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军史悬疑澄清:黄桥决战是皖南事变导火索?该背锅的应是哪战?

2024-07-25历史

近年来,不少人认为皖南事变的导火索是黄桥战役。他们觉得,从时间和空间上看,黄桥决战发生在 1940 年 10 月初,与皖南事变相隔仅两个月,国民党为了报黄桥决战之仇,才决心对皖南新四军下狠手;从顾祝同和韩德勤的关系来看,韩是顾的嫡系,顾为韩出气是理所当然的;从作战属性来看,黄桥决战中新四军消灭了友军,给国民党留下了「见敌则避,遇友则攻」的把柄。这些观点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皖南事变的诱因远非如此简单,可以说是非常复杂。下面,帅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分析:黄桥决战是皖南事变的导火索吗?该为皖南事变背锅的是哪场战役?为何这场战役鲜有人提及?

黄桥决战是不是皖南事变的导火索呢?

从国共合作抗日开始,蒋介石就一直想打压共产党。看到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抗战中发展壮大,蒋介石就不要脸了,开始直接打压和限制共产党的军队。为此,蒋介石不断施压,采取了至少五个很厉害的措施:

以下是 后的内容:其一,1939 年 1 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其二,从 3 月起,将反共重心从华北转到华中,矛头直指新四军。其三,7 月蒋介石炮制【中央提示案】,规定八路军、新四军由 50 万人缩编为 10 万人。其四,10 月抛出「皓电」,强令新四军开到黄河以北,企图沿黄河封锁并与日伪军夹击我军。其五,11 月制定【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明确规定 1941 年底前「肃清」长江以南新四军,然后再调转兵力「肃清」苏北新四军。

从这五个狠毒的动作可以明显看出,不管是皖南新四军还是苏北新四军,都是他要打压甚至消灭的目标。我们认为,黄桥决战和皖南事变,都是国民党推出的一系列反共大政策的必然产物。这是完全不受共产党人意志影响的。

比如说,黄桥决战,那是因为你国民党韩德勤不让陈毅粟裕在江北待着,还扬言说要把陈粟赶到长江去「喂鱼」。就算陈粟做出了退让,把姜堰等重要的地方都给了韩德勤,他还是不罢休。所以啊,黄桥决战对于陈粟来说,是一场不想打但又不得不打的仗,真的是没有其他选择和余地了。

同样,国民党在对付皖南新四军时,也是如出一辙,早就开始行动了。他们先把上官云相的 32 集团军调到皖南,还不断加强对皖南新四军的战略包围。这种包围在上半年就已经很明显了,后来还越来越紧,导致皖南新四军的战略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与黄桥决战类似,皖南新四军完全是被动应战。他们本来是按照国民党的规定进行战略转移,但在转移过程中,国民党突然对他们下黑手,导致皖南新四军遭受了灭顶之灾。

国民党的策略和招数很明显,黄桥决战和皖南事变都是他们既定的预谋和行动,就是想灭掉新四军。所以,虽然这两次战役间隔只有两个月,时间和空间错位差不大,但并不是黄桥决战导致了皖南事变,而是不管黄桥决战打不打,皖南事变都会迟早爆发。

第二个问题,皖南事变该由哪场战役来背锅呢?

虽然我们不认为黄桥决战是皖南事变的直接导火索,但事物之间是普遍有联系的。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通常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之中,曹甸战役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了。因为它发生在黄桥决战之后一个多月,皖南事变之前不到一个月。帅克分析说,如果皖南事变真有因果关系,那么曹甸战役应该承担的责任要比黄桥决战大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黄桥战役后,韩德勤带着残兵败将逃到兴化、平桥、曹甸等地。可以说这场战斗彻底打掉了他的嚣张气焰,让他再也不敢轻视陈毅和粟裕,反而对新四军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当时,无论是中央,还是皖南新四军军部,还是刘少奇、陈毅,以及黄克诚、粟裕,对于是否发动曹甸战役继续打击韩德勤,争取全面掌控苏北的抗日主导权,还是从抗日大局出发,留下韩德勤不动,作为缓解皖南新四军压力的战略筹码,一直存在分歧。最终,在刘少奇、陈毅的强烈要求下,中央批准了打曹甸战役的计划。

按理说,乘着黄桥决战大胜的势头,陈粟的新四军和黄克诚的八路军联手,兵力将近是敌人的一倍,又是我主动进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场有把握的仗,先胜而后求战。否则刘少奇、陈毅也不会那么执着地要打这场战役。结果,由于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初次联手配合不太默契,曹甸据点又十分坚固,韩德勤部没有退路只能死抗硬顶,最终我军在歼敌八千余人,自身伤亡两千余人的情况下,不得不结束曹甸战役。

这场仗没达到目的,还让我们损失不小。更糟糕的是,我想用韩德勤牵制顾祝同,不让他去打皖南新四军的计划也落空了。这么一来,蒋介石和顾祝同又开始得意忘形,想继续打压新四军了。最后,蒋介石真的对皖南新四军发起了攻击。

要是曹甸战役能像黄桥决战一样大获全胜,说不定蒋介石会忌惮我军的实力,不敢轻易报复或动手。可我军却没能打赢。而且这是我军主动进攻,是我军先动手,这就等于给了蒋介石对皖南新四军动手的借口。从这方面来说,曹甸战役是皖南事变的一个重要诱因,皖南事变爆发的「锅」,很大程度上应该由曹甸战役来背,至少「背锅」的成分比黄桥决战要大得多。这个结论应该是站得住脚的。

第三个问题,为啥该「背锅」的曹甸战役没多少人提呢?

为啥分析皖南事变的诱因时,人们更容易想到黄桥决战,而不是比它规模更大、离得更近、还是我方主动进攻的曹甸战役呢?而且,为啥很多人都不知道刘少奇、陈毅亲自指挥的这场战役呢?甚至还有人把该背的「锅」都甩到黄桥决战头上呢?

这事有点怪。曹甸战役,没啥人提,都赖黄桥决战,帅克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这一仗毕竟是我主动进攻的。在我们对抗日战争的认知中,通常认为是国民党蒋介石先挑起事端、制造摩擦。然而,曹甸战役中,无论有什么理由,都是我主动发起进攻,是我先动手的。这种战斗,无论胜负,都不适合大肆宣传和造势。

第二点,毕竟这是一场战役目的没有达成的仗。兵力是敌人的近一倍,而且是主动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还联手了,结果伤亡较大,战役目的也没有达成。谁都不愿意提起这样的仗。我们看,包括【刘少奇传】【陈毅传】【粟裕传】【黄克诚传】等官方正传,对这一战役都没有怎么提及或涉及。

第三,这毕竟是一场没有历史定论的战役。除了我们之前说的很多官方正史都没有提及之外,【新四军战史】虽然有所描述,但对于这场战役该不该打,产生了哪些后果等,并没有给出定性的结论,甚至直到现在,对于曹甸战役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和说法。

第四件事,毕竟是黄克诚受到严厉批评的一仗。曹甸战役结束后,华中总指挥部认为黄克诚此战态度消极。黄克诚据理力争,但还是被撤销了纵队司令员的职务。虽然几年后陈毅曾表示黄克诚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后来在 1959 年庐山会议上黄克诚挨批时,又有人把这些旧账翻了出来。黄克诚平反后,有人建议他讲讲这段历史,但黄克诚觉得当年的相关领导都已不在人世,再翻旧账显得自己格局小。黄克诚的这种做法,显示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气度。不过,也正因黄克诚不提,曹甸战役也就更少有人提及了。

参考文献:【新四军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