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33年项英将军下令,要红3军团强渡清流河,周总理:这样不妥

2024-03-01历史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3年7月11日,反「围剿」作战中,项英将军等领导干部曾犯过一个错误。

他下令,要红3军团首攻清流,还将其他兵力也转移过来。

彼时,彭老总正与他的老战友滕代远,一起指挥红5师打泉上,敌人派了增援,正是双方吃紧的时候。

彭老总仔细看过命令,认为脱离实际了,周总理和朱老总还特地写电报,表示不妥。

然而,项英将军等人执意强渡清流河,那时,红3团还带着500多号病员。

周总理和朱老总看不下去了,特地写了一封电报过去,表了态,认为这条命令不妥。

与此同时,彭老总和滕将军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遵守命令,还是无奈另辟蹊径?

艰难抉择

红军时期,红一方面军的副总政委,还有红3军团的政委,都是由滕代远将军担任的。

1930年12月起,一直到1933年3月,他一共参加了4次反「围剿」作战。

其中,前三次作战,他是在毛主席和朱老总的领导下完成的,第四次作战,则是听朱老总、周总理指挥。

而在这一次作战中,他们面临了一场相当艰难的抉择。

这个问题还得从1933年7月2日,红三军团冒雨前行,用2天时间赶到了石城。

此处位于闽赣边,清流城依山傍水,三面为护城河,一面天险,是易守难攻的经典形式。

而敌人还在这天险上多加了一道「保险」,他们依靠天险修筑了工事,城墙十分牢靠,很难被轻易攻破。

这种情况并非无法解决,在宁化县的东北方,有个地方叫泉上。

这个地方尤为关键,是一个交通枢纽,同样的,这里也被国军占据把守,修建了坚固的工事。

当地驻扎了国军卢兴邦师307团,还有400多人的地主武装。

他们修筑的土堡内藏有大量的物资、食粮,这些都是当地顽固地主贡献出来的。

如果不把上泉给拿下,极有可能威胁到苏区,同时,这也会影响到东方军前进的道路。

彭老总和滕将军带的队伍,正好在东方军之列。

观察好情况后,他们当天就拟出了详细作战方针,并发给朱、周,而后转给项英将军。

朱、周二人看过后,同意了他们先打泉上的意见,随后,红3军团立刻行动,红5师打头阵,红4师跟进,朝泉上奔去。

然而,这场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自他们进入闽地,就一直受到一小部分中央领导干部的干扰。

这些干部不了解前线的情况,极力要求攻打城市。

对此,彭老总和滕将军还是坚持原则,从实际出发,在朱老总和周总理的支持下作战。

不论他们怎么说,他们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毕竟一步错,就不知道有多少战士要牺牲了。

很快,他们发动了进攻,直接包围了泉上,敌人察觉情况后,立刻派遣309团增援。

就在彭、滕二人发出了进攻土堡报告时,上级依旧坚持要先打清流等城市。

他们认为,东方军应当只留一个团打泉上,其他兵力当转移至清流南部,也可以配合红34师,攻打连城。

然而,泉上那边的战斗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开弓何来回头箭。

1933年7月11日,红3军团的两位首长,仔细研究了项英将军的命令。

他们认为,这个命令是行不通的,偏离了实际。

为了减少更多的损失,他们向朱、周二人发去了电报,讲了自己的意见,很快,两位首长得到了朱、周的支持。

不仅如此,朱、周还当天给项连发去两通电报,说明了先攻泉上的好处,以及先攻清流的冒险之处。

那时正值夏季雨季,多雨,河水暴涨,水流湍急,像红3军这样大兵团,无法快速转移。

除此之外,朱、周二人还指出,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

红3军内,有不少因为天气酷热生病的战士,他们在沿途留下歇息。

如果主力直接过了清流河,那这几百名战士该怎么办呢,难道要弃之不顾吗?显然这是不对的。

实在是忍无可忍,周总理和朱老总再次发了电报,说明了不要再直接命令彭、滕等人的请求,让他们有自己思考的余地。

有了这份电报,彭老总和滕将军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直接按原计划「围点打援」,先打泉上,再打清流。

按照这个计划,红军果然大踏步向前,顺利占领了归化、清流、泉上等地。

红3军团狠狠重创了当地军阀卢兴邦,收获颇丰,随后,东方军前往连城支援友军。

显然,按照这样的打法,依旧可以拿下清流等城。为何有部分领导同志,如此坚持攻打大城市?

这就要从1933年1月,中央讨论出的「分离作战」一事说起。

事情缘由

1933年7月份,红三军团剑指泉上,但在战中屡遭阻拦,好在最后有惊无险,渡过了难关。

那时,有部分领导同志,坚持要打城市,但这并不适合那时的红军。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坚定,一定要先打大城市才行?

1933年1月下旬,反「围剿」的斗争受到了博古等人的干预。

他提出,要「先发制人」,红军应转移至江西抚河西岸,而后追击敌人的南丰和南城。

然而,这样行动会暴露红军的行踪,那两座城都有重兵把守,稍有不慎,红军极有可能会被夹击。

红军的装备比不过他们,若是打成了持久战,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方阵一出来,周总理等人就表示强烈抵制,然而上级强制要求,无奈,红一军团只得执行命令。

不仅如此,就连共产国际方面也跟抽了风,说到后面的作战计划,他们向中央提议了「分离方针」。

「分离方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方针也被称为「上海计划」。

具体内容是将中央红军,还有一些地方武装,全部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到抚河一带,拦截敌人,另一部分则先行进入闽地作战。

