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800名红军在贵州失踪,中央多次寻找未果,时隔70年后真相被揭开

2024-01-04历史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六军团为掩护红军主力部队撤退,率先西征。

然而途经贵州时,一场发生于红军和桂系军阀之间的大战,让一支800人的红军队伍「人间蒸发」,任凭中央如何调查也不见踪迹。

这支「消失」的队伍究竟去了哪里?疑问悬在所有人的心头,直到2001年的一次偶然发现,才将揭开了那段被隐藏70年的真相……

生死存亡 揽下重任

1933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华中地区。时值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冥顽不灵的蒋介石却还在喊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对工农红军围追堵截。为了全歼红军,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发动了多次「围剿」,但都被毛主席所领导的红军顺利粉碎了。

1934年9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思想导致指挥方针出现重大失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被动局面下,毛主席果断作出决策,让红军主力向陕甘宁苏区转移。一场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至此拉开了序幕。

场景模拟

为了掩护主力部队顺利撤离中央苏区,任弼时、萧克所领导的红六军团承担起了掩护任务。这支9700余人的队伍,于1934年8月7日出发,中途经过赣、湘、桂、黔四省的多轮交战后,最终历时两个月抵达贵州石阡县。

但让红六军团没想到的是,刚抵达目的地不久,他们便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原来由于情报出现偏差,红六军团的首长们并不知道,敌军主力已在这里布下一张「弥天大网」。敌人早就做好了守株待兔的准备,只等红六军团一被包围,他们便立刻发起强攻。

场景模拟

这样的局面,对于彼时被困在梵净山的红六军团来说,无疑是一场莫大的危机。敌人的兵力充沛,来自湘黔桂三省的24个兵团再加上精良的武器装备,无论哪方面都远胜红军一筹。反观红六军团,战士们缺衣少粮、武器匮乏,成天挨饿受冻,和敌人俨然两个极端。

山林里的昼夜温差大,何况时值秋冬交际之时,气温更加寒冷。然而,即便是面临这样艰苦的作战环境,红六军团的战士们仍然毫不屈服,和敌人坚强的战斗着。但连续多日的苦战,让红六军团的人员损失惨重,人数很快就从9700下降到3000余人,这让萧克渐渐坐不住了。

萧克

萧克明白,敌人眼下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车轮战消耗红军兵力,从而减缓他们撤向江口的步伐。红六军团必须想办法突出重围,至少让大部队能够逃离敌人掌控,总比在这里被敌人耗死好得多。为了保证撤退任务圆满完成,萧克和几个首长将断后的任务交给了第18师52团。

52团由第18师师长龙云领导,团长为田海清。这支800余人的队伍在红六军团是堪比「王牌」般的存在,团里人均悍将精兵。国民党的部队只要碰上52团,都会吓得抱头鼠窜。在前四次反「围剿」战斗里,52团多次救红六军团于水火,在长征时期立下了不少战功。

而这一次,52团再度「临危受命」,肩负起了掩护红军主力撤退的重任。萧克和任弼时等人一致认为,让能力出众的52团执行这项任务,是最合适的。龙云和田海清自知使命重大,当即和52团的所有战士立下「军令状」,他们将誓死坚持到最后一刻,绝不让敌人向前半步。

几日后,在龙云紧锣密鼓的安排下,52团在石阡县周边修筑好了防御工事。面对来势汹汹的数万桂系精锐,52团的战士们毫不畏惧,和敌人展开了一天一夜的恶战。最终,他们成功拖住了敌人,而萧克也顺利带领主力军撤离石阡县。

然而,就在龙云带领52团突破了敌人的严密防线、准备和大部队会合时,阴云不散的敌军又追上来了。他们堵住了南下的一个路口,这彻底打乱了龙云的行军计划。此刻的龙云进退两难,向前走,敌人的追兵可能会威胁道大部队;反向走,等待52团的又将是一场血战。

为了突围,无后援、无补给的52团已经没了后路,龙云必须快速做出抉择。这个16岁起就投身军旅的老将,在危急关头为了掩护大部队平安撤退,最终选择率团从大部队行进的相反方向出发,让敌人远离大部队。这注定是趟有去无回的征途,但52团的每个人都没有退缩。

龙云

52团的战士们都是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他们心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加入红军,只为有朝一日能够以身报国。在国家安危面前,个人的生死早已被52团的战士们抛之脑后,就这样他们一路击退着不断追上来的敌人,一边向北行进,来到了困牛山。

全军覆没 自此「绝迹」

困牛山地势险要,四面皆是悬崖峭壁,山体附近还有不少河流环绕。整个困牛山只有一个出口,但彼时正被敌人重兵把守。因为先到一步,桂军对困牛山的地形可谓是知根知底,而龙云的52团则由于对地形陌生,只能暂时按兵不动,没想到却给了敌军可乘之机。

