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陈毅对华野的威慑力:人虽在中野,一纸电报吓得陈参座发报道歉

2023-12-26历史

1998年,我国整理编辑,并于2003年成功出版发行了【粟裕文选】。该书中,第一部分的第三卷,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一份在1948年7月28日由粟裕亲自发送的电报内容。这份电报送达对象非常特殊,既包括陈毅指挥官以及中国军事委员会,但顺序却是先排布陈毅的姓名,而后才提及中国军事委员会。

此种情况在过去的战争年代,乃至现如今的军队内部通讯中,皆极为稀少且突兀。军队级别使用电报进行沟通交流时,一般会采用「司令员」与「政治委员」并列在标题中的形式,例如:邓小平、林彪、陈粟、粟谭,甚至还有一些涉及到决策层的主要领导人物,比如华野方面的舰队,其主要领导者们包括:粟谭陈唐、粟陈张(其中张为华野副参谋长张震)。

然而像这种独门向司令官尤其是只有司令官的情况,我们很难在以往的电报中寻找到类似的例子。若是在供电报时将受众群体设定为中国军事委员会,那么毫无疑问,军事委员会将会优先出现在电报的最前方。

众所周知,粟裕将军很少会对具体战斗活动做出详尽分析及总结。或者我们可以更为严谨严密地表述,在粟裕将军的众多作战经验中,他极少将战役的综述及分析笔录在正式的电报当中,更多地是在部队层面上组织开展。在豫东战役刚刚结束之后不久,【粟裕文选】之前以及随后所记录有关豫东战役的综述,仅有出自该电报的这段文字。因此,缺乏便意味着奇特,也正是因为这奇特之处,使得此电报显得尤为不同寻常。

这份电报以其极高的专注度,全面性地深刻剖析了豫东战役中炮兵战术的改进及其重要性。从整个电报内容来看,其中「炮兵战术」相关内容的占比竟高达90%,这实在是惊人之举。需要指出的是,粟裕作为华野第一大将,对于陈士榘以及唐亮(华野的重要领导人,副政委)的编制、编写工作是非常关注和重视的。而在电报中,排在前两位的明明是粟裕和陈士榘,但是在文中却罕见地出现了陈士榘单独作为主语的段落。通常而言,粟裕在署名顺序上排名靠前,无论是自我介绍还是提到一人的称谓,粟裕都会自己站出来称谓。

那么,陈士榘究竟怎么了呢?这一系列的状况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且扑朔迷离。若只是孤立地审视这篇电报,恐怕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找到任何原因。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编纂小组对于当年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战友间的深厚友情有着相当明显的认识,他们十分细心负责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专业素养,因此会在附录处为读者呈现出该电报的逻辑根源。

事情的起因源于陈毅在1948年7月24日,给粟裕及陈士榘分别发送了两封语气温和表达方式并不太妥当的电报。其中,电报一提到了华野发布的那份新闻报道,对于豫东战役胜利的综述明显不足,未能高度赞扬中原野战军在此次战役中协助作战的深远影响;电报二则提醒了陈士榘在洛阳战役结束之后的总结发言,其中过度强调了炮兵在整个战役过程中的关键角色与突出贡献,可能会滋生对装备过度依赖性的态度和思想;最后,电报三还深入探讨了陈唐兵团三纵部的团队表现,据闻有部分中野的同志曾明确表示他们表现过度自大。

单单通过这三个内容,不知诸位是否能够发现存留下来的问题并非严峻至此,只是华野部队对于中原野战军的功劳未加充分体现。至于第三纵队的骄傲,我认为这其实也并无可厚非,事实上,只要哪家野战军的头号王牌队伍没有几分傲气呢?取得胜利之后迎风飞翔,而非跌至谷底之际才展现其风彩岂不是更好?

