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历史冷知识:什么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入京陛见,多久一次?

2024-04-11历史

各地官员入京陛见,应该是相当古老的一种行政制度。

任王朝更迭,文化语言习俗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陛见却随着时间的推进,眼见着越来越完善,越来越被帝王推崇,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毕竟,就连怎样修身治国平天下,从「百家争鸣」一直吵到「儒释道三家并立」都没有个完美答案,官员入京陛见则从未过时。

哪怕是元跟清这样的异族入主中原,方方面面谨慎接纳汉文化,捍卫本族传承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让陛见更上一层楼,那具体什么级别的官员有资格入京陛见,约为多久一次呢?

——既然陛见制度源远流长,要想理清这两个问题,且顺藤摸瓜从头说起。

一、陛见制度

史书有据可考的记载,最早出自【后汉书】。

——为汉宣帝时期,明确规定「刺史守相,辄亲引见,考察言行,信赏必罚。」说明各地刺史及守相这一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入京陛见。

而汉朝的刺史跟守相,约等于如今的省市一级官员。

并且刺史的负责领域还发生过显著变化,在汉武帝时,刺史被要求不定居在某一地,流动监察各郡守的行为操守是否合规。

虽说能越级弹劾比他高好几等的官员,令人都畏惧这份职能。

可归根结底俸禄待遇不怎么样,跟常年的奔波风尘仆仆不太搭,因而从汉成帝升级刺史跟郡守平起平坐后,其影响力就日渐上升,最终盖过郡守,成为一方霸主。

至于守相则是一地的行政长官,统管军政跟民生等各项事务。

由此可见,监察郡守的刺史和一地实权长官,是有资格入京陛见的,至于在其以下的各级官员,若官运没有亨通的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面见天子。

该等级官员入京陛见的规矩,沿用了数百年,不过此时尚且还算不成文的潜规则。

二、宋代正式定位制度

正式定为制度沿用,是从宋代开始。

唐朝末期及五代的藩镇割据是令皇帝尤为头痛的顽疾,因山高路远,很容易一个监管不力,地方官就在此发展起不容小觑的势力。

直到割据自立、剑锋直指国都,冷不丁闹腾起来,会打的京中众人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为了应对这个现象,【宋史】就清晰记载出节镇郡守要入京陛见,也就是节度使和郡守这一等级的官员要按命令接受皇帝的考察。

其以下官员依然没资格陛见,待到元朝,陛见制度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能被召见的官员职务也是一地行政长官。

唯一不同就是加入赏赐规矩,等于说各官员天南地北的赶来,都不会空着手回去,会得到不等金额的钱以及玉带跟武器兵士等。

三、明代的陛见制度

直到明朝,陛见制度有了明显改变。

——首先朱元璋明文规定出时间为三年一次,更与前朝都不同的是全国地方官员都会进行考察,也就是无论是郡守亦或是知县,都有资格入京陛见了。

通过此项改革,能看出朱元璋对官员的掌控欲和防备心都很强,他恨不得人均安一个监控器,把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尽收眼底。

这是优劣参半的举措,优点跟缺点都显而易见,前者能帮助皇上有效考察每一位官员的能力,如耿直不善逢迎的芝麻官,不会出现被上峰打压,一辈子都没有晋升之日的事情发生。

不仅可以强化臣僚对皇帝本人的拥戴,更可以了解到未被加工过的第一手民意,使得君王的执政理念和方针能有力传达到底。

毕竟打从汉朝开始的陛见,有资格参与的都是省市一级官员,那对于乡县里的小官来说,拥戴皇帝远不如拥护顶头上司来得见效快。

自己的前程实际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这也就导致许多朝代后期常会出现割据现象,因为其有招揽班底的操作空间。

并且省市一级的官员才有资格陛见,也会让粉饰太平的问题越发严重,为了能在皇帝面前留下好印象,报喜不报忧屡见不鲜,逐渐使得陛见制度成为敷衍了事的景观。

这样一来,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待到中后期皇帝综合实力减弱,臣僚陛见完后能否不打折的推行执政方针就更没数了。

反正有资格见皇帝的全国也没多少人,基层官员一肚子问号也没有办法搞清楚,一个朝代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走到覆灭的终点。

四、清朝在明代基础上优化

因而,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陛见制度,确实有不菲收益。

可缺点也难以避免,如当地的具体事务停摆数月,对于百姓有切实的影响,好比急着打官司,可知县陛见去了,数月才回来,那不是黄花菜都凉了。

再随着一段时间的发展,三年一次的陛见更声势浩大,许多官员往返入京一次得耗时一年才能回来,朱元璋虽然明文规定官员启程日期要申报,远者不许过期,近者也不能提前离职。

但实际实施起来弹性却很大,天气因素、道路是否好走跟沿途治安等都是理由。

毕竟就算离京近的官员,遇上强盗土匪或暴风雪,也难免会耽搁行程,更何况远在福建宁波等地的官员了。

不少官员借着陛见这么个出公差的机会,探亲访友的、游览名胜景点的、联络各级感情的,将私利完全放在了公事之上。

所以待到清朝时,陛见再次有了变化,只有提督、按察使、总兵跟布政使这一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陛见,其余的小官,没有特殊原因的话,则基本不用入京。

吸取了明朝的经验教训,清朝是按具体地理位置来制定时间,如山西及河南等距离京城较近的官员,是每年都要上京一次,而两江三省则是隔年陛见。

至于浙江跟两广等更远的,就是督抚轮流入京,既保证皇帝对地方官的管束力、有力巩固皇权,还能让政务不停摆。

而武职官员,陛见的频率会更低一些,基本上只有三年换防时才会入京,毕竟军事上的事瞬息万变,尤其对于镇守边关的要员们来说,数月的离职,无异于是让敌人钻空子,不能本末倒置。

总结

综上所述,陛见是皇权体制下沿用千年之久的古老制度。

其实周王朝时的诸侯会盟,也跟陛见有异曲同工之效,究其根本,就是天高皇帝远的情况之下,也不能失去对地方高官的约束和考察。

既不能让他们无限膨胀权力,也不能被蒙蔽视听,再没有什么比当面见更好使的办法了。

至于具体多久陛见一次,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大多都根据皇帝本人来衡量需要决定。

——只有明清时期明确给出时间,洪武皇帝朱元璋命全国官员每三年陛见一次,清朝则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不同,有年数不等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