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高平陵之变:如果没有这三个人的支持,司马懿绝不敢造反

2024-04-25历史

曹魏时期,权力的更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内斗。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推翻曹爽专权,建立了西晋王朝。然而,如果没有三个关键人物的支持,司马懿绝不敢孤身一人对抗曹爽。这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为何选择站队司马懿?他们的支持又为司马懿带来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探究竟。

第一部分:三人是谁?

蒋济 - 曹魏三朝元老

蒋济,字子重,楚国平阿人。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兵法。汉末群雄割据时期,蒋济先后为袁绍、曹操效力。曹操甚为器重,委以重任,拜为丹杨太守。建安年间,蒋济转任丞相府主簿西曹属,成为曹操的心腹谋士。

曹丕继位后,蒋济转任相府长史,与司马懿同在丞相府工作,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蒋济为人正直忠厚,才识过人,深得曹丕、曹叡等人的赏识。然而到了曹爽专权时期,蒋济却遭到了冷遇,有名无实权。

蒋济对曹爽的昏庸暴虐早已怀有不满。加之与司马懿素有私交,当司马懿酝酿发动政变时,蒋济毫不犹豫选择了支持。高平陵之变一触即发,蒋济亲自率领大军出迎小皇帝,为司马懿扫清了道路。

高柔 - 名门望族出身

高柔,字公绩,陈留名门高氏后裔。他的从父高干是汝南袁氏家族中袁绍的外甥,地位显赫。高柔本打算投靠袁绍,但父亲病逝,未能如愿。

曹操征辟高柔后,高柔一直未得到曹操的真正信任。但他明于典刑,曾为廷尉长达23年,素有声望。后来年事已高,转任太常、司空等闲职。尽管高柔也是曹魏老臣,但从未真正进入过曹魏核心决策层。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拉拢高柔,高柔欣然响应。一来是为了家族子孙后代的前途打算,二来也是看中了司马懿代表的儒家士族政治理念。高柔持节代替曹爽,出任大将军一职,为司马懿扫清了后路。

王观 - 司马懿的老友

王观,东郡人氏,出身贫寒。年轻时,他就学有素养,曾担任曹操的承相文学掾。后来司马懿做了太尉,又征辟王观为从事中郎。可以说,王观与司马懿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谊。

在曹魏政权中,王观的仕途并不顺遂,地位名望远不如蒋济、高柔等人。但正因如此,司马懿才选择拉拢他。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命王观持节,代替曹爽的弟弟曹羲,为自己在中枢层扫除了障碍。

从蒋济、高柔、王观三人的背景可以看出,他们分别代表了曹魏政权中不同的阶层力量。蒋济是元老重臣,高柔出身名门,王观则是一介草莽之臣。他们三人的支持,无疑凝聚了曹魏各界力量,为司马懿发动政变提供了强大助力。

第二部分:为何支持司马懿?

蒋济与司马懿私交甚笃

蒋济之所以毫不犹豫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关键在于两人的私交非常深厚。早在曹丕时期,蒋济与司马懿就是同事,两人在丞相府共事多年,结下了革命友谊。

到了曹爽专权时期,蒋济这位元老重臣遭到了冷遇,而司马懿也被曹爽从太尉的实权位置上挤了下来。身居高位却无实权,蒋济对曹爽的不满可想而知。加之与司马懿关系匪浅,当司马懿酝酿发动政变时,蒋济理所当然选择了支持老友。

高平陵之变一触即发,蒋济亲自率领大军出迎小皇帝,为司马懿扫清了前路障碍。可以说,没有蒋济这位元老的支持,司马懿的政变根本无法成功。

高柔渴望政治地位

高柔出身名门望族,本应位高权重。但在曹魏朝野,他从未真正进入过核心决策层,只是担任一些闲职。高柔对此自然心怀不满。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高柔看中的正是通过支持司马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果然,高平陵之变成功后,司马懿拜高柔为大将军,算是对高柔的重用和肯定。

另一方面,高柔也看中了司马懿所代表的儒家士族政治理念。相比曹魏的法家专制,儒家的仁政思想更符合高柔的价值观。这也是高柔选择支持司马懿的重要原因。

王观与司马懿情同手足

与蒋济、高柔不同,王观出身寒微,在曹魏朝野地位也不太高。但他与司马懿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谊。

早在曹操时期,王观就曾担任过司马懿的文学掾属。后来司马懿高升太尉,又特地征辟王观为从事中郎。可以说,王观与司马懿可谓是情同手足。

正因如此,当司马懿发动政变时,王观理所当然选择了支持老友。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命王观持节,代替曹爽的弟弟曹羲,扫清了中枢层的障碍。