因此,仅凭陈毅这一封电报,显然是远远不足以揭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需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考量。陈毅将军特别撰写了「关于开封、睢杞、洛阳战役的几点总结与说明」。胜利者还需要进行反思和检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火力全开取得胜利之后的总结亦或是自我反思问题确实有所必要,但是完全没有上升到要进行所谓「检讨」的程度,更别说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解释了。

所以,这封电报根本不是什么战役总结,实质就是一封带有道歉性质的报文。

给中野和陈赓兵团道歉。

粟裕忽视了人情

向中原野战军致以诚挚的歉意,其中原因在于未能充分称赞中原野战军在豫东战役中所给予华东野战军的有力支持。

豫东战役的发展历程超出了粟裕将军的预期。

从豫东战役的计划制定到实际执行以及最为关键的决战阶段,可以观察到粟裕将军对中原野战军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一开始,粟裕将军在往来电文中虽然持续向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主席报告战况,然而直至胡琏率领部队向开封北部挺进以援助开封前线之时,他与刘邓之间的沟通主要集中在调动陈赓、谢富治两个兵团至开封、睢县及杞县的战斗区域参与行动,这两个兵团当时仍听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指挥。

可见,粟裕将军并未直接邀请中原野战军派遣兵力协助其进行军事行动。

不幸的是,1948年6月24日,邱清泉的部队攻陷并再次夺取开封,胡琏自周口地区北上,增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压力,此时粟裕将军立即向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主席提出请求,期望中原野战军的主力部队能够稍微偏离当前位置,以便在需要时提供支援。

事实上,直至6月24日的那份电报语带焦急且显得突兀。

三日后,粟裕将军更明确地向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主席发出电报,请求他们的军队在河南省的周口地区牵制胡琏所率领的部队,并且语气真诚地提出自己手中的力量已全部投入作战,实在无法预留下其他增援部队。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委员会回电,称他们正在召集包括团级干部在内的相关人士在豫西召开会议,倘若情况紧急,恐难及时响应。该份电报意味着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主席以较为婉转的方式拒绝了粟裕将军过于直接且缺乏礼貌的请求。不过出于整体大局考虑,他们仍然表示愿意全力支持华东野战军。

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随着中国国民党军队第七兵团黄百韬所辖部队加入睢县作战,加上胡琏司令官疯狂向北方推进,粟裕将军几乎每逢电报必定询问他们的军队所在何处,甚至不惜下达命令让中原野战军在某个具体地点展开战斗。这使得拥有华野代理司令头衔的粟裕将军在协调两大野战军事务方面面临极大困难。在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下,中原野战军严格遵守规定封锁住胡琏的部队,为总体战局做出了贡献,这无疑表现出他们顾全大局、尊重合作的优异品质。

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主席能够做到这一步,的确十分不易。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成功战胜敌军之后,应当郑重其事、形式庄重地向刘邓两位领导致以衷心感谢,以此回报他们的付出。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步骤并未得到妥善执行。

豫东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之后,根据惯例应发布宣传报道,宣扬我方军队击败敌军的辉煌成就。该篇报道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政治部门撰写,并经由华野主要领导审定。可能由于事情紧急,亦或是高层领导们集体忽视了人际交往的礼节,在这份公开声明中,对中原野战军阻挡胡琏部队的功绩仅仅做了轻微提及,并无过多渲染。

陈毅将军看到消息后立刻察觉到事态严重性,即时将情况告知粟裕将军,后者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随后迅速起草电文,专程向陈毅将军解释自身审稿不够细致导致疏漏,同时向中共中央军委发送该份电报特意说明中野功劳极大,用于阻援的兵力比华野投入战斗的兵力都多……

陈参座惹人不高兴

在表面上看,人们批评炮兵战术过度消耗资源,甚至有人提出了对装备依赖性的担忧。然而,其深层次原因并非仅仅局限于这一问题本身,更多地指向了洛阳战役过后,陈士榘所表现出来的高姿态。以下我们将简要描述该事件的全貌。

对于洛阳战役期间的军事行动,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陈唐兵团担负起了攻城任务的统一领导权,而陈谢兵团则服从陈唐的调配。事实上,无论是从资历还是能力方面,陈赓都显著优于陈参座,这一点无需进行过多解释,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大授衔仪式上,陈赓名列大将第四,陈参座仅为上将。

