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华野6纵厚葬张灵甫,指战员非常不满:他刚挖了罗司令的坟!

2024-01-17历史

华野6纵厚葬张灵甫,指战员非常不满:他刚挖了罗司令的坟!

1947年5月16日,我军在孟良崮地区成功歼灭了敌军整编74师,创下了一场全军覆没的壮丽战绩。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借助27万大军的协同作战,成功歼敌3.2万余人,其中以被誉为「五大主力」之首的「御林军」整编74师为主要目标。这支坚硬的敌军在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后,最终烟消云散,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整个战役中,我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击毙敌军1.3万余人,俘虏1.9万余人。师长张灵甫更是以「杀身成仁」的英勇姿态,为胜利付出了最高的代价。

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我军出色的战术谋略和协同作战能力,同时也在孟良崮大地上留下了我军浴血奋战、啃下硬骨头的英勇篇章。

如何妥善处理这位「黄埔名将」的后事,成为华野首长面临的一项棘手任务。若处理不当,不仅可能引起南京媒体的大肆渲染,还可能对1.9万俘虏的转化产生不利影响。

在华野六纵副司令员皮定均的建议下,陈毅和粟裕决定由六纵政治部给予张灵甫一场体面的厚葬。仅购买来自老乡那里的豪华棺材就花费了400银元,而选择下葬的墓穴也是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将张灵甫埋葬在他的生母滕氏的老家——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董家庄。

然而,这个充满人道主义的决定引起了一些指战员的不满。许多人纷纷找到纵队和华野首长,当面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对张灵甫实施严刑拷打?毕竟,他刚刚才亲手破坏了罗司令的陵墓!」

华野的指战员为何对张灵甫怨恨至深?

罗司令是谁?为何敌军会挖掘他的坟墓?

这段仇恨纷争要溯源到七个月前的涟水保卫战。

当时,南京的蒋校长对于黄埔一期的李默庵在苏中战场七战七败的惨痛耻辱心有不甘,遂调遣一支精锐部队包围两淮,其中黄埔四期的张灵甫亲率「御林军」整编74师,向涟水发动攻势。

整编74师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74军。

在俞济时、王耀武和施中诚三位前任的精心打造下,74军在抗战期间赢得不少战绩,荣膺「御林军」称号,也被誉为「五大主力」的领军人物。

首战涟水时,华中野战军遭受了损失;第二次涟水战,张灵甫以声东击西的策略成功突破了王必成6师的防线。

转年新春,敌军再度调动8个整编师,总兵力20万大军,分三路齐袭华东解放区的首府临沂。

为了回避实力对抗,华野秘密北上,由李天霞指挥中路整编74师、整编83师占领了临沂。在与陈毅、粟裕率领的华野相互对抗的记录中,涟水保卫战再次增添了一笔血海仇仇。

由于整编74师的威胁较大,成为了华野指战员心头的一根刺。

「胜利占领」临沂的敌军,却在胜利的庆祝中犯下了一桩令人愤怒的罪行。

出于不明的心理,这支被誉为「得胜之师」的敌军,竟然毫无风度和品德,不仅纵容还乡团和地方武装肆意虐待我方百姓,烧杀抢掠,罄竹难书的罪恶行径,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找到我军名将罗炳辉将军的墓地,予以挖坟曝尸!

罗炳辉生前是山东军区兼新四军的「三把手」,仅次于陈毅和张云逸。

罗炳辉是云南彝良人,也是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物原型,18岁参加滇军,曾是云南总督唐继尧的亲兵,由于政见不合,转投朱培德,北伐时升任营长。

大革命失败后,罗炳辉率部起义,彭总麾下任旅长。

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罗炳辉将张辉瓒师引入埋伏圈,被主席誉为「 牵牛鼻子的能手」。

在第三次反「围剿」和长征中,罗炳辉和红九军团多次佯装主力,战友们赞誉他为「罗炳飞」。抵达延安后,他被女记者海伦·斯诺称为智勇双全的「神行太保」。

虽然罗炳辉在过草地时曾有过站位上的犹豫,但主席仍然委以重任,让他与陈毅在新四军一支队搭档。抗战胜利后,他协助陈毅在临沂、枣庄等地多次打击敌军,因此被敌人深恶痛绝。

