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十万志愿军被围困,彭德怀焦急万分,毛主席一封电报成功扭转战局

2024-02-06历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 关注 」。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放弃救援!这是毛主席深思熟虑的决定!」

1951年5月下旬的中南海,会议室内的气氛异常凝重,因为千里之外的 朝鲜战场 上,原本顺利的局势却突然扭转,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 」突然改变了战术,战场形势开始不利于我方。

此刻,「联合国军」开始全面反扑,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妄图歼灭已经推进到三八线附近的 志愿军

十万大军救与不救, 如何去救?如何解围?

这些问题不仅在困扰着战争前线的彭德怀总司令,也困扰着身在北京但心系朝鲜战场的 毛主席 ,当放弃救援的信息传出会议室,传到朝鲜战场的时候,包括 彭德怀 在内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十万大军就如此放弃? 必然不是,放弃救援指令的下一句,便是守住 铁原

与上甘岭、长津湖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战役相比,铁原阻击战却甚少人知,但这场战役的战略意义却相当重要,若是被美军拿下,不亚于第二次仁川登陆。

要回溯这场重要阻击战的开始,我们还是要从麦克阿瑟的下台说起。

李奇微的奇门遁甲

1945年,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麦克阿瑟 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这一年的8月12日,他被 杜鲁门 任命为驻日盟军总司令;9月2日的密苏里号上,他作为美军的代表接受了日本方面的投降书。

此后的五年中,他作为驻日盟军的最高司令长官,主导了日本社会的一系列改革,成为日本实际上的掌权者。

那时候的日本民间有种说法,日本有两位天皇,一位是昭和天皇,另一位是麦克阿瑟。

如此的声望和荣誉加身,当朝鲜战争爆发的伊始,麦克阿瑟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军主导的「联合国军」总司令。

1950年9月釜山 仁川登陆 之后,「联合国军」将朝鲜北方军队打败地溃不成军,战火在10月一度烧到与中国东北一江之隔的鸭绿江附近。

面对新中国组建的抗美援朝志愿军,麦克阿瑟也放出轻敌豪言,要在这一年的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让美国的大兵们可以回家过圣诞节。

但显然,骄傲的麦克阿瑟失算了。

1950年10月19日,第一批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在彭德怀元帅的指挥下,战场的形势急速扭转,通过四次大规模战役,不仅收复了平壤,并把战线推进到了三八线附近。

很快,美国政府将朝鲜战场的失利归咎于五星上将阿克阿瑟的无能。到1951年4月,「联合国军」总司令一职,便不再由麦克阿瑟担任。

接任他的人是 李奇微

李奇微一改麦克阿瑟轻敌的战术,不得不说,他是一位非常有战术、善于学习经验的将领。

他作为司令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析我志愿军的战术,很快他就认识到了我方的最大弱点: 补给力量不足

志愿军每次对美军的突袭,几乎都是靠见缝插针地突袭制胜,但基本上都是在一周左右撤退,撤退的原因也很简单,志愿军的后勤无法支持。

外行看战术,但真正的专家谈论的往往是后勤。

优秀的后勤需要战队的战略配合,更需要现代化的物流和交通体系维系,显然对于刚刚经历过解放的志愿军,我们的战士纵然有饱满的一腔热血,但没有后勤的支持,也没办法长期与「联合国军」正面交锋。

同样,身经百战的李奇微也看到志愿军后勤的弱点,他的目光也锁定在地图上的铁原一带,因为那里是志愿军前线的大本营。

轻步兵之王

当李奇微带着「联合国军」将目光锁定铁原的时候,前线的志愿军也在前线陷入苦战。

与朝鲜战场上前四次战役的顺利不同,第五次战役开始,志愿军便遭遇了重大挫折。由于前四次战役将战线推进太快,志愿军的补给和弹药已十分短缺,我军开始了战略性的撤退。

「联合国军」正是在这个时候,加强了对我方的反攻,他们很快推进到了三八线附近(联合国方叫做堪萨斯线)。

在李奇微和「联合国军」司令 范佛里特 看来,突破三八线的第一步便是 铁原 ,这是志愿军前线最重要的后勤基地。

志愿军当然也知道「联合国军」的下一步便是夺取铁原,后勤和基地也正在从铁原向后进行撤离。

可是,面对装备和机动速度远优于我们的「联合国军」,我们不得不面临最不愿意看到的现实:当「联合国军」攻入铁原之时,志愿军的大部分主力依然滞留在铁原境内。

形势的紧迫从战线最前方传到了彭德怀,又从彭德怀传到了中央,所有人都在等待消息,焦急地等待如何化解铁原之围。

放弃救援,镇守铁原!

这是毛主席电报的指示,也是一个沉重但正确的决定,对于围困在铁原的志愿军们,解救他们的将不会是援军或者英雄,唯有他们自己。

彭总司令也十分强硬地给驻留在铁原前线的将士们下达了指示: 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铁原!

其中,志愿军63军成了守卫铁原的重中之重,彭总司令甚至丢下了最狠的话:就是把63军打光,也要在铁原!

