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假如没有西安事变,红军的命运将会如何?徐向前:早已准备新长征

2023-12-24历史

假如没有西安事变,红军的命运将会如何?徐向前:早已准备新长征

西安事变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它在近代历史的演进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若没有发生西安事变,那么红军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呢?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徐向前元帅感慨万分,他曾言:「早已准备迎接新的长征。」

实际上,这并非言过其实,因为陕北贫瘠的土地无法满足红军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与改编后的红十五军团汇合。此刻,红军总兵力达到1万5千余人,虽然这支红军精锐百战,但面临着陕北贫困土地带来的极大补给困难。

红十五军团在当地发展了一个多月,情况尚能勉强维持,然而,中央红军却远道而来,缺衣少食,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此时,蒋介石命令的东北军向西安方向进攻,形势险峻,红军内外受敌,面临严重困境。

虽然红军在一连串战斗中获胜,甚至从东北军缴获了物资,但生存和发展问题依然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的结束。然而,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总人数庞大,补给问题更为严重。

为筹集生活物资,中共中央制定了西征和东征计划,分别向山西和宁夏进攻,试图扩大根据地并强化补给。

西路军面对马家军精锐,在地形不熟、长途跋涉的情况下惨败;而东路军在山西境内取得胜仗,从阎锡山处缴获大量武器和资金。

然而,这对红军来说仍远远不够,革命面临严峻考验。

为保留有生力量,中共中央决定准备新的长征。面对陕北狭小的空间、资源匮乏,不利于对抗国民党军的围剿,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讨论后认为,必须寻找新的根据地。

但要去哪里呢?当时中共中央也没有确切计划,因为长征以来一直未找到适合的根据地。最初选择来陕北是因为听说这里有红军存在,而最初的打算是北上寻求苏联援助。

然而,西征失败后,蒋介石准备对红军发起下一轮围剿,红军待在陕北的后果难以预料。「先行出发!」于是,毛主席拟定了初步的转移计划:南下平凉、泾川、长武、宁县、正宁,然后根据情况再东进山西,或南下河南和湖北,准备在外线进行一年左右的长途征战,再设法返回西北地区。

徐向前元帅回忆这一计划时深感无奈,当时大家都没有具体计划,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从实践中找到适当的方向。尽管前途充满不确定性,但大家都对毛主席的领导充满信心,相信早晚会找到适合的根据地。

就在红军准备出发时,张学良派人前来。

原来,张学良的东北军虽然武器装备精良,但在与红军的几次交战中屡战屡败,其中包括团长高福源被红军俘虏。高福源在我军干部的耐心沟通下,深刻认识到红军坚持抗日的立场,与他的观念不谋而合。东北军失去东三省后饱受屈辱,内心也怀有一股气节,对围剿红军并无兴趣。

于是,高福源回到东北军后与张学良深夜长谈,张学良也深感打回老家的决心,表示愿意与红军沟通共同抗日。

接着,我军与西北军的杨虎城取得联系,三方达成默契。但问题是,蒋介石本人已经到了西安,一心要围剿红军,即便张学良劝说也无济于事。

眼看国民党军即将发动进攻,中共中央决定离开陕北。张学良派人再次劝说红军留下一段时间,等待形势变化。在张学良的劝说下,我党综合考虑推迟了转移计划,尽力筹备资源以备过冬。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成功劝说红军,与杨虎城共同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迫使他抗日。后来,我党基于民族大义释放了蒋介石,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在蒋介石的紧逼下,面临陕北资源不足的实际情况下,我军很可能按照毛主席的初步计划进行新的长征。对于新长征的结果,我们充满信心,但这将延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整个抗日形势十分不利。

因此,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对中华民族和红军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而言,张学良的功绩远大于过失。西安事变为红军提供了休整的时间,对后来的抗日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遗憾的是,张学良过于相信蒋介石,最终面临被囚禁一生的命运,未能在抗日战场上建立卓越业绩。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