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可以一统天下的秦军有多强大?看看兵马俑中的「战马」就明白了

2024-05-31历史

前言

秦军,那支有着无与伦比军事威力的军队,他们的强大之处可以从兵马俑中的「战马」中得以体现。这一无数雄壮战马的群体,不仅代表着秦始皇时期军队的规模庞大,更彰显出秦军的强盛和统一天下的决心。

兵马俑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遗产,其中的「战马」更是展现了秦军卓越的军事实力。这些铠甲鲜明、雄姿英发的陶制战马,仿佛穿越时光,向人们诉说着秦军一统天下的传奇历程。

在这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中,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些战马背后所蕴含的军事力量,揭示秦军之强大是如何通过训练、战略和组织协调达到无以伦比的地步。

这是一个关于秦军强盛的探讨,通过观察兵马俑中的「战马」,我们将探寻秦军的雄心壮志、他们在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无敌实力,以及这支军队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让我们共同穿越时光,沉浸在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之旅中。

马民族的西来

在很早以前,秦人的祖先就生活在中国西北的高原上,他们是一个崇尚马术的游牧部落。世代相传,他们对马的饲养、训练和骑术了如指掌。可以说,马是他们生存的靠山。

秦襄公的时候,部落里一个叫费昌的人率先带领一部分人离开了原居地,向东迁徙。为了谋生,他们利用自己的马术打猎为商族服务。这样一直传承到秦穆公那一代,秦国的国力日益强大,已经可以在西戎诸族中称霸。

那个时代的秦人心中,马是他们的英雄。好马速度快如飞翔,体能持久如行云流水,智商高得就像鸟类和人类。每匹战马都有一个威武的名字,譬如「飞翩」、「追风」、还是「铜雀」。秦人视马为知己良伴,无时无刻不在与马匹相依为命。

秦人对马的热爱由来已久。在他们游牧的年代,马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本。族人们整日驰骋在草原上,马背是他们的家园。马蹄声从不间断,父辈将对马的疼爱传给孩子,这样一代代相承。马在他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却从未被当作理所应当。

于是形成了一种亲密无间的人马关系。族人会给马匹编辫,装饰它们;疲惫时,自己也会枕靠在马身上小憩。他们高度依赖马匹,视其如伙伴。这种情感在长期演化后,已融入骨髓成为秦人的集体记忆。也正因如此,统治者才会把马视为国之重宝,不遗余力发展养马业。

养马成为重要产业

随着秦国实力的增强,养马业也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秦穆公十分重视骑兵作战力量,他从养马群里选拔了2000匹战马编入军队。这支「马步结合」的部队,成为打败邻国的致胜法宝。

到秦孝公时期,宰相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但养马业还是得到率先发展。没有足够的优良战马,骑兵队伍也就难以壮大。商鞅不惜以极严厉的法律来保护马政,偷盗马匹者一律枪决。

当秦国国力日益鼎盛时,养马规模更是空前高涨。史书记载,光是战马就有上万匹之多,而其中最快的一批,全速奔跑起来蹄印之间达到三丈!

秦王们推崇「重农抑商」的理念,目的就是振兴国力、强师制敌。而在他们眼里,种田固然重要,饲马也不容小觑。马群可以为农业提供有力帮助,同时还能孕育出无坚不摧的铁骑。

于是在讲究实效的秦人那里,饲马业占有舍我其谁的战略地位。各级官员视马政为己任,农闲时牧民还会协助照看马群。为防马群外泄,秦王下令在疆场兴建了坚固的城墙,派兵把守警戒。

在发达的养马业助力下,秦国骑兵日益强盛。这些紧跟战鼓节奏的勇士,全副武装,人马结合,对敌冲锋陷阵。他们乘骑在来自祖国大地的战马之上,视死如归,誓要将秦王的雄心壮志实现。

马政机构的完善

秦始皇登基后,他花大力气发展养马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军队需求。此时秦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马政管理体系,实行省级和县级双轨制。除了生产之外,还重点开展了战马选育和训练工作。