所有朝鲜志愿军深知,铁原将是一场关键之战,但对于63军,铁原对他们而言将是一场生死之战。

63军的2.4万军人,将面对4.7万敌人,以及上千门火炮,两百门大炮的轰炸,还有敌方绝对的制空权。

对于63军的军长 傅崇碧 来说,他的目标也只有一个,和战士们共生死,用尽所有办法、甚至牺牲所有生命。

傅军长将63军的三个师布置为品字形:187师驻扎在「品」字左下角的谷地,188师登上在「品」字上部分的高台山,189师布置在品字右下角的种子山。

三个师算是各施所长,用尽办法去抵抗敌军的猛烈进攻。

189师反其道而攻之,面对无论是装备、武器还是兵力远多于我们的「联合国军」,他们反而将兵力分散,类似于抗日后期的百团大战一样,分成了两百多个小作战单位。

189师的师长 蔡长元 认为,既然正面硬碰硬的实力可能吃亏,那不如分散兵力,不断地进行游击骚扰,让美军的火炮炸弹找不准进攻主方向。

这样的军事策略当然也要付出代价,兵力分散意味着,一旦美军对某个小单位发起攻势,志愿军可能因为寡不敌众,很快伤亡。

战场上的志愿军是可爱又可敬的,虽然189师伤亡众多,但硬是在前线拖着「联合国军」三天三夜,还是没有攻下铁原。

接替189师的是188师师长 张英辉 ,他曾参加过地道战,他把当年地道游击战的经验复刻到了铁原战场上。

废弃的战壕很快改造成了战壕和地道结合的复杂防御网络体系,官兵们对付美国人也采用了对付日本人的老办法,在战壕地道里打游击和阻击战。

复杂的战壕地道体系对装甲精良的美军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坦克和大型运输车辆在战壕面前,变成了无法移动的大块头铁皮,瞬间让敌军最大的优势无法发挥。

虽然这种方法拖住了敌军进攻的速度,但最后志愿军们还是伤亡太多,鉴于兵力对比的悬殊,我们还是放弃了阵地。

在188师拖住敌军5天后,接力棒交到了187师手中,此时此刻,留给他们的策略已经不多了,似乎只有反攻,才能拖住敌人。

但战斗已经将63军的武器弹药几近消耗殆尽,支援部队还无法赶到,如何巧妙地攻击敌人才能有效果,困扰着187师的师长 徐信

徐信最终给出的答案是, 深夜突袭

在集结了63军的所有火炮之后,187师在凌晨两点之际,向沉睡中的敌军发动了突袭进攻。

毫无准备的「联合国军」不仅陷入了慌乱,伤亡惨重。

我方火箭弹攻击的重点是敌军的弹药库,以减少敌军在武器上的优势,而弹药库引起的爆炸,给「联合国军」带来更大的伤亡。

从6月1日 铁原阻击战 开始,到6月10日,铁原阻击战结束,63军凭借一己之力,硬是让兵力武器远强大于我们的「联合国军」,迟迟攻不下铁原。

直到6月10日晚上,63军才接到彭德怀的命令: 铁原的物资和人员已经撤退完成,你们也可以从前线撤退了。

当「联合国军」拿下铁原之时,只剩下一片空空荡荡的废墟,鉴于伤亡惨重,他们也选择了从铁原撤退,退回到三八线附近。

异常惨烈的铁原阻击战,终于结束,「联合国军」也同样伤亡惨重,死伤的人数估计高达三万余人。

此时的63军,据估计伤亡一万两千人,189师只剩下一个团的兵力。

通过这场战争,让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意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纵然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先进的武器弹药和飞机,但丝毫不影响这是一支强大的军队。

我们是朝鲜战场的轻步兵之王!

生于苦难,却从来勇敢

铁原阻击战之后,高傲的美军和「联合国军」开始正视眼前的这支骁勇善战的部队,一个月之后,敌我双方开始了第一次和平谈判。

朝鲜战场自此开始了新的局面,双方相互进攻和停战谈判同时进行。在铁原之后,我们至少看到了胜利和和平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也渐渐忘记了当年铁原战场的轰轰烈烈。

195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上甘岭】便改编成了电影,时至今日,经典永流传。

2021年,长津湖战役的历史也改编成电影【长津湖】,用现代化的视听语言还原了当年的惨烈。

很多人期待着铁原战役的影视化,毕竟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探索和铭记一段历史。

在影视化改编之前,2015年,央视拍摄了纪录片【铁在烧】,纪录片里回访了半岛上的战场,查询史料,采访健在的志愿老兵,更写实地回顾了当年战斗的经过。

迄今犹记得里面有一句评述: 他们出生于苦难的旧中国,却从来勇敢无畏!他们的牺牲,就像在黎明前看见了希望的曙光,却反身背对阳光,投入对黑暗的战斗中。

铁原阻击战里,有的战士被围困在山头,为了不让大部队过来解救分散兵力,八名战士们选择了集体跳崖。

有的战士为了保全大部队,带着冲锋枪和手榴弹独自冲锋,身体上穿透上百个弹孔。

有的营部战斗中全员仅剩的18人,在耗尽弹药之后,选择了贴身肉搏,全营覆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喊出了:「 祖国万岁!

他们的青春,在战场上变成了永恒!他们的青春,不应该被我们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