由于指挥关系与资历之间存在倒置现象,因此在中野内部引发了一定的争议和不满。攻打洛阳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波动,陈赓率领的四纵部队在进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进攻效果并不理想。然而,陈士榘指挥的华野三纵利用强大的炮火打击力量,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守军最为牢固的堡垒防御系统,并率先突破城防,荣誉称号「洛阳营」也颁发给三纵。

然而,战役完成后,发生了一些令双方都感到困扰的事情。中野部队在占领了国军炮兵阵地后,获得了大量的火炮武器,负责看管的人员留下了几个留守人员。然而,当华野三纵的士兵前来查看时,他们直接断然将所有的火炮收编己有。中野士兵为了保护自己的成果,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结果导致他们连同大炮全部被带走。

中野四纵十旅二十八团的勇士们对此愤愤不平,找到陈赓理论,陈赓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斥责,并表示:「战役的胜利本应属于全体参战人员,无论谁获取的战利品都是相同的。请立即回去将那些牺牲自己保卫国家的战士召回。」这样的历史事件的改编版本,相信广大读者朋友们在热播电视剧【亮剑】中曾经目睹过。

其中,三纵的骄傲自满在整个事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战役结束后,中野在豫西地区召开了重要会议。会议上,陈士榘充满热情地分享了他的破城策略,将炮兵的战场效益置于首要地位,并强调只有拥有充足的火力支援才能确保最后的胜利。这种说法无疑向四纵投送了诸多质疑。要知道,陈赓领导的四纵包括十旅、十一旅以及华野三纵八师在内的多个部队同时参与了城市攻防作战,中野负责攻击西门、南门,华野则负责攻打东门。在攻打南门的部队中,由于炮火不足,使用爆破方式推进城市,却遭到了敌军的顽强抵抗,导致部分部队伤亡惨重。陈参座在分享经验的时候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使得四纵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

尽管陈赓大将军度恢弘,并未对这些琐碎之事产生过分的计较,但广大四纵将士却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对此三纵的争议和指责愈演愈烈。幸运的是,刘伯承元帅展现出了他的博大胸怀,在大会上客观公正地指出,华野和中野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他的言论成功缓解了中野参战官兵们的紧张情绪。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1948年5月份开始,陈毅担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以来,一直与刘邓两位元帅形影不离,他亲眼目睹了这场风波,心情自然颇为沉重。考虑到陈参座乃是其老部下,且头上还顶着华野司令兼政治委员的显赫职务,面对两个野战军之间发生的纷争,他作为最高统帅不能保持沉默。

正是出于以上种种缘由,才促成了这份电报的诞生。

尽管从华野军队成立之初起,陈毅便将作战指挥权交付予粟裕负责,但是在对山东八路军以及华中新四军部队的号召力方面,纵观华东地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超越他。尽管他平日待人温和慈善,热衷于开怀畅谈,但是「老总」二字并非 [空泛之词,华野之中,虽有人敢于与粟裕展开争论,却无人胆敢对陈毅愤怒。随着岁月的累积,这种权威并未有任何削弱之处。

粟裕和陈士榘均是智者中的佼佼者,他们明白陈毅的意图其实是指向陈参座。陈参座以诚挚的态度详细地解释事由,为自己的仓促鲁莽行为表达了深深的歉意。对此,粟裕则为其增添了新的内容,请求军委协助传达对于中野的谢意。如此胸襟气度一经展现,便立刻激发出高尚的品格,即既承认自己的失误,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对中野功绩的敬重。

陈毅作为高层人物,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威望,陈参座无法忽视老总的发言意愿,而刘邓首长更需顾及到陈老总这位来自四川的同乡以及多年以来的亲密战友,因此他们也无法不对陈老总给予宽恕谅解。这场原本可能引发矛盾的轻微失误,遂得以顺利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