过于自信,有点自命不凡,这使他不愿意完全投靠孙中山。

杨永泰因为没能得到滇系桂系的重用,只能毛遂自荐,寄希望于李宗仁。然而李宗仁没有实现他的期望,使他陷入困境。

直到蒋介石上位,杨永泰才看到了机会,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和知识,向蒋介石分析局势,提出布局建议,并将自己的想法与蒋介石分享。

杨永泰的话语正中蒋介石的痛点——军阀纷争。蒋介石意识到杨永泰是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人物,因此对杨永泰非常欣赏。

杨永泰从一个被李宗仁忽视的人,到能出现在蒋介石面前的人,这背后离不开黄郛的推波助澜,他的才华和远见让蒋介石深深敬佩。

蒋介石在南京政府中启用杨永泰,尽管之前对他有所保留,但因为杨永泰对时局的独特见解而决定给他一个机会。然而,后来发生的五三惨案让人质疑杨永泰的品质。

虽然他曾被黄郛看好,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问题。作为一个将帅,蒋介石在用人上坚持取其才,而杨永泰则努力抓住机会往上爬。

他的攻势迅猛,毕竟起点高,一开始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直接挑战蒋介石的权威。我们都知道,蒋介石后来成为了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具有分割天下的能力,但在最初,他只是众多豪强中的一员,白崇禧、李宗仁等人对蒋介石并不认同。

杨永泰最初给蒋介石提出的建议是温和的,因为他们都在同一个阵营,强攻是行不通的,最好的选择是通过和平谈判来削弱对方的势力和裁军。

但其他几方势力怎么会同意呢?这也是蒋介石最头疼的问题。

杨永泰认为谈判就是双方的试探,最终的解决方式应该是文武并用。他建议蒋介石给予军阀头目一些好处和提升,同时在暗中削弱他们的兵权,同时动用武力打压与蒋介石恩怨最深的桂系,以此来震慑其他人。

他认为单纯靠战争战胜并不划算,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策略,如策反和拉拢,这些都是杨永泰计划中的一部分。他认识到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单纯的打压不是最好的方法,有些势力可能需要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对于稳扎在东北的张学良,他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想要先结交他,避免在关键时刻与他为敌。

杨永泰的巧妙策略不仅成功缓解了自身压力,还对其他势力造成了威慑。在杨永泰的精密计算下,从蒋桂之争到中原大战,短短几年间,与蒋介石为敌的军阀们就显得不堪一击了。

甚至有人认为,蒋介石把杨永泰看作自己的孔明,他的智谋与才华值得被捧在手心里。因此,笼络人心,让内部安定,成为了蒋介石后来工作重心,而杨永泰在建党初期就已经将这个方法运用在他的党派中。

在解决了各方军阀的纷争之后,杨永泰立即着手制定对中共的打击计划。他深信,「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这一理念,因此,他计划通过政治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的方式,从根本上消除中共的威胁。

他认识到,一个政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因此,他决定采取政治手段,赢得民心,以保持自身实力。

在他看来,军事手段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政治手段。

自那时起,政治剿共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并且这种新型手段也确实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果。杨永泰巧妙地运用了「打巴掌给甜枣」的策略,让身处其中的百姓误以为自己受到了国民党极大的恩惠,从而对国民党感激涕零,对共产党则持有保留态度。

作为蒋介石智囊团的领军人物,杨永泰的手段显然不仅仅局限于洗脑那些小人物,他还有更深层次的布局。尽管蒋介石之前曾试图彻底消灭共产党,但并没有成功,因此消灭共产党对于杨永泰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杨永泰却是一个非常擅长研究和策划的人,他的「剿共万言书」是他的心血之作,而利用百姓则是他的初步试水。

我们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具体的工作成果,让人民成为国民党的坚定支持者,这就是他所谓的七分政治。整顿吏治是杨永泰发起的第一步,目的是让国民党内部不再混乱,曾经的一些领导层没有尽职尽责,杨永泰的行动让许多人落马。

从大局来看,这是非常明智的。人民看到曾经无所作为的官员被裁撤,怎么会不感到兴奋呢?这就是吸引人们追随的关键。

裁减官员后,接下来就是治理人民。

给那些被大清封建统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贫苦百姓们提供帮助,为他们带来雪中送炭般的温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为民众办的实事。

杨永泰给蒋介石的建议看起来都挺不错,但这只是他笼络人心的开始。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他要清除异己。 三分军事,七分得意,这就是杨永泰所谓的除异己。

在实施安民政策后,其效果确实非常明显,在苏区,许多群众被国民党所吸引,不再像以前那样支持共产党。这样的局面正是杨永泰想要看到的,这为他接下来采取军事手段对付共产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他趁国军声威赫赫,大举进兵,猛攻红军,率先将鄂豫皖根据地作为目标,红军猝不及防,深受其害。这一战是蒋介石进攻红军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这让蒋介石视杨永泰为自己的诸葛亮,对他更为倚重信任。杨永泰不负厚望,在红军连连败退,退出鄂豫皖根据地后,开始大规模围攻中央苏区。

同时,他也在推行他的「七分政治」策略,这对苏区红军构成了严重威胁。杨永泰又派遣重兵,让苏区红军无法抵挡。

虽然一次围剿没有成功,但是杨永泰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更加强烈的手段——经济封锁,这几乎是对红军进行全面的打击。

这次围剿的胜利,也使得红军的危险指数大幅度降低,但是杨永泰并没有放松警惕,他始终坚持赶尽杀绝的策略。然而,在剿共的战线上,布局过大、战线过长对于国军并没有好处。

杨永泰是一个冷静理智的人,他擅长分析利弊。经过分析,他发现红军再追无益,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占地」。他知道,军事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掌握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于战局势至关重要。

因此,他借着红军过四川的机会,明目张胆地将四川纳入了蒋介石的领土。

在"三分军事"的旗号下,杨永泰的威望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他不仅成功地剿灭了共匪,还抢占了大片地盘,这种一举多得的策略让他在蒋介石的幕僚中崭露头角。

然而,一个人名望越大,关注他的人也就越多,尤其是在政学系这样被蒋介石器重的组织中。杨永泰作为政学系的首脑,为了巩固自己的权益,自然不会放过与之对立的其他派系。

同时,那些看不惯政学系的派系也不会放任杨永泰的权力不断扩大。

蒋介石为了平息反对声浪,将杨永泰外派,虽然他并未怀疑杨永泰的忠诚,但此举也是为了保护他。杨永泰离开南京后本应远离风波,但令人意外的是,在1936年末,他遭到了刺杀。

尽管凶手被逮捕,但幕后指使者仍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黄埔系,有人说是陈果夫兄弟一派,但真相至今未明。

蒋介石为此下令进行了彻底的调查,虽然最后有明确的判决,但是曾经为蒋介石打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杨永泰却无法再回来,死得让人十分感慨。

但是,如果杨永泰没有遭遇刺杀,那时的政治格局会如何发展,真是难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