李天霞和张灵甫挖掘罗炳辉坟墓时,这位英勇将领距离病逝下葬还不到8个月。

相较于罗炳辉,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显然逊色一些。

就年龄而言,黄埔四期的张灵甫比罗炳辉小了6岁。他于1903年8月出生于陕西长安。与出身贫苦、受教育较少的罗炳辉不同,张灵甫是同一时代的才子和学霸。

18岁时,张灵甫进入中学读书。20岁时考入北大历史系,当年报考北大的有近2500人,仅录取了163人,录取率为6.55%。然而,由于学费无法支付,已婚的张灵甫只能中途退学。

然而,23岁的张灵甫运气不错,投身军队后不久就遇到了于右任,得到其推荐考入了黄埔四期。毕业后,他从见习排长开始,七八年后成功晋升到团长职务,顶头上司是王耀武。

33岁时,张灵甫因杀妻入狱10年。抗战爆发后,他重新回到军队,成为74军的团长、旅长、师长、副军长,深得蒋校长的信任。与老军长王耀武相比,张灵甫显得风华正茂但志大才疏,一直无法达到王耀武的高度。

无论是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时期,张灵甫都无法与罗炳辉相媲美。他与资历更老的李天霞结下梁子,为他在孟良崮的惨败埋下伏笔,最终在被击毙时年仅44岁。

李天霞和张灵甫的不当举动引起了华野众将士的强烈不满。

自古以来,都有「败军之将不可言勇」的谚语。因此,当华野六纵的王必成和皮定均决定给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一个体面的葬礼时,立即引发了指战员们的强烈反感,他们纷纷发表了强烈的非议。

与罗炳辉高大威猛、犹如天神下凡相比,张灵甫反而显得娇小,像一个奶油小生,与瘦小枯干的黄维相似,很难相信他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一线指挥官。

对于整编74师这支特殊的部队,陈毅和粟裕心知肚明:如何妥善处理张灵甫和副师长蔡仁杰的问题,关系到1.9万俘虏的顺利改造,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经过深思熟虑,陈粟决定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陈毅亲自设宴,招待整编74师被俘的将校和军官。在宴会上,高度赞扬74军在抗战中的贡献和强大战斗力,称其为「国军之冠」。这样的评价让敌军将领感到十分意外。当然,陈毅也指出蒋军在站位、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导致失败是必然的。

其次,华野政治部对整编74师的俘虏进行审查和集训,并进行分类甄别。主要任务是确认并剔除整编74师中安插的政工、谍报和特务人员,以确保保留下来的官兵的纯洁性。

最后,对剩余的官兵进行全方位的军政训练和诉苦教育,然后将其中1.2万人素质过硬、专业知识强、年龄适中的解放战士补充到华野各纵队,而其余6700余人则送往后方,编为27个中队。

罗炳辉是我军备受尊敬的名将,他在牺牲后遭受了张灵甫的残酷对待。如今却要给张灵甫举行隆重的葬礼,这当然会引起指战员的不满。

早在红军时期,红九军团的罗炳辉就和红一军团的林总、红三军团的彭总、红五军团的董振堂一样,被蒋校长列为悬赏仅次于朱、毛、徐向前等的第二档红军将领,超过第三档的周公、张氏,以及第四档的刘伯承、叶剑英等名将。

在抗战时期,罗炳辉通过运用「梅花桩战术」多次使日军在清剿时碰了个钉子。在解放战争时期,如果罗炳辉没有英年早逝,或许不会让张灵甫轻易占领临沂。

即便是就绪盖棺定论,罗炳辉也是张灵甫望尘莫及的存在。

张灵甫被冠以「抗日名将」的光环,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老上级王耀武的战功,而他个人独立领军的表现却未能取得成功。相较之下,罗炳辉不仅是红军和抗日名将,还是我军36军事家之一,他的名字将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