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白崇禧多次识破第四野军战术,紧要关头,毛主席做出一个大胆决策

2024-02-03历史

1946年5月,在付出了近8000余人的伤亡代价后,东北民主联军带着遗憾,撤出了东北的重镇四平。究竟是谁,让我们的战士曾承受过这样的损失?这位就是在国军中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和他多次交手的101,曾感慨过: 「白崇禧是国军中难得有才干的将领。」 而1949年两人在湘赣地区的交手中,白崇禧又再次阻止四野南下,这让解放军都对这名难缠的国军对手十分头疼。

但无论是1946年的四平战役,还是1949年的湘赣战役,毛主席都向前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促使战局扭转乾坤,也让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最终还是「出师不捷」。 那么,为什么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会屡屡败在我军的手下呢?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四平之战,全盘布局转危为安

抗日战争结束后,毛主席等党的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想要解放全中国,就必须首先要从群众基础良好、工业底子雄厚的东北着手, 就好比想要牵动一头黄牛,就要先牵住牛的鼻子 因此,我军便将原来八路军山东军区的部分部队,还有原来新四军第三师的部队,重新编排,组成「东北民主联军」,浩浩荡荡地向东北三省进发。

但是,蠢蠢欲动的蒋介石也深知东北地区对于全国战局的重要性,因此便也派遣国军大部队向东北开进。 1946年3月,国民党共计5个军,11个师的兵力如阴云一般集结 ,沿着南满、北满两条铁路,向解放军控制的地区大举进攻。等到了那一年的4月, 国军大部队便开到了吉林四平城下,一场围绕东北重镇四平的争夺战正式打响。

当时蒋介石对四平的战局究竟有多重视呢?我们看一看当时在四平参与指挥的国军将领就知道了: 有黄埔一期毕业的 杜聿明 ,有绰号是「东方隆美尔」的 孙立人 ,有指挥过国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的 廖耀湘 还有就是今天咱们故事里面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有着「小诸葛」之称的 白崇禧 面对着指挥咱们东北民主联军的101,国军摆出这样的架势和【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倒是有点相似。在经过国军几支美械部队的狂轰滥炸之后,咱们解放军战士的损失比较大。而毛主席在听闻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状况后, 也深知前线部队的难处,因此就让东北民主联军最终先撤出了四平,向长春进发。

四平是东北的重镇,当时很多战士不理解:为什么说撤就撤呢?但还是毛主席的那句老话: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胡宗南当时来打陕北的时候,毛主席为了保存部队的力量,延安都放弃了,区区一个四平又算什么呢?等积蓄好了力量,咱们再打回去!或许是被毛主席领导的部队打怕了,蒋介石在听说国军拿下四平以后,心里就一直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也知道,主动撤向长春的解放军,迟早还是会打回来的。我们要不要去追呢?如果被国军追,可能会被解放军埋伏一手。如果不追,等解放军打回四平,胜负也就不好说了。

就在蒋介石自己还没有拿下主意的时候,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个建议: 追! 这是因为在白崇禧看来,四平一战解放军承受的损失是比较大的,也是战斗力还没有恢复好,最容易打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拿不定主意,那以后就更不好打了。因此 白崇禧就和杜聿明两个人合起伙,带着国军部队一口气打到了咱们部队之前停下过的长春。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尾巴后面跟着这么一大坨敌人,压力确实有点大。

但是,正当东北民主联军为了这两个屁股后面甩不掉的敌人发愁的时候,白崇禧竟然突然从东北战场上消失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东北战局进行得正激烈的时候,山东那边的解放军部队和国军也交上火了,而陈老总领导的部队也是屡战屡胜,这让蒋介石一时间慌了神。毕竟,东北战局虽然重要,但是山东这边要是陈毅带着部队打到南京这边可就不得了了。因此, 蒋介石便紧急把白崇禧调了回来,准备应对山东的陈毅,这就给在东北的解放军减少了不小的压力。

而陈毅能主持山东战局,当时也是毛主席为代表的军委做出的决定。最初,陈毅的任务就是在山东阻止国军北上,为东北争取时间。而等到四平战役结束后,陈毅的部队又起到了牵制国军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四平一战中, 毛主席等党领导「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最终调走了国军的棋子「白崇禧」,东北战局也慢慢从此开始扭转。

101两次计谋被识破,毛主席一招制敌

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东北民主联军最终从一开始初入黑土地的先行军,成长为了能横扫廖耀湘,吃掉锦州的第四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之后,历经磨炼的四野是一路从北打到南, 直到1949年7月,43万大军打到湘鄂赣地区,他们又一次遇到了自己在四平的老对手:白崇禧。

在这个时候,解放军早就攻克了南京还有南方的很多大城市,国军的士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但即便如此,白崇禧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想要靠手上的最后一点兵力和解放军顽抗到底。他让宋希濂、程潜、陈明仁这些国军里的老将领,依托有利地形,组成了一条「湘赣防线」,想把我军挡在外面,但这种行为在全国解放的大潮流下,无疑是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因此,毛主席就向四野下令:务必彻底消灭白崇禧的部队!

