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橞,打开城门主动投降,他问到朱棣:能否保我们平安

2024-07-22历史

自古至今,许多义士为了坚守自己的立场不惜献出生命,他们的英勇无畏值得世人敬仰。然而,也有不少人为了保全自身性命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立场。

明朝初年,有一位藩王虽然个人才干有限,但凭借高超的站队技巧成功选择了正确的立场,他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九个儿子,谷王朱橞。

朱橞在朱棣靖难之际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为何后人有的评价他为「墙头草」?在朱棣登基后,他的命运又有何种发展呢?

一、藩王困境

与明朝中后期几乎无嗣的皇帝们不同,朱元璋的后代繁多,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儿子们仍在不断诞生。

朱元璋对他的这些儿子们十分厚待,给每个儿子都分配了藩王的封号。年长的几个儿子负责守卫边疆,他们在各自的封地上还掌握了兵权。

朱元璋对年幼的儿子们则采取锦衣玉食的养育方式,这样不仅让他们远离争权夺利的纷争,也能保全他们的性命。

朱元璋在所有儿子中最为看重的是长子朱标,一直将他培养为皇位继承人。可惜的是,朱标英年早逝,使得朱元璋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

朱元璋在教育朱允炆时,特别强调要善待叔叔们,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们,还希望避免像以往历朝历代的皇室一样,最终闹得兄弟反目、兵戈相见。

朱允炆曾对朱元璋承诺得非常恭敬,但一旦登基后,他首要处理的事务就是削弱叔叔们的权力,确保他们无法再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

然而,朱允炆在削藩时过于急功近利,没有采取渐进的措施,直接将许多叔叔逼入绝境,甚至导致一些藩王选择以死亡来表明决心。四叔朱棣就是其中一个遭到严重打压的藩王。

因此,朱棣在忍受了较长时间的委屈后,终于无法再忍受,决定发动靖难之役。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朱允炆所在的南京。

此时,明眼人都清楚朱棣的胜利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许多将士选择了明智的做法,他们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于是纷纷向朱棣投降,因为他们只是效忠于皇帝罢了。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当朱棣攻入金川门时,主动打开城门投诚的李景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时与李景隆一同迎接朱棣并投降的,还有一位王爷,那就是谷王朱橞。

二、开放金川门

了解朱橞的人常常批评他为「墙头草」,指责他缺乏忠诚。然而,若仅从开金川门这件事来看,朱橞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朱橞出生在洪武十二年,比建文帝朱允炆年幼几岁。十几岁时,他被封为谷王,而在朱元璋去世时,他也仅有二十岁。

因此,尽管朱允炆对叔叔们有所忌惮,但朱橞并不在此列。朱橞深谙此理,朱允炆即位后,他便表现得格外顺从,凡事都听从安排,以此赢得建文帝的信任。

朱橞之所以被誉为「谷王」,是因为他的封地位于宣府,而宣府在古代被称为上谷郡。从成为封君以来,朱橞一方面致力于修缮宣化城,另一方面也对自己藩地的防务进行修整。

然而,当朱橞正安然地享受着作为谷王的生活时,建文元年爆发了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橞的好日子也随之结束。他被朱允炆召回京师,承担起作为藩王的职责,负责守卫京城。

朱橞此次受命其实颇感勉强,毕竟他当时正在藩地内修缮和重建宣化城,事业蒸蒸日上。然而一接到召令,他便不得不离开自己辛勤打拼的藩地。

幸好朱允炆后来为了拉拢朱橞,将他改封至更加富庶的长沙,并且每年还增加了他的俸禄。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朱橞的牢骚,使他更加认真地守卫南京。

然而,随着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屡次获胜,朱橞渐渐意识到朱允炆获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因此他越来越不愿意继续抵抗,同时劝告与他一同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也不必再费力。

李景隆带领的是朝廷的军队,至少还有官方的支持;而朱橞则指挥的是自己手下的私兵。如果与靖难军发生冲突,李景隆可能不会感到心痛,但朱橞却会十分心疼。

幸亏李景隆曾与朱棣交手,深知靖难军的强大,早就心生和谈的念头。正巧,朱棣此时已经筹备进攻南京城,因此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求和的提议。

三、得寸进尺被废

在打开金川门之后,朱橞和李景隆实际上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毕竟没有比这种方式更能展现他们诚意的了。果然,在朱棣成功完成靖难后,他并未追究他们的责任。

此外,朱棣不仅让朱橞继续担任长沙王,还提升了他的待遇,给予了他大量赏赐。朱橞这个曾经势单力薄的藩王一时间变得权势显赫、风光无限。

然而,朱橞是一个对自身缺乏清醒认知的人,这也是为何人们指责他「墙头草」的原因。他不仅得了好处不懂感恩,反而愚蠢地得寸进尺,最终激怒了朱棣。

朱橞得势之后,便逐渐变得肆无忌惮,仗着靖难功臣的身份,最初仅在自己的封地内为所欲为,后来愈发变本加厉。

朱橞仗着朱棣对他的重视,不仅诬告朝廷重臣致其丧命,还在自己的封地中肆意妄为,侵占民田、滥杀无辜、掠夺民财等恶行广为人知。

朱橞干的那些事情,简直和土皇帝无异。尽管监察官员多次检举,他依然我行我素,不但不改,还变本加厉,甚至胆大包天地私自招兵买马、建造舰船。

这些行为并非毫无目的。朱橞看到朱棣能通过造反登上皇位,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盲目的自信。他认为因为金川门一事受到了朱棣的宠信,因此萌生了趁机造反的念头。

他没有察觉到,朱棣实际上早已看穿了他的不臣之心。表面上,朱棣表现出对朱橞的信任和亲近,实则在捧杀他。暗中,朱棣安排官员密切监视他的行动,随时准备对付他。

朱橞对这件事一无所知,甚至试图说服他的亲哥哥蜀王朱椿一起参与造反。然而,朱椿对局势有着清晰的认识,明白这不过是一个陷阱,因此果断地拒绝了。

朱椿担心弟弟会闹出大事,一边责骂一边劝告,总算让朱橞清醒过来,不再存有造反的念头。然而,他早已秘密储备的私兵却被官员们悉数查明。

朱橞此时后悔已经无济于事。永乐十五年,朱棣开始收紧控制,官员们纷纷弹劾朱橞心怀不轨,企图叛乱。面对这些铁证如山的指控,朱橞无法辩解,也来不及掩盖。

朱橞虽然没有受到生命威胁,但依然遭到了严厉的处置。他被废为庶人并监禁起来,而他的臣属们大多遭到杀害。

结语

直到宣德三年,朱橞才在囚禁中去世。

不得不承认,像朱橞这样不识时务且肆意妄为的人,能够在永乐年间活跃了整整十五年,实在是朱棣的宽容和仁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