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赤壁之战的「铁索连环」真有此事?还是另有隐情?

2024-06-07历史

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中有个很搞笑的片段,就是曹操把船都连到了一起,然后被黄盖一把火全烧了。

那么曹操为什么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来

通常的解释是曹操的军队不善坐船,船体一颠簸就晕船呕吐,无法作战 因此就想到把船连到一起,然后保持稳定。

很多讲三国历史的书也都是这么说的,但是稍微有点儿生活常识就知道这 是不可能的 别的 不说 赤壁 之战 持续的时间,从双方隔战对峙, 曹操兵败退军满 打满 算,只有2到3个月 间。

有的说是从农历 9 11月,有的说是从 10 月到12月,还有的甚至认为从 10 月、11月 ,总之 只有一 个多月, 最长不过三个月 。打造那么多铁锁 时间够不够呢 数够不够呢?有没有那么多铁呢?曹操怎么能带着一大堆铁和铁匠去打仗

而且有过坐船经历的人都知道,长江上面又不是大海上,怎么可能大规模晕船 就算是晕船,也不是绑个铁链子就能解决的,该晃还是晃,风大了还有可能让船撞到一起

而且北方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水军,但是荆州有啊,曹操当时是占领了荆州 再东进 的,怎么可能不带荆州的水军?所以三国志中压根儿就没有提晕船和铁索的事情,黄盖的原话叫作 :「 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 而走也

第一没有铁索,第二不是 三国演义 那种把船并排相接,而是首尾相连。

这个首尾相接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是形容曹操的战船非常密集,比如我们形容人多叫摩肩接踵,肩挨着肩,脚挨着脚 而不是说真的拿绳子把首脚都给绑了起来。堵车的时候汽车大排长龙,也可以叫首尾相接。

第二, 首尾相接是一种停船模式,船特别多的情况下,就先在岸边打一个桩,然后用大粗绳将船一个套一个 一个套一个首尾相接的绑到一起,防止船被风吹

这两种情况都满足火攻的条件。

第一种船太密集,就算不绑到一起,着火了也没地儿跑。

第二种情况就更简单了,孙刘联军盯上的不是曹操当时正在使用的船只,而是他的停船库

所以 三国志孙权传 记载叫 :「( 烧其 船隐退

江表传 甚至有 孤烧船自退 的说法。

也就是说,火其实是烧了两次。第一次是黄盖把曹操停船库给烧了,因为不是作战状态,所以正在使用,而逃过一劫的船不多 曹操眼看大势已去,就把剩下的船也给烧了。

这证明第一次放火之后,曹操还比较从容,还能安排撤退的事宜,所以曹操压根没傻到那个份上,认为铁索连环就可以防止晕船

那曹操铁索连环的说法是哪儿来的呢?其实原本的三国小说,比如元代的 三国志评话 ,也没有铁索连环这一说,直到明朝的 三国演义 才出现这一情节,为啥明代出现这一情节呢?因为当时真的有人这么干过,这个人大家也很熟悉,就是陈友谅。

陈友谅和朱元璋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就把船用铁索连到了一起,史书上叫 连锁为

陈友谅这么干也不是为了防止晕船,而是利用船大且多的优势抵御朱元璋的冲锋,这么做的确也很好使,朱元璋连战3日不克,几经溃败,史书上叫 殆」。

这时候突然改变了风向,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趁机就放了一把火,打败了陈友谅。

所以有人说陈友谅不熟悉三国,才最终导致了失败。但实际情况是,先有的陈友 才有的赤壁铁索连舟的故事。

其实陈友亮也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宋末崖山之战中,张世杰也把船并排连到了一起。而且张世杰也想到了敌人会用火攻,事先在船身上涂满了污泥,还准备了设施,防止敌军的火船靠近。所以最后张世杰不是被击败,而是被援军围困,弹尽粮绝,张世杰不得已突围,最终战死。

所以,第一,曹操没有有意的铁索连舟,他只是被钻了个空子而已。第二,即使是铁索连舟,也不是什么愚蠢行为,而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战阵,张世杰、陈友谅都因此取得过优势

没有任何一种军事手段是万无一失的,有一利必然有一弊,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事先想到,张世杰就事先想到了,而陈友亮事先就没有想到。第三,陈友亮的失败跟运气也有关系,如果不是风向突然改变,或者朱元璋没有想到用火攻,那么失败的就是朱元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