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49年华野整编,仅一位原司令员留任,陈毅坚定支持

2024-01-19历史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49年华野整编为第三野战军,仅有一位原司令员留任,陈毅却坚定支持。

淮海战役结束后,根据作战需要和加强部队的正规化,我军进行了大改编,对部队的番号和作战序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在这场大整编中,又属华东野战军的整编最为复杂,但华野又是最快完成整编任务的野战军。

那么,为何我军要在战时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整编,华野的整编情况又为何复杂,对于仅有一人留任的情况,陈毅又是如何坚定推进整编的呢?

1946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不顾全国人民反内战的浪潮,调集重兵全面进攻我党掌握的解放区,公然发动全面内战。

对于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狰狞面目,我党我军早已看透,因此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就提前做好了准备,向日占区派出部队和干部,提前组建用以抗击国民党的部队。

东北方面,我军派罗荣桓、刘亚楼等人率领干部和部分山东地方部队,以东北抗联为基础,组建了一支新的队伍,这就是东北野战军的前身。

中原方面,刘伯承和邓小平一部、陈赓和谢富治一部纷纷壮大队伍,组成了刘邓兵团和陈谢兵团伺机而动,这也就是中原野战军的前身。

江淮、鲁南一线,中央军委命令陈毅率领新四军北上,和粟裕、许世友兵团活动于国民党统治核心地带的鲁南、江淮一带,这些部队后来发展壮大成为华东野战军。

而在我党的核心腹地,延安和广大的西北地区,彭德怀率领的部队则一边保卫党中央的安全,一边继续发展扩大队伍,这支部队也就是后来的西北野战军。

除了四支主力部队外,当时我党在广大的解放区还有诸如山东兵团、东江纵队、两广纵队、以及聂荣臻兵团、杨罗耿兵团等极具战斗力的队伍。

可见,对于国民党随时可能发动的内战,我党我军是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的。

因此,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在我军面前很快就败下阵来。

先是粟裕在华中七战七捷,完全粉碎了蒋介石的企图,在他的牵制下,刘邓大军、陈谢大军先后千里南下,挺进大别山区,成为了插在国民党心脏区域的一把利剑。

西北地区,彭德怀率领着仅仅两万的部队采用蘑菇战术,带着胡宗南的20万大军在陕北的黄土沟里打转转,不仅中央机关毫发无损,还在运动中把胡宗南的部队揍得找不着北。

华北方面,聂荣臻和杨罗耿兵团对傅作义集团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把傅作义集团的主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这三个东西一字排开的城市里动弹不得。

山东战场,粟裕和当地的军区部队紧密配合,在孟良崮消灭了蒋介石的王牌张灵甫,又浴血奋战攻下济南,活捉了国军上将王耀武,为内线大反攻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而东北战场则更是气势磅礴,在我军将领高超的指挥艺术下,我军通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

不仅把卫立煌集团分割包围在锦州、沈阳、长春三个孤立的城市,而且东北我军从30多万人发展到百万之众,一跃成为我军第一战力。

随着全国战场敌我态势发生重大改变,中央军委当机立断,向国民党发起战略决战,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略决战。

东北野战军率先发起反攻,采用「关门打狗」的战略猛攻锦州,随后又全歼廖耀湘兵团,活捉了廖耀湘,最后,随着郑洞国率部起义,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

在此之前时,我军已发起淮海战役,以六十万部队吃掉了蒋介石的八十万大军,全歼黄维、黄百韬、邱清泉兵团,一仗打得蒋介石再无还击之力。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人不卸甲马不卸鞍,日夜兼程入关和华北军区配合发起平津战役,已成惊弓之鸟的国民党反动派一触即溃。

我军收复天津后和平解放北平,平津战役胜利结束。那么,在战局如此顺利的情况下,我军为何却要进行大规模整编呢?

2

三大战略决战胜利后我军进行大整编,陈毅坚定支持,顺利破局。

1948年末到1949年初,我军接连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一举扫清了长江以北的国民党主力部队,让国民党再无翻身的可能。

按道理此时我军应当一鼓作气南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但此时中央军委却下令各大野战军原地修整,进行番号和建制改编。

临阵换将是兵法大忌,我军为何要选择在此时进行整编呢?

要明白这个原因,就要先了解当时我军的指挥体系,当时我军的指挥体系是这样的:由中央军委发出命令,传达到各地方军区,再下达到各前敌指挥部。

但是这样的指挥体系执行起来却有诸多矛盾,首先是指挥的隶属问题,比如华北的聂荣臻兵团和杨罗耿兵团,当时是直属中央军委指挥的。

然而,华北的战时决策又必须上报华北军区批准,这就影响了军事命令的传达效率。

再比如平津战役的具体决策问题,虽然成立平津战役前敌指挥部,但是由于是聂兵团和杨罗耿兵团配合东野进行作战,一个战役有两个指挥体系,当然影响战略决策。

而淮海战场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参战的有山东军区的部队,有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指挥机关有山东军区、中原局、淮海战役前敌指挥部。

如此复杂的指挥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再从具体的战场指挥问题举例,东北野战军当时拥有炮兵纵队和坦克纵队,装备实力居全军之首。

但是这两个纵队却归属东北军区指挥,要不是当时东北军区被掌控得很好,恐怕东北军区的两张王牌,就没那么好调动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番号问题,当时我军的四大野战军分别命名为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

