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唐朝的以胖为美究竟是有胖到什么程度才行, 体脂率大概是多少?

2024-04-16历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朝无疑是一个文化繁荣时期。尤其是所谓的「 盛唐 」,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还孕育出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以胖为美 」。那么这个胖到底是多胖呢?

历史原因

唐太宗 李世民 贞观之治 为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时期,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益兴盛。这些变化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武周时期, 武则天 继续了 贞观之治的遗风 ,国家的经济继续保持着稳定和繁荣。武则天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她的政策和举措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国势。

在她的统治下,艺术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更加活跃。

到了 唐玄宗李隆基 的开元盛世,国势更是达到了 顶峰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大量的杰作。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传播。

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物质 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丰富的食 物来源使得他们能够享受到各种美味佳肴,自然而然地,他们的体态也变得更加丰腴。在这样一个物质充裕的社会环境中,胖成为了一种富足和尊贵的象征。

当然安史之乱时,杨玉环死在马嵬坡下后,以胖为美的时代逐渐落幕。

杨玉环

据史书记载,唐朝美女的理想体重约为 130斤 体脂率大约在25%-30%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唐朝女性都达到这个标准,而是指一种审美趋势。

就连被誉为古代 第一美人的杨玉环 ,身高 160cmd 体重 130斤 ,其侍女捧杯的形象也展现了丰肥浓丽的风采。这足以证明,130斤的体重在唐朝确实被视为一种时尚标杆。

并不是越胖越好的,要是都是那种大胖子,几乎都奔着200斤去的话,爬楼梯都费劲别说跳舞了。

这支被后世传颂的舞蹈,名为【 霓裳羽衣舞 】,是 杨贵妃专为唐明皇所跳 。舞蹈的魅力,并非一蹴而就,背后蕴含的艰辛和技艺不言而喻。对于自幼便开始舞蹈训练的女孩来说,保持优雅的体态是至关重要的。

想象一下,一个体态丰腴的女子, 连走路都会气喘吁吁 ,又怎能演绎出【霓裳羽衣舞】那般的轻盈与灵动呢?

艺术作品

如今回顾当时的文人雅士,据唐代名士李白的诗作可知,当时的女子从容自信,坦率而美好,使这一时代成为奉行「 胖有三美,瘦有三丑 」的年代。 关于胖的标准,其实并非简单只是肥胖或肥硕,而是蕴含了更多细腻的内涵。

在唐朝社会,胖并不是指肥胖或过度肥硕,而是意味着体态丰满、皮肤光滑、面容丰润,反映出一种 健康、福气、财富与享乐 的象征。

这种审美观念与当时社会对富贵与幸福的追求密切相关,被视为对祥和与丰裕的体现。 在唐代文人笔下,胖亦是女性魅力的象征。

梦江南(云母屏风深几许) 】中的「 春风卷柳,柳卷天,红妆万重云母裙 」,描述着当时女性被裹在丰腴而引人深思的体态之中,被赋予了一种宛如云母般的妩媚与柔美。这种胖所体现的女性美,充满了一种生育力与魅力,并且成为了时代审美的标杆。

当时的菜品以滋养为主,肥者为贵,人们认为丰腴之体更易吸收养分,更能体现福气与健康。

社交场合,遇见胖乎乎的女子,人们会心想:「哇,这位姑娘身体一定很好呢!」这种以胖为美的观念,不仅渗透到了审美观念中,也成为了社交互动的一种方式。

就像所有的审美标准一样,唐朝时期以胖为美的潮流也并非畅行无阻,有人反对,有人质疑。【 永嘉乐府 】中也有关于胖与瘦的歌谣,「 瘦如柴,胖如瓜,不过如飞舵。精神不相减,笑语从口出 。」

这种对「瘦」的赞美也有其存在的价值。胖与瘦,各有其美,此乃世人的不同见解,难以一概而论。

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天女散花还是宴乐图,都可以看到圆润丰满的身姿。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总结

唐朝时期的以胖为美风潮,是一种审美观念的体现,承载了时代的生活观、价值观和审美情感。 胖,并非简单的肥胖或过度肥硕,而是一种丰腴、健康和幸福的象征

其背后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贯穿于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尽管时过境迁、审美观念多变。你认为胖好还是瘦好?你喜欢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