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开国少将秘密回乡,却发现哥哥正要出门要饭,当地的官员富得流油

2024-01-13历史

一九五九年冬天,开国少将尤太忠(1988年晋升为上将)收到一封从老家寄来的信。

信上说,他的母亲病得很重,要他赶快回来看看。

尤太忠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回家中,却被眼前的一幕给吓了一跳,自己的弟弟竟然要去乞讨。

巧的是,尤太忠很快就遇到了当地的官员,尤太忠一看,勃然大怒,转身就走。

为什么尤太忠一家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他一见到地方官员就大发雷霆?

革命年代,军人背井离乡,保卫祖国,尤太忠将军也不例外。

他在战争年代南征北战,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他都没能回过家。

一九五二年冬天,从朝鲜战场回国述职时,尤太忠难得得了一次假期,便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河南省光山县砖桥镇。

时隔多年,他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家人。

那时候,尤太忠的母亲身体尚可,兄长和弟媳的日子也不会太难过,这让尤太忠心中稍安。

听说尤太忠回来了,街坊邻居纷纷前来探望,尤太忠热情地和他们攀谈,还约好了下午要去镇上的小学看看。

校长要他给学生们做一次关于革命的报告,尤太忠很高兴地同意了。

在报告会上,尤太忠不仅给学生们讲了革命的历史,还给学生们讲解了抗美援朝的历史。

让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像他一样保卫国家。

尤太忠将军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向全体师生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不只是为尤太忠将军,更是为无数浴血沙场的战士们而鼓掌。

傍晚时分,尤太忠与校领导及教师共进晚餐,在席间,他一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表示教师责任重大,值得全社会尊重。

尤太忠将军为人随和谦和,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席间不时传来阵阵笑声,令尤太忠也感觉到了一丝亲切。

第二天,尤太忠和小学老师见了一面,一起吃了一顿饭,聊到了深夜。

由于公务繁忙,他没多久就离开了家乡,与乡亲们依依惜别,返回部队后,还给镇上的小学送去竹篓和一只白瓷和平鸽。

有人说相逢不如相逢,想必尤太忠也是如此。

虽然是从「小家」里走出来的,但是他时刻关注着新中国的「大家」,他相信,只要祖国越来越好,自己一家人的日子就会好过。

这一走,就是七年。

心急如焚的尤太忠,直接踏上了归途,一路上心急如焚,就差插上翅膀飞回去了。

一到家,他就迫不及待地往家赶,结果刚到家门口,就看见几个衣衫褴褛的人,端着碗,从屋里走了出来。

为首的男子,在看到尤太忠之后,顿时一愣。

尤太忠定睛一看,却见这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男子,赫然便是自己的兄长尤太俊,而在其身旁,则是他的弟妹与儿女。

尤太忠吓了一跳,连忙问道:「嫂子,你这是要做什么?」

哥哥告诉他,家里过的很苦,准备去要饭。

尤太忠也没想到家中的情况会如此糟糕,连忙命人做好饭菜,将弟弟妹妹接回家中。

母亲卧病在床,面黄肌瘦。

尤太忠又是心疼,又是自责,在询问母亲情况之后,便询问起弟弟为何会变成这个样子。

尤太俊对他说,不只是他家,全村都是如此。

这两年,他们算是运气好,有口饭吃,有饭吃,也有饿死的。

村子里原本有两百多号人,但走的走,死的死,现在只剩下四十多人。

尤太忠听得心中一痛,这些年来,他辛辛苦苦,为的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

可如今,却有那么多村民遭殃,这让他如何不心痛?

没过多久,饭菜就做好了,众人大快朵颐,看得尤太忠眼眶都红了。

吃完饭,尤太忠又到乡亲们家里转了一圈,见乡亲们都这样,他心疼极了,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辛苦了。」

他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给每家每户发了五块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两百块钱都用光了。

做完这一切,他回到了病重的母亲身边。

没过多久,马龙山得知尤太忠将军回乡,便请尤太忠到他家吃晚饭。

尤太忠正想找地方政府了解一下,便同意了下来。

但是尤太忠将军一见王冲,立即勃然大怒,扭头就走。

他看着一桌丰盛的饭菜,一看就知道过得很好。

老百姓都在挨饿受冻,而领导们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这让他如何不怒!

