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马克龙为什么要硬刚普京?细数法国与俄国的恩怨情仇

2024-04-06历史

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频爆「雷语」,多次公开谈论出兵乌克兰,并表示已「深思熟虑」,未来可能「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对抗俄军」, 引起舆论哗然。

最后马克龙被 法国国内批评,欧洲批,美国也批 ,本来为了欧洲议会选举造势,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党派在欧洲议会获得更多的议席。 结果适得其反,里外不是人

其实法国和俄国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恩恩怨怨,这次马克龙的发飙只是这场恩怨的延续罢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法国和俄国都发生了什么?

第一次交锋:第二次反法同盟

公元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

这一年,是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沙俄则是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

1000年的君主专制就这样被推翻了,这让整个欧洲震动不已。各国都在担心法国的革命思潮传到自己这里。

此时,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更是对法国革命痛恨不已,她说巴黎是「盗贼的巢穴」,说要和「法兰西瘟疫」抗争。

为了扑灭法国的革命大火,沙俄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1799年,沙俄纠集大不列颠、奥地利、西班牙、普鲁士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对法国革命军大加讨伐,这次参加国家无论哪一个单独拎出来都是狠角色。

没想到拿破仑从埃及前线只身回国,发动雾月政变,取得了法国的军政大权,担任首席执行官。

反法同盟傻眼了,本来趁着拿破仑在非洲前线,这才进行突袭。没想到拿破仑不但权力更大了,而且整个法国的军队都在其指挥下,同盟军士气大跌。

1800年6月14日,拿破仑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在马伦戈战役中,法军取得了对奥军的决定性胜利,拿破仑重新占领了意大利北部 。

12月3日,法军在霍恩林登战役中大破奥军,是役法国将领莫罗以损失2500人的代价歼敌1.4万人,为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

之后法军进逼维也纳,神圣罗马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

同时,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法英签订【亚眠条约】,至此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

第二次交锋: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拿破仑刚刚登基称帝,建立了专制独裁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沙俄想趁着拿破仑立足未稳、国内动荡、人心不定之际乱中牟利,与大不列颠、瑞典、奥地利等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0月,法国击败奥地利,取得了乌尔姆大捷。

12月,在奥斯特里茨击败俄奥联军,彻底击败了同盟国军队。 俄罗斯皇帝狼狈而逃

反法同盟瓦解,神圣罗马帝国因此毁灭,彻底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第三次交锋: 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年,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瑞典四国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同年10月欧洲战争重新开始。

法军在耶拿战役中击败普军主力,经莱比锡直取柏林。10月25日拿破仑进占普鲁士首都柏林,普鲁士名存实亡,第四次反法联盟开始瓦解。

1807年6月14日法军在弗利德兰击溃俄军,同年7月7日和9日, 法国分别与俄普签定提尔西特和约,确立三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英国的关系 。之后,第四次反法联盟结束。

拿破仑这场在弗里德兰的压倒性胜利,成功迫使俄罗斯在政治上与他求和,瓦解了第四次反法同盟。而沙皇亚历山大也只能无奈地同意与拿破仑协商和约,最终讨论结果促成了【提尔西特条约】,内容包含俄罗斯同意加入大陆系统来一同对抗英国,还有普鲁士割让将近一半的领土。

强强联手的俄法两国开启了平分欧洲的霸权时代,可以用「西方归拿破仑,东方归亚历山大」一句来形容。

法国占领了几乎整个意大利、德意志地区(成立了受法国控制的莱茵联邦),击败了欧洲强国奥地利,大败普鲁士,控制了意大利、尼德兰等地和西班牙北部。 这几乎是法国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 因为在欧洲大陆上已无列强可与法国匹敌。

第四次交锋:法国入侵沙俄

法国拿破仑当时想称霸欧洲,在拿到欧洲霸权以后,也会把俄国拿下,这是必然的。

而俄国受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影响,造成国内的经济发展很差,于是在后来俄国也偷偷地恢复了与英国的贸易。

正是俄国的这一举动,让俄法的军事同盟破裂。1812年,拿破仑带领60万大军出征俄国。

俄军执行后退决战的策略,坚壁清野,沿途烧毁村庄和农场,实行焦土政策,令拿破仑原本想边作战边抢夺补给的计划泡汤。

不过拿破仑还是做到了小胡子没做到的事情,占领了莫斯科 。俄军不战而退,大部分居民也随军撤出。法军进入莫斯科的头一天,城里一片火海,拿破仑紧急任命莫蒂埃元帅为莫斯科总督,让他率军灭火。烈火一直烧到9月18日,整个城市化为一片废墟。拿破仑军队大肆抢劫,到处为非作歹。

