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将三个「倒霉」师番号给延安,没想到8年后发展出百万之众

2023-12-23历史

1937年,随着「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拉开了帷幕。

关于此次合作,最重要的议题无外乎是军事改编方面。

然而,一直视延安为心腹大患的蒋介石对此仍然「顾忌」重重,在部队番号上,进行了反复刁难。

延安最早的期望是将整个部队改编为4个军12个师,力求最大限度保障红军力量。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代表却拼命「压价」,只愿给出2个师8个团的编制,与预期差别极大,双方在此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后来在周恩来等人的反复游走奔波之下,才使得蒋介石的态度出现缓和,同意可以给延安增加编制,改为3个师。

这一数字当然也是很少的,但此时中日战争全面开始,此时抗战局势已经迫在眉睫,在这危急时刻,我军最终作出让步,勉强同意了此事。

当年8月22日,在历经了漫长的洽谈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终于同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至此,红军迈入了「八路军时代」。

虽然双方达成了纸面共识,但是,在具体落实上,蒋介石也不忘处处耍一些小聪明。

首先,按照国民政府的安排,当时整个八路军统共只能设置3个师,每师1.5万人,共4.5万人。

其次,「八路军」这一名称也不怎么吉利。

早先的「第八路军」原为粤军李济深部,当时的蒋介石忌惮「粤桂联盟」,通过手段将李济深软禁,此后,「第八路军」的番号为广东军阀陈济棠所接收。

陈济棠后来曾经公开反蒋,在他失败后,其麾下部队被蒋介石拆分吞并,「第八路军」就此消散在历史中一段时间。

可以说,「八路军」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里是一支已经「消失的军队」。

更令人气愤的是,连八路军下三个师的番号,也处处体现了对于红军部队的「歧视」,蒋介石给出了3个著名的「倒霉番号」:它们分别是115师、120师、129师。

第115师,原属东北军第67军;第120师,原属东北军第57军;第129师,原属东北军第53军。

不难看出,这三支部队早年都原属于东北军序列。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这三个师协同其他东北军部队奉蒋介石之令,转战鄂豫皖,围剿红军。

由于并非嫡系,当时这三支部队都被蒋介石当做「填充战线」的炮灰。在连年和红军作战中,他们常常得不到补给,整支部队被打的遍体鳞伤,说是「叫花子师」也不为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三支部队都是出了名的低战斗力「弱旅」。

以115师为例,这支部队曾经在于1934年7月17日与红二十五军在长岭岗发生战斗,一战下来,该部足足五个营遭到了红军全歼,战后光是俘虏就被红军抓了3000多人,称得上是当年国军最大的笑话。

几年对红军的围剿下来,这三个部队已经几乎被打散,此先已经被蒋介石裁掉了,到了给红军番号的时候,却又翻箱倒柜的专把它们找出来,蒋介石的目的其实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故意在「恶心」人。

那么究竟是蒋介石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呢?这个问题倒也很好回答。

通常情况下,「八路军」作为一个统一的作战单元,不管是军还是师,处于辨识方便,理应给一个「连号」的。

而蒋介石偏偏给了三个「非连号」,其目的不言而喻。

番号毕竟是只是个名称,没有实际的影响,但是在战区划分上,蒋介石就堪称险恶了。

当时的蒋介石在和何应钦商量过后,把八路军的防区划分到了太原以北、大同以东,晋察一带,从抗战局势来看,这里在未来数年内将会是日军的重点进攻地区,承担巨大的压力。

而从势力范围上来讲,这里属于阎锡山的地盘,而阎锡山又一直想要把整个晋绥地区占为己有,不允许国民政府涉足过深。

现如今八路军到来,几乎不可避免的要与阎锡山发生地盘上的冲突,蒋介石的另一重目的就是:希望借助阎锡山之手,使其彼此消耗,以此达到削弱八路军和阎锡山的目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场谈判下来,除了蒋介石以外,没有任何人对如此划分满意。

不过当时正值民族危难之际,我军并没有就此事与蒋介石过多的讨价还价。

八路军的诞生,标志着红色军队第一次获得国民政府的正式承认和认可,这其中的政治价值是巨大的。

它意味着我军从此以后,可以正大光明的建立根据地、安心发展,甚至于说还能够定期的从「上峰」那里领来一些军需物资。

这样稳定的外部环境,是过去数年间的艰苦岁月中从未有的。

事实上,虽然很多同志的心中仍有不满情绪,但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人均认为此事甚好,不宜继续与蒋介石在这一问题上继续纠缠,就这样,改编八路军一事正式敲定了下来。