这使我想到陈赓将军的一个故事。

30年代,陈赓将军曾经被国民党俘虏过,蒋介石为了笼络他,对他打起了感情牌,说他瘦了,陈赓就说:「瘦我一身,胖天下。」

后来陈赓又说,蒋介石也消瘦了,蒋介石却说这是他忧心国事,茶饭不思,这才瘦下来的。

陈赓不客气地戳穿了他的小把戏,说道:

「为什么校长这么瘦,全世界都这么瘦?」

陈赓这句话的意思是,蒋介石根本不关心人民,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他胖而民瘦,他瘦而民更瘦」。

尤太忠将军家乡的县令,只顾着享受荣华富贵,却从来没有为百姓着想过。

百姓们把他捧的很高,可是他却一点都不在意。

尤太忠将军这才愤然离席,向上级反映群众的实情。

尤太忠将军的作为,和那个县长完全是两个极端,他从军多年,虽然身居高位,却从来不会假公济私。

当他知道家人和村民的困难时,他第一个念头就是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他们。

哥哥姐姐们虽然过得很艰难,但却从来没有去找过哥哥,只在母亲病重的时候,才告诉他。

看得出来,这家人都很淳朴。

事实上,尤太忠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只是一个侠义之人,更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一九四七年,刘邓主力挺进大别山,渡汝河时,前方被敌军阻截,尤太忠率十六旅驻守河南大雷岗和小雷岗,并直接将指挥所设在大雷岗。

此地距敌仅二公里,刘伯承与邓小平亲临大雷岗一线作战。

尤太忠担心他们有危险,要他们先行撤退,刘邓二人拒绝,尤太忠一咬牙,命人把他们押到指挥所去。

这时,一枚炮弹从天而降,直接将尤太忠的帽子给炸飞了出去,将他原本站立的地方炸得一片焦黑。

尤太忠吓了一跳,还好刘邓二人已经进了指挥所,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从那时起,每当刘邓首长到前线下命令,尤太中就答「好」,只盼他们快走,不要留在这是非之地。

刘伯承见尤太忠急着「赶人」,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只好一边走,一边反复叮嘱着他的指示。

在解放战争中,尤太中率领16旅向榆台发起进攻,但始终未能将其攻克。

战友杜义德得知这件事后,第一时间给尤太忠打了个电话,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半天还没有拿下这座城市?

尤太忠也是个暴脾气,直接摘下军帽,冲在最前面,和士兵们并肩作战。

将军亲自出马,战士们士气大增,不久就拿下了榆台。

这一战,尤太忠也受了伤,但他更看重的是胜利。

重庆解放的时候,尤太忠已经是三十四师的师长,一天下着雨,刘邓二人四下张望,没有找到尤太忠,便问王近山到哪里去了。

王近山对尤太忠非常了解,立即道:

「军队还在雨中,他一定在大街上。」

杜义德补充了一句:

「是啊,只要大街上有士兵,他是不可能进屋的。」

他们派人到街上去寻找尤太忠的下落,果然如王近山与杜义德所说的那样,他确实是一伙的。

尤太忠虽是武将,却甘愿与将士同甘共苦,同生共死,怎能不让人敬佩?

建国后,由于在战争中表现突出,尤太忠于一九五五年升为少将,一九八八年升为上将。

他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从不以权谋私。

每次外出,尤太忠将军都会送些礼物给他,就算收下了,他也会自己掏钱买下,这样既不辜负对方的好意,又不占人家便宜。

1998年他去世时,在其办公桌上发现了黄山镇石一对,上书:

品于竹中,格于梅上。

这正是尤太忠将军一生的真实写照,一位军中猛将,一位孝子。

他经常和手下的人说,要努力,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如果有员工要离开,他还会提点建议,让员工们更加体贴周到。

尤太忠将军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却一直在后人的心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