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1年,新四军的三位高级将领在皖南事件中选择叛变,后来怎样了

2024-04-16历史

1941年1月,国民党政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让当时的新四军军部以及直属的部队共计9000余人的兵力瞬间化为乌有,军长叶挺将军被俘,副军长项英以及周子昆等高级将领全部牺牲,然而在这起震惊中外的事变中,新四军中居然有三位将领为了各自的利益投靠敌军,他们是谁呢?最终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

皖南事件的开端

1937年,由于日寇对华发动全面侵略,因此国共双方不得不再次合作组成统一战线抵抗外敌的入侵,虽然国共双方达成了统一的战线,可国民党方面却一直在不断的挑衅我军,然而我军为了民族的大义故而对于国民党方面的挑衅一直持有忍让的态度,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军越来越发展壮大,国民党方面以为我军借助着抗日的时期在暗中发展军事的力量,这让那些国民党反动派们感到十分的不安。

1940年冬天,国民党当局为了遏制我军的发展以及扩大自己的地盘,强行命令我八路军在黄河以南的部队开赴黄河以北一带,国民党当局的此举用心是路人皆知,因此时任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老总以及八路军副总胜司令彭老总联名上诉国民政府,据理力争的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狼子野心。

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我党为了民族的大义,最终选择了退让,命令驻扎在浙江、江南地区的新四军开赴长江以北地带,然而此举却给了蒋介石一个非常好的借口针对我军,以往没有任何的借口找到机会削弱我军的实力,如今政府下的命令八路军却不听命,因此蒋介石以八路军方面不尊军令为由电告顾祝同率部出击在安徽一带的新四军。

顾祝同

1941年1月,叶挺与项英受命率部9000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长江北部赶去,然而在途中却遭遇了国民党反动派七个师共计八万余人的围歼,面对反动派的层层包围,叶挺、项英、周子昆等新四军将领丝毫不惧,沉着的指挥着部队进行突围,在叶挺将军的领导下,新四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们进行长达七天七夜的战斗,然而最终寡不敌众只能被迫分散突围,但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有预谋的围歼,新四军想要突围谈何容易呢?最终新四军九千余人的队伍仅仅只有不到两千余人能够突围出去,其中叶挺将军因负重伤而被俘,副军长项英壮烈牺牲,经此一战可以说我军的新四军部是名存实亡了。

皖南事件一经发出,我军自然是自然是怒火中烧,毕竟在抵抗外敌的关键 时期,他们没有倒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反而是牺牲在自己人的手中,在皖南事件的第一时间,周总理就亲自前往重庆怒斥国民党当局,并表示在国难的当头,国民党当局居然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抨击国民党当局不顾民族之大义趁机对自己的武装部队进行攻击,而且还亲自发文声称江南一叶,千古奇冤,然而在我军正在因为痛失新四军不而感到悲伤愤怒的同时,在此次的皖南事件中,新四军内部居然出现了三个叛徒投靠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阵营当中。

叛徒刘厚总

刘厚总出生在湖南耒阳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当中,由于家境过于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因此刘厚总从小到大都没有读过书,在1928年中,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实行了焦土政策,这让生活原本已经过得十分艰难的百姓如今还遭到了这样残酷的政策,简直是要了百姓的命,因此百姓们纷纷反对,而当时的豪绅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趁机制造了混乱。

焦土政策又称焦土战略,在革命中我军的根据地又将他称为坚壁清野,就是当敌人来了,对于敌人有用的东西全部摧毁、烧毁,当时因为军阀混战的原因所以湖南地区实行了焦土政策后,导致在湖南各地的农工纷纷起义爆发了闻名的湖南暴动,而23岁的刘厚总也加入到了这次的湖南暴动当中,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刘厚总

刘厚总在参加革命之后,虽然作战十分的勇猛,但是没有读过书的他打仗可以说几乎全靠一股狠劲,这不仅仅是对于敌人,对于自己人也一样,并没有革命思想的反倒像是一名土匪,没有受过教育的他还是处于封建的思想状态,总想搞一言堂。