法军攻占莫斯科后,拿破仑明白情况不利,曾向俄国提议停战,却未获答复。这时寒冷的冬季已经来临,前线飘雪,法军过分深入,补给线又太长。拿破仑在10月19日终于下令撤退,为南下寻找粮食和温暖的住所,沿南方往西撤退。

在撤退途中,遭到了俄国游击队和骑兵的骚扰,俄军主力也尾随进击,拿破仑在俄国损失了57 万余人,丧失了所有骑兵和几乎全部炮兵。

俄法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拿破仑法国因为战败而分崩离析,其建立的欧洲秩序很快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法国占领的领土发生民族独立运动。拿破仑本人也因为战败而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通过俄法战争和后来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一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就此终结。

法国历史上最高光的时代,就这样被沙俄给扼杀了,法国痛恨俄国不是没有原因的。

德国也有同样的原因。

第五次交锋:第六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在俄法战争中遭受惨败后,欧洲的各国于1813年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包括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瑞典王国、西班牙帝国、葡萄牙王国、撒丁王国、西西里王国等国组成的反对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同盟 .

1813年10月19日,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遭到决定性失败;

1814年3月31日,联军在巴黎郊区击败法军后,以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首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和施瓦岑贝格亲王紧随其后, 进入了巴黎;俄罗斯总算报了 一箭之仇。

拿破仑宣布退位并被放逐于厄尔巴岛。同时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登上王位。

第六次交锋:第七次反法同盟

没想到,拿破仑趁着看守不注意,偷偷离开厄尔巴岛,回到法国后,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1815年3月20日返回巴黎夺权成功,百日王朝开始。

拿破仑进入巴黎的消息传到维也纳后,引起维也纳会议与会国家的震惊和不安。由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撒丁王国五国,及被英俄奥普四国所控制的荷兰、比利时、德意志诸邦国迅速组成了第七次反法联盟 。

1815年6月18日,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覆灭,同年6月22日,拿破仑再次退位;他被流放至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直到1821年去世 。

第七次交锋: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俄罗斯对奥斯曼帝国宣战,法国和英国随即加入对抗俄罗斯的联盟。

这场战争的主战场是克里米亚半岛,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塞瓦斯托波尔的围城战。经过长时间的围攻,联军最终攻陷了这座城市,俄罗斯被迫求和。

克里米亚战争不仅暴露了俄罗斯军事和行政体系的落后,也标志着现代战争的开始,包括战地记者的报道和战地医疗的进步。这场战争持续了3年,战争结果是法英联军胜利,俄罗斯战败。

战争开始时,法军动员约300,000人,英军约250,000人,俄军约600,000人。

战争结束时,法军和英军总计约100,000人阵亡,另有大量士兵因疾病和伤口感染死亡。

俄军约200,000人阵亡,另有大量士兵受伤和被俘。

俄国惨败。

法俄的蜜月期

法国和俄国也不总是在交战,两国也曾经有过短暂的蜜月期。

拿破仑入侵俄国之前,俄法两国为了对抗英国,组建了短暂的军事同盟。

一战期间,英、法、俄也组成协约国,并肩作战,最终沙俄发生二月革命导致同盟破裂。

二战期间,法国的作用忽略不计,只能算是名义上的同盟。

二战后,法国一直与苏联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即使是在美苏冷战时期,法国对苏联的态度也并不恶劣,可以说是西方世界中与苏联关系最好的国家了 。

新世纪的俄法关系

法国是欧洲文化和艺术的中心,有着非常绚丽辉煌的历史,同时放眼全球也是世界上的五大强国之一,自然是实力不俗。不过自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与欧洲就陷入到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虽说法德同为欧盟的领头羊,但是经济实力却被德国实力碾压。在政治上又长期受到美国和英国的压迫和约束。

因此法国也想努力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不断参与到国际事务,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俄罗斯一直在非洲各地稳定扩大其影响力。俄私营军事承包商瓦格纳集团在西非地区十分活跃。与此同时,非洲多地掀起反殖民宗主势力的浪潮,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衰退。过去一年,法国驻军黯然撤出尼日尔。法国依赖核能,需要的铀大量来自尼日尔。

法国的硬实力正在复苏,而马克龙想促进战略自主和更多本土防务解决方案。向乌派兵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上。法国外长、防长则反复解释,马克龙的意思并非当下就要在乌克兰部署西方作战部队,而是「 致俄落败,但不与俄交战 」。

俄乌冲突爆发后,北约从脑死亡的状态中满血复活,美国又恢复了对欧洲的控制。而法德为核心的欧盟一体化遭受重创,再加上英国这个搅屎棍的背刺。种种不利局面,使法国如鲠在喉,又无可奈何。加上西方各国也缺乏成熟有远见的政治家,因此马克龙陷入一种情绪失控的状态,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无论如何,在美国的介入下,俄法两国只能渐行渐远了,就像这次会谈,中间需要隔着3米长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