而红三军团,也就是彭老总、滕将军带领的队伍。

实际上,这个方针一下来,就受到了不少批评,他们这个计划分散了兵力,力量不集中,可能两边都打不好。

为了说服这些将领,博古还专门跑到红3军的司令部,找彭老总谈话。

双方都争执不下,就拿途中战果不错的泉上战役来讲,中央和部队闹矛盾,是十分令人头疼的。

就在红3军团直击泉上是,红34师和第4师都前往连城了,他们都等待着进攻收复城池。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革军委发来电报,要彭老总等人立刻掉头,赶去连城支援。

与此同时,滕将军因为持续指挥作战,疲乏加上酷热,一下就病倒了。

生病没办法分摊彭老总的工作,他的心情是十分郁闷的,中央的电报一封封发过来,更是令他心烦意乱。

这样折腾一番,一个感冒竟许久未见好转。

彭老总安慰他这位老战友,要他不要着急,静心休养,他们会搞清楚敌情,再做决断。

后来,彭老总派了一个侦察排,不出他所料,若按上级的命令行事,他们只会处在完全不利的情况下。

彭老总是何等聪明的人物,很快,他们就发现连城附近的莒溪守备虚弱。

从那里开打,可以拿下连城、清流,泉上自然也不在话下。

滕将军得闻此事后,心中十分愉悦,随后,他们联名向朱、周二人再度汇报了作战方针。

随后,这份作战方针上传到中央那儿,还经过一番波折,最后是在朱、周两位领导同志的据理力争下,才得到了批准。

所以,泉上等城的一系列胜利来之不易,若不是大家坚持,恐怕又要牺牲不知道多少同志了。

反「围剿」战役还没有结束,彭、滕趁热打铁,一举冲上了朋口、莒溪。

这年7月31日,朋口被顺利攻占,红军还歼灭了增援的敌军,随后,莒溪被攻下,红军再歼敌人两个团,顺利完成了一阶段作战。

而这一战,对于敌师长区寿年来说,是莫大的耻辱,晚年他回忆时,看见现场撤退的混乱场面,尤为心痛。

这一成果,对红军而言是喜人的,但根本问题依旧没能得到解决,接下来的战斗只会更加艰难。

遗憾的事

1933年7月初,红3军团打了一系列胜仗,但他们来不及高兴,敌人再度发起了进攻。

然而,组织内部意见也有矛盾,在内忧外患下,他们将如何继续奋战?

1933年9月28日,黎川被蒋军攻陷,这对博古、李德来说,是一个十分震惊的消息。

而在这月上旬,老蒋就已经展开了对中央苏区的又一次围攻,也就是第5次「围剿」。

黎川被攻,意味着老蒋的部队都已经达到了大门口,这样下去,整个苏区都将不复存在。

为了挽回损失,他们立刻命东方军夺取黎州,以此守住大门。

然而,这两个人都已被蒋军的架势给吓得慌了神。

他们将红军调来调去,在敌军主力和堡垒间奔波,战士们大多疲乏不已。

这样一来,不但没能拿下黎州,连苏区大门都岌岌可危,红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不久,彭老总和滕代远将军接到了电话,又到了他们出动的时刻了。

两位首长再次快速反应,拿出了合适的作战方案,然而,在行军路上,他们又遭到了批评,要求他们不得忽视上级命令,延误战机。

原本他们是要去泰宁地区,围攻敌军解围,但上级要求他们先灭掉硝石等地之敌,直面黎川。

黎川之敌是重兵,强攻只会让红军吃亏,面对这个情况,两位首长再度向朱、周寻求意见。

朱、周二人认为,可分出一队佯攻,将敌人的援军骗出来,而后将他们赶在一起,再消灭。

他们本以为这次命令极有可能不批准,但幸运的是,上级仍给了批准,这才减少了损失。

这一段惊险的争论,在彭老总【自述】一书中有详细叙述,滕将军自己回忆时,同样也对这一战心有余悸。

随后,战斗继续,部队和中央继续意见不合,坚持在黎川一带重兵对垒。

1933年10月中到11月上,不到半个月时间里,东方军等部队,陷入了被动境地,难以对敌人发起攻击。

危急时刻,彭、滕二人再发电报,向中央讲自己的意见,还引用了毛主席对李德等人方针的评价。

然而,这并未使部分领导同志回心转意,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33年12月底,中央决定将东方军拆开充足,这是什么意思不言而喻。

彭、滕二人迁到了建宁县城,滕将军被撤了红3军团政委一职,调离了军团,而彭老总也被免去了中革军委副主席一职。

这样的结果,令滕将军心中异常郁闷,彭老总更是公开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1933年12月24日,晚上7点,滕将军交代完工作,同军团的战友们告别。

随后,他收拾行李,向老战友彭老总等人告别,连夜前往瑞金。

而这,也成了滕将军军旅的重要转折点,他错过了红军打仗最艰难的时刻,后来又因各种原因,未能在1955年授衔,实在遗憾。

但在反「围剿」斗争中,他与彭老总的配合是十分默契的,以至于多年以后,彭老总还惦记着他,要把他调到自己身边来。

红军时期的战斗是残酷的,老蒋派50万大军,搞「三路攻势」,以红军的兵力来讲,次次都是险境。

那时,滕将军才26岁,彭老总32岁,两人正是青年,但他们都坚定了毛主席等领导同志的思想,从实际出发,打仗稳健,顾大局。

倘若,他们的建议被采纳,第5次反「围剿」的损失会小一些。

但历史没有如果,在这之后,第5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战略转移,开启艰苦的长征之旅。

而彭老总与滕将军的军旅生涯,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了不同的经历,但他们协同作战的英姿永远会为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