1934年,刘厚总受命在湖南组建游击大队,并由他担任大队长,但是鉴于刘厚总的思想以及作风问题,因此湖南省委派了刘德总和刘向明前往协助刘厚总,然而刘厚总并没意识到组织 上对他的好意,还以为上级是派这两个人来监督他分化他的权利,因此对于湖南省委的举动让刘厚总感到十分的不满,对于刘德总与刘向明两个人总是阳奉阴违,这让刘德总以及刘向明的工作很难能够得到展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双方达成了统一战线,刘厚总的游击大队被编入了新四军,期间由于刘厚总的性格原因,中央决定将刘厚总的职务解除,并将其送往延安学习深造,毕竟刘厚总思想以及性格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当时的组织是出于爱护人才,想要让刘厚总加强学习后能够好好的为革命效力。

两年后,刘厚总从延安学习重新回到新四军,并担任项英的助手副官看,然而骨子已经坏掉了的人再怎么学习也没有用,在皖南事件中,由于他嫌弃新四军那艰苦的作战环境比不上国民党军的优越条件,因此在与项英、周子昆突围到大观山上时,由于敌军的层层封锁,他们肚子饿了只能吃树叶、草根,渴了喝玉米芯解渴或者雨水,这这样的生活让刘厚总十分的不甘,当时情况虽然十分的艰难,但身为参谋的周子昆还不断的安慰大伙,声称干革命就是随时准备牺牲的,一次的失败并不代表将来也会失败,这次的失败也只是暂时的,不管革命多么的艰苦,只要大家团结一致,那么革命终将会成功,但是刘厚总对于周子昆的话一点也听不进去,也觉得跟随新四军根本没有一点希望。

他的想法在这样的困境之下被无限放大,于是刘厚总做出了让人十分愤恨的举动,在3月13日半夜,在大家都熟睡的情况下,刘厚总将项英、周子昆等人全部杀害,当做投奔国民党的投名状投奔国民党去了,直到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刘厚总在江西被抓并押送到南昌执行枪决,以慰项英、周子昆等革命烈士的英灵,让他们得以安息。

如果没有刘厚总的出卖,那么项英、周子昆等人或许能够活着见到新中国的成立,也坐实了周子昆的言论,革命终将会成功的,可惜由于刘厚总的背叛,他们没有等来革命成功的一天。

叛徒赵凌波

赵凌波出生在四川泸县,早年曾加入过川军,在与我军作战被我军俘获后加入到我军来,参加过保卫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反围剿战斗,在第五反围剿失败后随军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期间作战十分的勇敢,立功无数,到主力红军顺利抵达陕北时已经升到团政委一职了,按理说这么一位老革命军,不应该会背叛我军才是,毕竟什么苦难没有吃过,连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的苦难都走过来了。

在抗战全面爆发后,赵凌波受命前往新四军担任支队参谋长,期间艰苦作战,在敌后战斗中屡立战功,因此很快的就被升任至新四军司令部参谋处长,然而这位革命资历十分深的参谋处长,在1941年的皖南事件中,因为不幸被俘,原本作为一个资深的老革命家在经过千难万险之后意志力应该会十分的坚定才是,但是赵凌波的表现十分的令人意外。

在赵凌波被俘期间,没有等到反动派给他严刑逼供的时候就宣布主动投降,并且出卖了我军的大量重要情报,在江南根据的我军战士,因为赵凌波的提供的情报,损失十分的严重,可以说赵凌波的手上沾满我军将士们的鲜血,但是赵凌波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皖南事件爆发后的一年,也就是1942年,他的行踪被我军侦察班给发现了,面对这个叛徒,我军的侦察班自然十分的气愤,立马对他进行抓捕,但是赵凌波也深知被我军抓到的后果,他也奋起反抗不敢抱有侥幸心理,但是在交火的过程中他面对我军一个班战士的包围,最终寡不敌在交火的过程中众被侦察班的战士击毙。

虽然赵凌波没有接受到我军的审判就被击毙,但是赵凌波也同样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叛徒赵希仲

