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叶飞推荐一人任厦门市长,毛主席问周恩来:是那个会打仗的县长?

2023-12-22历史
1949年9月19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开始向闽南进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全控制了完成对金、厦两岛之敌的三面包围。

为后来的解放厦门,正式铺平了道路。

就在厦门解放前夕,有关厦门如何顺利接管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要选一个适合出任厦门市市长的人。

厦门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福建东南沿海,得益于地理环境,对外接触频繁,有不少的华侨在当地。因此厦门市市长的人选至关重要。

当时,南洋华侨总会会长陈嘉庚受邀在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在筹备会议期间,陈嘉庚与毛主席闲聊,聊到了老家福建,并谈到了人民解放军已经兵临厦门,不久厦门即日解放的情况。

陈嘉庚对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建议:

「福建已经解放,厦门解放也指日可待,厦门海外华侨众多,又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在海外影响很大,希望派一个能干的闽南人到那里当市长,有利于推动厦门的社会改革与经济发展。」

党中央毛主席很重视陈嘉庚先生的意见,还特意征求福建省委的意见。

当时,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还兼任着福建省副省长,他向福建省委提了一个人选:

「梁灵光」

毛主席后来听说后,也很赞同叶飞的提议,还问了一句:

「就是那个会打仗的县长?」

梁灵光,时任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29军参谋长。

应该说这个级别是不低的,如果参加1955年授衔,也许会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

当然,这里要插一句,如果没有调任厦门市市长的情况下。

1949年9月,梁灵光正在前线,筹备解放厦门事宜,福建省委突然传来消息,要他去福州。

梁灵光自己也是一头雾水,等到到了省委以后,听到组织上交给自己的任务「出任「厦门市市长」,他就更糊涂了,毕竟他投身军旅多年,参军打仗已经是家常便饭,但要说地方建设完全是门外汉。

不过,毛主席为什么要说他是一个会打仗的县长呢?

这件事还要从头细说。

梁灵光1916年出生于福建永春一个儒商家庭,父亲梁绳基是晚清秀才,据说当过教书先生,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颓然,梁绳基弃文从商,生意做得很大。

有这样优越的家庭条件,梁灵光从小便在父兄影响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在梁灵光十岁那年,父亲梁绳基不幸病逝,家里的经济一蹶不振,好在兄长梁披云从日本赶回来,在他的坚持下,梁灵光总算是没有中断学业。

梁灵光在上海学习期间,日寇正一步步筹谋侵略中国,侵占东北后,又把触角伸向华北,梁灵光义愤填膺,于是在上海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梁灵光在上海参加「一二九运动」,与上海3000余名学生赴南京请愿。

也因为多次参加革命活动,梁灵光被学校开除,不得已藏身厦门,在厦门生活期间,梁灵光以【平话】杂志专栏编辑的身份,发表了多篇披露国民党黑暗统治,日军野蛮侵略的文章,只是很遗憾,因与国民党当局宣传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符,杂志只办了一年便被迫关停。

在梁灵光的革命经历中,有一段经历非常特殊。

1936年2月,梁灵光在上海参加了党领导的上海抗日青年团,因多次领导学生运动,又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不得不躲进了英租界。

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与同年6月他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在尊孔中学任教,梁灵光在马来西亚期间,仍然致力于革命运动,并在华侨中筹建了「雪兰俄邦反帝大同盟」、「华侨抗日救国会」、「左翼作家联盟」三个进步团体并担任主席。

尽管七七事变后,梁灵光就回国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抗日战场,但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使得梁灵光在华侨中有很高的声望。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梁灵光回国参加抗战,途经新加坡时,受到南洋华侨陈嘉庚的欢迎,陈嘉庚聘任他为【南洋商报】的特约记者,回国采写抗战新闻。

回国后的梁灵光参加了新四军,并于1040年8月入党。

毛主席之所以称梁灵光是「会打仗的县长」,主要是他担任过如皋、南通两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

梁灵光在如皋担任民主政府县长时,就兼任当地的警卫团团长,并亲自率部与日寇拼杀20余次。

当时,日伪顽对新四军所在的根据地不断压迫,梁灵光率如皋警卫团几次参战,歼灭敌人,黄桥决战时,如皋警卫团以一部兵力配合作战的同时,还不断发动如皋当地的民众支援新四军