在之后的日子里,红一方面军、十五兵团和陕南红军第七十四师正式改编进入了115师序列,下辖两个旅外加师直属独立团,以及骑、炮、工兵营等,由林彪任师长。

红二方面军和陕北27、28军独立第1、2师、赤水警卫营外加红军总部直属队一部,改编为120师,由贺龙担任师长。

第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一军,陕北红军第二十九、第三十军和独立第一团至第四团以及第十五军团的骑兵团改编进入了第129师序列,由刘伯承担任师长。

当年9月初,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云集陕北云阳,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誓师大会,至此,八路军作为新兴力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八路军建军之初兵力并不多,除了119师有1.55万人以外,其余的120师只有1.4万,129师更是只有1.3万,全军人数在4.5-4.6万人之间。

再加上,当时的八路军所分布的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地区,几乎没有工业底子,因此,在很多人看来这支部队是坐不大的,用不了几年要么被日本人消灭,要么就被阎锡山吃下,翻不起浪花。

可是令蒋介石想象不到的是,在之后的日子里,八路军开始了近乎恐怖的扩张。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八路军一直活跃于敌后作战,但事实上,从部队成立开始,八路军就马不停蹄的奔赴了抗战前线,直接参与对日作战。

当年9月25日,率先抵达上寨镇的115师打响了平型关大战,此次作战中,我军以付出伤亡600余人(其中牺牲200人)的代价,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堪称大胜。

此战之中,我军击毁敌人100余辆汽车,马车200余辆,缴获物资无数。

成军的第一个月都还没有过完,就拿下如此辉煌的战果,这直接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一时间,八路军名声大噪。

甚至就在胜利的当天,八路军总部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界的贺信上百封,这一场战争不但打响了八路军的威名,更鼓舞了山西民众对于抗日救国的热情,从客观上来看,它也为此后数年里,八路军在当地扎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11月8日,随着山西首府太原失陷,至此,八路军为成为了当地的抗日主体力量。

这一时期,八路军的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除此之外,早先中央军委所布局的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四大根据地也出现成效,对日占的中心城市形成了四面包围。

既在山西站稳了脚,又能够向整个华北平原延伸,此时此刻虽然八路军相较于日军、国民党军仍然略显孱弱,但是其未来的飞跃态势已经成型,再也无法阻拦。

至1938年10月,在成军一年之后,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人的庞大规模,他们紧紧依托于当地群众,彻底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基本盘稳定之后,八路军也开始积极向着华北蔓延。

在1938年末至1939年八路军多次支援河北、山东二地的抗日武装建设,取得卓越成效。

在1939年、1940年进行了数次大整军行动,此时的八路军已经先后建设了大小100多个团,人数高达40万人,且由于训练有素,战斗力极高,这也为后来的百团大战奠定了基础。

1940年的百团大战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战斗,在通讯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八路军各部在三个半月的时间里积极配合,进行了一千八百次大小战斗,击毙日军两万余人,伪军五千余人。

这一连串的打击极大的震慑了侵华日军,如果再加上其余战场上的杀伤数据,日伪军伤亡可达到惊人的50880余人。

而这场战争也直接使得华北日军开始将八路军作为主要对手。

当然,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国民党都不可能坐视八路军越做越大的。

1941~1942年两年期间,为了能够清缴华北地区的八路军,日军开始大肆推行为「治安强化运动」,实施「三光」政策。

再加之国民党反动派伺机进行打压,八路军迎来了最终困难的时刻。

当时的八路军处境极其艰难,部队从1939年的40万人,锐减到了30万左右,全国根据地面积沦陷13%,根据地人口锐减1/3,所处环境极度恶化。

但是这两年对于八路军的战斗力是一个质的飞跃。

由于实行精兵简政,八路军战斗力出现了极大的提升,很多老兵都曾经回忆:41年是一个分水岭,41年以前的战士单兵素质低,不敢和日军拼刺,枪法差,但是到了41年以后,八路军士兵的面貌已经大为转变了。

这一点直接体现在了白刃战中,很多情况下,八路军甚至呈现出了对日军的单方面碾压,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

1943年,八路军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始,我军的经济和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这时的八路军再度进入到了飞速发展时期,不少地区的抗战工作都由被动转化为了主动,拔据点、炸碉楼的行为遍布整个华北。

1944年,八路军抓住了日军进攻国民党的战机,发动了春夏秋季攻势,收复了河南、湘粤,大片失地,由于群众基础牢靠,风评极佳,部队规模和范围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仅仅只在当年就扩军至50万人,参军者络绎不绝。

当年冬季,我军再度开展大练兵运动,一个冬天的磨炼下来,很多新兵也逐渐成长为了战场老手。

直至1945年底,八路军已经达到了1028893人,合一百零贰万人,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已经彻底睡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