赵希仲出生在陕西长安县一个普通的家庭之中,在国家遭受危难的时期,他弃文从武,孤身一人南下报考黄埔军校,成为了当时黄埔军校的第四批学生,也许在学校期间他的成绩不怎么好,因此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青睐,在毕业后,他随同我们的伟人回到湖北麻城和光山动员当地的百姓反对土豪劣绅们的欺压,并着手建立武装力量。

1928年,赵希仲奉命返回陕西担任共青团长安县县委,期间他积极地宣扬革命精神,并领导麟游的起义,1928年的下半年,我党的形势危急,于是他以一名教书先生的名义返回长安县城利用一座小破庙当做学校作为掩护,掩护当时许多的革命同志安全撤离,并且成为一个我党的一个联络地点。

1929年因为联络点的曝光赵希仲遭到了逮捕,此时的他革命信仰还是十分的坚定,哪怕敌人再怎么样严刑逼供,遭受到怎么样非人的折磨,他都咬紧牙关没有出卖过组织的任何情报,1930年赵希仲寻机偷得一把钥匙,顺利的逃出了监狱,到1931年,刚刚养好伤势的他,立马又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奉命投靠在杨虎城的麾下警备一旅担任机枪连的连长,为我军提供有力的情报,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5,赵希仲随同警备一旅对红25军进行围剿,在战斗开始后,赵希仲与被策反的战士临阵倒戈,加上掌握着机枪连队,瞬间调转枪口,将炮火倾泻在警备一旅当中,使得警备一旅在这次围剿红25军的一时间被两面夹击,瞬间被打的溃不成军,最终被红25军全部歼灭。

1936年赵希仲随军走完万里长征之后顺利到达陕北完成会师,在抗战爆发之后奉命前往新四军担任总队训练部部长,在1941年新四军奉命北调时,担任新四军第一纵队的参谋长,在皖南事件发生时,赵希仲率部进行突围时被国军的108师围困俘获,在108师发现其是我军的一名高级干部之后,上报到重庆进行邀功,并押送其前往上官云相哪里进行审讯。

在审讯期间,赵希仲感到革命的生涯十分的渺茫,在面对外敌的入侵之下,自己的国家内斗还如此的激烈,因此心灰意冷的他决定退出革命的征程,将我军的装备、人员、军事行动,高级将领的名讳以及特征什么的都统统告诉了国民党当局,因此赵希仲此时在国民党军中的地位十分受到国民党的看重。

并将其从一个战俘提升为集中营的军事中校教官,负责对那些顽固且坚定革命的同志进行感化教导工作,1942年5月,日寇开始对浙赣地区进攻,在日军逼近上饶时赵希仲趁乱逃了出来,从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流浪之旅,当赵希仲流浪到浙江金华时,由于金华此时已经被日军占领,而赵希仲因为语言的不通,加上流浪到此,根本没有日军所谓的良民证,从而被日军当做可疑人员抓了起来,关押半年的时间由于没有什么证据赵希仲才得到了释放。

1943年赵希仲流浪到义乌,打算隐姓埋名做点小生意度过余生,然而没有多久又再次被日军给抓获,而这次的抓获赵希仲就一直被关押到抗战胜利结束才被释放出来,出来后的赵希仲决定返回老家陕西长安县,但是由于此时处于国共双方的敏感时期,因此赵希仲被国民党的特务当成我党人员,打算将其抓捕,警觉的赵希仲连夜逃到岷县,靠着摆地摊的小生意艰难的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直到后来陕西解放,他才再次回到他阔别已久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赵希仲通过朋友西安的市委书记赵伯平的介绍再次参加革命,然而在1956年,赵希仲在抗战期间的投敌行动被曝光,因此国家给予他的职务统统被吊销,对于以前的过往赵希仲有苦难言郁郁寡欢,最终选择投湖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结;这三人中最为可惜的是赵希仲了,他对于党的革命事业以及民族的独立,他进行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但是当他处于迷茫的时期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或许他十分的后悔当时的举动,出卖了党,因为他的关系牺牲了不少的战友同志,1968年7,心怀愧疚的赵希仲选择投湖自尽,结束了自己充满愧疚的一生,1979年,党组织通过清查,认为赵希仲在几十年来他为党、为革命做出的突出贡献,决定功过相抵,给了赵希仲做出平反的决策。#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