选马不仅需要外行人帮忙,最关键还是要聘请养马和断马的专家。匠心独具的养马高手可以通过马的外观判断它的品种和优劣。他们编撰传世的马匹鉴赏经典,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而训练战马也是门深奥的学问,必须由驯马师傅疏导。据说秦国设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对马匹进行耐力和灵敏度的锻炼。只有通过考核的马匹才有资格上战场效力。

为了系统化马政管理,秦始皇还制定了【六厩律】,对马的产地与用途做了明确区分:其中宫厩提供皇室专用马匹,章厩马匹优先调配军队使用。此外还有大厩、中厩、小厩等其他规格,每年皆有法定配额。

值得一提的是,秦朝非常注重马匹的后代培育。它们实行畜牧专业化生产,选择体格优良的公马进行配种。马政机构还派员深入马群调查,定期淘汰老弱病残马防止基因退化。这些现代化的马种改良和优生措施,使秦国的马匹质量不断提升,为战争储备了充足体力。

马背上的秦将

如果说马是秦人称霸的原动力,那么秦穆公就是第一位成功驾驭这股力量的英明领袖。在他统帅下,秦国的骑兵军队初露锋芒。这些身披重甲、身骑良驹的勇士,迅猛如疾风,开启了秦国征战的历史篇章。

300年后的秦始皇时代,骑兵已经成长为秦军的利剑。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单于,秦始皇派遣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迎战。这其中就有一支精锐的轻骑兵,他们穿梭在阵前,猎豹一般扑向惊慌失措的匈奴人。

秦军还曾多次大举南征百越之地。为了应对岭南山地地形,移民拓展的步兵后方都编配有骑兵,负责运送粮草等后勤保障工作。可见,没有了马的加持,秦军解决不了积弱的局面。

作为统帅,秦始皇深知马在战场上的重要性。所以每逢大战前,他都会亲自视察骑兵营地,检查战马和鞍辔是否齐全。有一次南征途中天色已晚,皇帝还是提着灯笼查看夜宿营垒中的马厩。

大臣们见皇帝如此操劳,忙上前劝阻。秦始皇却语重心长地说:「朕得此万里江山,靠的就是马于咽喉;失此江山,也因马于咽喉。」可见一斑的是一个马大国君主的政治智慧。

栩栩如生的战马雕像

如今在秦始皇的陵墓当中,我们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兵马俑。这些战马雕像身材矮小,但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们都是当年秦人心目中英雄的写照。

观察雕像我们可以发现,马匹的每个部位都刻画得惟妙惟肖,这显示了秦人高超的雕塑技艺。这些未署名的匠人通过圆雕、浮雕等多种手法,将马身上肌肉的走向刻划得活灵活现。

其中有一匹马名叫「铜雀」,它原是秦始皇南征时的坐骑。这匹马性格豪爽,一路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它和秦始皇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皇帝有时会亲自给它扫马厩、喂食,可谓恩爱非常。

当这匹良马终于在战场上中箭牺牲后,秦始皇非常伤心。他立即命令工匠以全尸为模,制作了这座栩栩如生的战马俑。这样,铜雀就永远守卫在秦始皇的陵墓之中,成为了千古绝唱。

其实,秦兵马俑蕴含的不仅是艺术价值,也体现了秦人的历史记忆。这些形象生动的战马,就是他们心目中勇猛果决、与己并肩作战的知音。它们或许只是普通马匹,却承载了秦人的荣光与梦想,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结语

马在秦国崛起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秦族起初就是一个马背民族,后来逐渐转变为一个以马术见长的政治实体。可以说没有马的加持,秦国很难完成从游牧部落到建立帝国的飞跃。

马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无论是战车作战还是骑兵冲锋,没有优良战马的助力都无法取胜。正是众多战马的奋勇杀敌,才换来了秦国最终称王称霸的伟业。

据传那个时代的秦国之所以选择在岷山和祁山之间定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片肥沃良田很适合养马。这显示了马在秦人眼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了足够饲料的支持,强大的秦军也难以为继。

所以可以这么说,马匹的力量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没有马的助力,秦国极可能和其他六雄并驾齐驱,最终都被更强大的外敌所灭。正是万马奔驰的淳厚之力,才将秦国推上统一帝国的宝座,开创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