虽然当时解放军的兵力、士气,都比那个时候的国军要高出很多,但是指挥四野的101自己心里也明白:想要打垮白崇禧这样狡猾的老对手,不去用一点巧妙的办法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在湘赣战役一开始,四野就有3个军的部队向奉新、高安两个地区的国军扑了上去 解放军当时向这两个地方扑过去,并不是为了一下子吃掉这两块的敌人,而是把这两个地区的国军围起来,等白崇禧来救,在白崇禧前来救援的路上,再埋伏他一手,这一招在军事里面叫「围点打援」, 当时四野一开始把长春围起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打算。

但让四野上下都没想到的是,白崇禧这一次并没有上当 ,而是在解放军扑上来之前,就把这两个地区里的国军都撤了出去,这相当于解放军千里奔袭,占领的两个城池是没有国军的空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看来,白崇禧自己也深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道理。

四野见围点打援奉新、高安不成,便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 偷偷把战略位置更加重要的上高围起来,等白崇禧派兵来救上高的国军。 但是,白崇禧也是十分狡猾:在意识到我军的部队向上高靠拢之后, 便先让上高的国军偷偷撤了出来,解放军的合围再一次扑了个空 这让四野感到十分头疼,解放军跑了这么多路,怎么就是拿不下像泥鳅一样钻来钻去的白崇禧!

但是,就在白崇禧两次识破我军的作战计划,并且自鸣得意的时候,他号称「固若金汤」的湘赣防线却突然传来了崩溃的消息:原来,负责防线的国军将领:程潜、陈明仁率领部队发动起义, 7万多名国军士兵从此加入了人民军队,这让白崇禧苦心构筑的湘赣防线,在全国解放洪流的冲击之下,宛如破开了一个小口子,随后便一泻千里。

而这也多亏了毛主席在湘赣战役之前,就对四野官兵的叮嘱: 「解放胜利在即,一定不要忘记做国军那边的思想工作。」 而在毛主席的动员之下和紧锣密鼓的思想工作中,包括程潜在内的很多国民党高官决定弃暗投明,站在党和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边,这让解放军部队和白崇禧的对峙中,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于在战场上屡屡侥幸逃走的白崇禧,毛主席随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白崇禧虽然为蒋介石卖命,但终究还是一个广西的军阀,出工不出力。咱们把部队,调到他广西老家那里,看他还着急不着急!」 因此,在毛主席一声令下,解放军部队江西、贵州,浩浩荡荡地向广西桂林开进,这让在前线和我军对峙的白崇禧立即慌了神,派兵星夜兼程到广西老家去救火,中途在衡宝公路、石株桥一线被我军追杀, 前后损失了4.8万多人马,而这占据当时白崇禧嫡系军队的绝大部分。

不久之后,被白崇禧统治了将近二十多年的广西迎来了解放, 不可一世的「小诸葛」最终还是败在了四野,败在了毛主席的手下。

「小诸葛」白崇禧,为什么机关算尽都没赢?

正如101所说:「白崇禧是在国军中数一数二的军事人才。」 无论是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大捷,还是解放战争前期东北战场,他在国军中的表现,都对得上「小诸葛」的这个称号, 但是为什么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在机关算尽之后还是败在了我军的手下呢?

首先,人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解放战争是一场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努力推翻压迫、推翻三座大山的战争。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白崇禧并没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而是帮助蒋介石,助纣为虐, 这就注定了他虽然可能在战局上获得短暂的成功,但反对人民的立场最终将使他走向失败。

其次,从四平、湘赣两场战役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白崇禧确实对解放军存人失地、围点打援的战术, 都有着一定的了解,甚至还在湘赣战役中好几次逃掉了解放军对他的合围。 但是,为什么他最后还是输掉了呢?从四平战役里,我们能看出,白崇禧究竟能调动到哪里,这是由蒋介石所决定的,他的身份和视野,注定了不能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战场问题。因此,他在四平战役后不久便被蒋介石调走,也失去了在战场上追击东北民主联军的机遇。而毛主席和东北民主联军,虽然相隔很远, 但却上下齐心,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考虑,山东、东北和全国各个战场相互配合,最终才能逆转乾坤。

而在湘赣战役中,白崇禧虽然在战役前期看起来有条不紊,但在全国迎来大解放的背景下,他也是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在湘赣前线为蒋介石卖命,实际上却一直担心着广西自家地盘的情况,这就是他的军阀习性所导致的。而在毛主席建议下,有针对地 「围点打援」 后,白崇禧即便明知救广西是套,他也不得不上,这让他的败北成为了必然的结局。

因此,白崇禧在战场上虽然有「小诸葛」之称,但在自己为何而战、如何考虑全局的战略上,却输掉了教员和咱们的指挥官一大截。 他那「小诸葛」的称号,也终究是「小聪明」的代名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