从王观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发动政变时,私交甚至比权力地位更为重要。正是凭借与司马懿的深厚革命友谊,王观才成为了高平陵之变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

第三部分:三人新增元素

蒋济与曹爽矛盾重重

蒋济作为曹魏三朝元老,地位显赫,本应位高权重。但到了曹爽专权时期,蒋济却遭到了冷遇,有名无实权。这自然让蒋济对曹爽怀有深深的不满。

更重要的是,蒋济与曹爽在政治理念上存在根本分歧。蒋济作为儒家大儒,主张仁政爱民;而曹爽则是法家的坚定拥护者,推行专制暴政。两人在核心价值观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曹爽上台后愈演愈烈。曹爽不仅架空了蒋济的权力,还公开否定了蒋济的政治主张。蒋济虽然老迈,但骨子里的儒家精神却从未动摇。面对曹爽的横行霸道,蒋济内心的不满可想而知。

正是由于与曹爽之间的这些矛盾,蒋济才毫不犹豫选择了支持司马懿。高平陵之变,不仅是权力更迭,更是法家与儒家两种政治理念的较量。

高柔家族与汝南袁氏亲缘关系

高柔出身陈留名门高氏,其从父高干更是汝南袁氏家族中袁绍的外甥。这一亲缘关系,注定了高柔与汝南袁氏之间的密切联系。

当年,高柔本打算投靠袁绍,但因父亲病逝未能如愿。后来被曹操征辟,高柔虽然在曹魏朝野任职,但从未真正获得曹操的信任。

高柔心系汝南袁氏的这一背景,使得他在曹魏朝野中始终游离于核心圈子之外。直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拉拢高柔时,高柔才看到了一个机会。

一方面,高柔渴望通过支持司马懿获得应有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高柔也认同司马懿所代表的儒家政治理念。正是这些原因,促使高柔毅然选择了支持司马懿的政变。

王观出身贫寒但有才干

与蒋济、高柔不同,王观出身并不显赫,家世甚至有些寒微。但从小就学有素养,后来成为曹操的文学掾属,足见其才干非凡。

司马懿高升太尉后,又特地征辟王观为从事中郎。可见司马懿对王观的才能是赏识有加的。两人由此结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

然而,在曹魏朝野,王观的仕途却并不顺遂,地位名望远不及蒋济、高柔等人。正是这一点,使得司马懿在发动政变时将王观拉入了自己的阵营。

高平陵之变爆发时,司马懿命王观持节,代替曹爽的弟弟曹羲,扫清了中枢层的障碍。可以说,正是王观的参与,为司马懿的政变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

第四部分:三人支持的影响

为司马懿壮大声势

蒋济、高柔、王观三人的支持,无疑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增添了巨大声势。

蒋济作为曹魏三朝元老,声望极高。他亲自率领大军出迎小皇帝,无疑为司马懿的政变壮大了声势,扫清了前路障碍。

高柔出身名门望族,地位显赫。他持节代替曹爽,出任大将军一职,无疑也为司马懿的政变增添了军事力量。

至于王观,虽然出身寒微,但他与司马懿的革命情谊却是无可替代的。他持节代替曹羲,扫清了中枢层的障碍,为司马懿的政变开辟了道路。

正是凭借这三人的支持,司马懿才得以在高平陵之变中声势浩大,最终取得了胜利。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人,司马懿的政变都将陷入被动。

凝聚曹魏各阶层力量

从蒋济、高柔、王观三人的背景可以看出,他们分别代表了曹魏政权中不同的阶层力量。

蒋济是元老重臣,代表着曹魏朝野上层的力量;高柔出身名门,代表着士族阶层;而王观则出身寒微,代表着一般百姓。

三人的支持,实际上就是凝聚了曹魏政权中各个阶层的力量。从上到下,从中枢到地方,都有人响应支持司马懿的号召。

这无疑极大增强了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底气。有了如此广泛的支持力量,司马懿自然信心倍增,行动也就更加果断有力。

确保高平陵之变成功

正是由于蒋济、高柔、王观三人的大力支持,司马懿才最终能够在高平陵之变中取得胜利,推翻曹爽的专制统治。

如果没有蒋济这位元老的支持,司马懿根本无法取信于人;如果没有高柔持节出任大将军,司马懿就失去了军事力量;如果没有王观扫清中枢层障碍,司马懿也无法真正控制朝政大权。

可以说,正是这三人的参与,为司马懿的政变提供了人心、军力和执政资源,从而确保了高平陵之变的最终成功。

历史往往就是在这样的细节中改变命运。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个关键因素,高平陵之变说不定就会以失败告终。但正因有了蒋济、高柔、王观三人的鼎力相助,司马懿才最终能够推翻曹爽,建立西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