这原本是根据各大野战军主要的作战范围而命名的,但是也很容易让一些思想格局没那么高的同志滋生地盘主义和山头主义。

比如当时东北野战军的许多战士就不愿意入关作战,认为东北才是自己的地盘。

而且,随着全国战场形势发生根本逆转,原本的野战军作战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还要渡江南下作战,原来根据作战地域命名的番号也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

至于时机选择的问题,其实是国民党送给我们的天赐良机。

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主力在长江以北的消亡殆尽,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声望低到谷底,被迫宣布下野,李宗仁取而代之。

为了争取喘息之机,李宗仁向我党发出了谈判的请求,而此时刚刚经历大战的我军也恰恰需要时间休整,以便做好渡江作战的准备,同时也决定利用这次和谈,对和平进行最后一次争取。

因此,我军之所以能在战时实现大规模整编,完全是因为蒋介石送上门来的契机。

就这样,1949年初,中央军委出台了方案,全军掀开了大规模整编。

西北、中原、东北三支野战大军的番号改用序号命名,番号变更为第一、第二、第四野战军,除了兵员和武器得到充分补充外,中央军委也赋予了他们新的作战任务。

其余三个野战军的整编都十分顺利,但到了华东野战军这里,情况却变得复杂起来。

在我军的战斗序列中,其余三大野战军的建制来源都比较单纯,第一野战军的建制来源主要是留守陕甘宁边区和保卫延安的部队。

第二野战军的基础则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和太岳军区的陈赓谢富治兵团。

拥有百万之众,横扫东北的第四野战军的前身则是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民主联军。

和其他三支野战军不同,第三野战军的部队构成更为复杂。

华东野战军的改编究竟遇到了怎样复杂的情况呢?

3

1949年初,我军实行番号和建制的大整编,陈毅主导华东野战军正编。

在三大战略性决战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情况下,国民党为了拖延战局只得采取和谈方式,这为我军赢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

为了部队的正规化和长远发展,中央军委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在全军范围内实行番号和建制的大整编。

其余三个野战军的整编都极为顺利,唯独华东野战军的整编情况却十分复杂。

华野的整编究竟复杂在哪里,做为司令员的陈毅又是如何坚定推进整编的呢?

早在抗日战争结束时,为了应对国民党即将发动的内战,我党抽调山东军区主力部队挺进东北,而新四军主力则北上接管了山东军区的防区。

1945年10月,留守山东的部队和新四军的先头部队合并,由陈毅担任司令员,后来这支部队被命名为山东野战军,下辖两个纵队和两个师,总兵力达七万余人。

一个月后,留守江南地区的新四军合编为华中野战军,指挥由粟裕负责,下辖4个纵队4万余人,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紧密配合,痛打国民党反动派,也吸收了不少国民党投诚的部队。

到了1946年,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从中原突围而来的一部分部队以及北上的东江纵队又划入华中野战军战斗序列。

1947年1月,华中、山东两支解放军以及山东军区地方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出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担任副司令员,下辖12个纵队,总兵力27万人。

由此可见,华东野战军的部队来自全国各个解放区,还吸收了部分投诚的国民党军,部队建制的构成相对比较复杂。

除了建制来源复杂外,1947年的7月分兵,也是造成华野整编复杂的重要原因。

在孟良崮歼灭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后,华东野战军由于受到的伤亡过大,只能执行集中兵力固守山东内线的战略。

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卷土重来,调集六个整编师,在飞机大炮的轰炸下,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由于事发仓促,华野指挥部只好避其锋芒分兵作战。

但是,由于部队的建制来源复杂,各纵队之间的人数极其不均衡,人数多的纵队有几万人,人数少的只有万余人左右,导致在分兵作战过程中我军落入尴尬的境地。

执行追击的纵队因为人数较多,无法有效散开部队灵活运动;执行攻坚作战的部队又因为人数和装备落后,攻城战频频失利。

再加上当时分兵分出的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有着不同的作战分工,一时间难以形成统一的作战理念,最终导致了7月分兵华野并未达成既定的作战任务。

因此,中央和华野领导一致决定,为了统一作战指挥和建设正规化部队,必须进行整编。

其实中央早在1948年11月就给华野出台了整编的方案,但因为彼时正处于淮海战役的焦灼阶段,所以才一直拖到了1949年1月。

1949年初,华东野战军前委在徐州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议定了东野的整编方案。

华东野战军番号变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是司令员以及政委,粟裕则是陈毅的第一副手及第二副政委。第一副政委是谭震林,张震任参谋长。

第三野战军下辖第7、8、9、10四个兵团,司令员分别由王建安、陈士渠、宋时轮、叶飞担任。

这份四大兵团的最高指挥官名单中,只有叶飞是「老华野」,他曾是原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的司令员,其余三个兵团司令全是「新人」,这让很多老同志感到不解。

面对这些困惑的老同志,陈毅非常坚定的告诉他们,这份名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十分正确的。

并分别给这些老同志做思想工作,根除他们心中的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部队整编工作中。

除了指挥体系调整外,第三野战军还在内部进行了人员和武器装备进行了平衡调配,使各纵队的战斗力都趋于平衡,再也不存在什么短板纵队。

事实也确实如陈毅同志所说的那样,经过整编的第三野战军不仅没有混乱,反而战斗力更为强悍,在渡江战役中横扫江南,一举终结了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 「关注」 ,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