梁灵光到南通之前,当地的政权由国民党掌握,当地县长是有名的顽固派,他勾结地方势力,企图进犯我根据地。

考虑到抗日统一战线,梁灵光选择孤身一人深入南通做统战工作,说服了当地保安旅一名团长,趁着敌人不备,一举瓦解其反动政权。

出任南通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后,梁灵光重新整顿了当地保安旅,并自任保安旅旅长,后又改称警卫团,梁灵光兼任团长

在梁灵光努力下,这支保安旅的习气有了很大的转变,后来成为一支抗日劲旅,并多次与新四军配合作战。

梁灵光开辟通、如、海、启根据地,并发动当地的警卫团对日伪展开激战,每次出动少则歼敌几十余人,多则歼敌上千人。

根据资料统计,仅在1944年6月到10月这四个月的时间里,梁灵光组织了大小战斗450余次,毙伤日伪军1500多人,俘虏日伪军1200多人,缴获大批枪械、汽车、汽艇。

既能够参与根据地的建设,有能够上阵杀敌,梁灵光这样的人才在当时全军中也是不多见的。

不过,到1947年,华东野战军成立后,梁灵光正式调入作战部队,任十一纵33旅旅长,可见梁灵光本质上还是一名军人。

一直到1949年厦门解放前,梁灵光都始终这么认为。

当时,中央询问福建省委对厦门市长的人选,叶飞直接就想到了梁灵光。

梁灵光那会儿正在前线,为发动漳厦战役征集船只,完全没想到上级会同意他出任厦门市市长。

不过,既然是中央的决定,梁灵光自然也没有什么话说。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后,梁灵光第二天便带着市政府的班子进入厦门,对全市进行接管。

厦门虽然不是北平、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因为作为沿海城市,加上近代口岸开放,解放之初就面临严峻的形势。

梁灵光主持的市政府工作千头万绪,十分复杂,光是接收国民党政权的单位就有120多个,国民党中央直属机构22个,市属机构46个,各种文化机构21个,军警机构12个。

光是接收接管这些单位,前后就花了半个月。

更为关键的是,迫在眼前的困难,厦门的粮食仅够吃三天,贫苦民众甚至连糠菜也吃不上,燃料也不够,甚至出现了市民们把门板劈了当柴烧的情况。

厦门的物资多数是依靠海运获得,闽南地区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燃料供给,由于当时金门未解放,国民党当局的船只封锁海面,也根本运不进,整个厦门面临市面不稳的情况。

梁灵光一面派人安抚市民情绪,一面福建省委汇报,并建议十兵团司令部直接进驻厦门,负责军管工作,为了稳定市面,叶飞下令给兵团后勤部,限令半个月内筹措大米400万斤、柴草600万斤,以保障城市以及部队使用。

在安稳局面后,梁灵光也要面临城市发展的问题。

厦门地理位置虽然得天独厚,但之前我们提到过,厦门经济结构其实很单一,基本上没有农业,工商业基础也很薄弱,交通只能依靠海运,而且还因为金门未获得解放,国民党军舰封锁海面,老百姓连获得粮食补给也很困难。

尽管各方面困难重重,梁灵光还是下定了决心,解决当地困局,为此他采取了三个办法。

一是疏通侨汇,利用厦门旅外华侨众多,归侨、侨眷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的优势争取更多侨汇;

二是开辟航运,邀请工商界知名人士和进出口商代表共商对策,逐步恢复航运,增辟了通往汕头等地的航线,一些外籍轮船也加入了往返厦门、香港的货运行列;

三是扩大物流,通过贸易公司向上海、广州和福建各地输出土特产,从海外和内地购进工业原料、生活必需品,还举行了第一届物资交流大会。

梁灵光的努力,博得了厦门民众以及海外华侨的赞许。

1951年,梁灵光又兼任了厦门市委书记。

厦门当时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对外沟通,特别是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梁灵光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当时南洋归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到老家集美,就提出过厦门岛应该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梁灵光结合这一想法,决定在厦门岛的高崎到集美之间修建一段大堤,既能用于军事防御,也能方便厦门岛与内地之间的沟通。

1952年底,在陈云主张下,厦门海堤的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专门拨出了1323万元专款用于建设。

至1956年底,厦门海堤完全竣工。

一直到1990年以前,厦门海堤都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从根本上打破了厦门孤悬在外的一种境地,使得厦门踏上了飞速发展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