敌军先是以高官厚禄为诱饵,想借此引诱52团投降。然而,52团的战士们各个都久经考验,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这发「糖衣炮弹」。敌军眼见这一招行不通,便心生歹计,同附近的民团狼狈为奸。他们在村子里谣传红军是「滥杀无辜」的悍匪,恶意贬低红军的名声。

困牛山

村里的老百姓大多没什么文化,加之又确实没见过红军,自然也就对民团的话信以为真。深谙红军关心民众的敌军,为了逼52团投降,他们让一群老百姓换上了民团服,挡在敌军勉强当「人肉盾牌」。龙云气愤难平,但为了不伤及无辜,他还是下达了停止开火的命令。

战士们都愤恨于敌人的无耻行径,他们欺骗了无知的群众,用这种方式迫使红军无法开枪。看着不断逼近的敌军,52团的战士们只好放下手枪,等敌人靠近后再用刀和他们肉搏。红军是人民的队伍,绝不会将枪口对准老百姓,这是红军不可逾越的底线,所有人都牢记于心。

然而很快,随着民团搬来正规军这支「救兵」,52团的战士们又落入下风。这支正规军正从山下赶来,武器和人员都比他们多出数倍。100多名剩下来的红军伤兵们,明白逃生已无可能。在村民们错愕的目光中,他们相视一笑,作出了一个无比悲壮的举动。

战士们摔断了枪支,然后走到陡峭的悬崖边。在一阵高昂的「宁死不做俘虏」的口号中,他们毫不犹豫的从崖顶一跃而下,鲜血瞬间染红了黑滩河。自始至终,勇敢的红军战士们没有一个当逃兵,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的壮举,让在场村民都忍不住流下热泪。

而另一边,带领着200人向北撤离的龙云,所面临的局势也十分严峻。困牛山一战,团长田海清被敌人击穿脑部牺牲,如今整个团只剩下他们这些人。可由于行踪暴露,龙云的队伍最不慎遭遇民团包围,最后竟只有龙云自己在战友们的掩护下,拼死逃了出来。

然而,作为整个52团唯一希望的龙云,最终也没能幸免于难。某日,又累又饿的龙云来到山下一户人家,本想着讨要些食物吃,但对方却将他当成了坏人。很快,接到举报的民团团长将龙云抓获,送到了贵阳军阀王家烈那里,这可把王家烈「高兴」坏了。

王家烈

王家烈虽然没怎么和龙云交过手,但还是第一眼就认出了他红军第18师师长的身份。这么重要的红军干部,如果送到上级那里,想必一定能得到不少嘉奖。不久后,龙云又被押到了湖南军阀何健那边,为了逼迫其吐露情报,何健对他各种严刑拷打,但龙云始终不肯投降。

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龙云尽管终日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但一直严守我军机密,坚决不向敌人低头。何健见他拒不投降,便决定将其「赶尽杀绝」,送到了湖北「军人反省院」。1936年3月,一代红军名将、铁血师长龙云壮烈牺牲,年仅32岁。

何健

就这样,龙云和他的52团以几近全军覆没的代价,换取了萧克等三千三百余人的平安转移。1934年10月24日,萧克和任弼时等人率领红六军团主力,成功和贺龙、关向应、夏溪的红三军团会师印江县。但龙云和那800名战士,从此却彻底「销声匿迹」了。

烈士壮举 永当缅怀

龙云和52团的战士们,到底身在何处?为了找到他们,党中央数次派人到石阡县搜寻,却始终毫无进展。相关的史料中,也找不到有关52团的信息。这支队伍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没人知晓他们到底是生是死。直到2001年,史料研究者杨又铸的偶然发现,才揭开了真相。

2001年,杨又铸来到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得知此处曾是红二和红六军团的作战地点,杨又铸非常振奋,想着好好整理一下相关资料。某一日,杨又铸像往常一样翻阅着资料,忽然注意到「100余名红军在贵州困牛山跳崖」这句话,他瞬间来了兴致。

杨又铸

为了求证真假,杨又铸亲自来到困牛山下的龙塘镇走访。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村民每逢重阳节总会在困牛山前祭拜,祭拜的正是那些跳崖的红军战士。遗憾的是,龙塘镇的村民只知道跳崖的是红军,却并不晓得具体番号,但杨又铸心中却隐约有了答案。

杨又铸清楚地记得,当年红六军团里有一支队伍就是在贵州失踪的。难道那100名红军战士是这支队伍里的吗?在乡亲们的指引下,杨又铸找到了村民陈德昌,原52团司号员何步荣的儿子。他拿出了父亲当年用过的军号,缓缓道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何步荣当年用过的军号

那年,19岁的何步荣抱着军号跳下悬崖,结果因为半路被藤蔓缠住角落,这才保住了性命。虽然是52团唯一的幸存者,但当时的何步荣情况也很糟糕。他受了重伤,拼尽全力爬下悬崖后再也没能爬起来,还好被路过的村民陈国善及时救下。

得益于陈国善的悉心照顾,何步荣的伤势很快就痊愈了。这之后,他改姓为陈,在当地娶妻生子,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建国后,他当选为农会主任,每年都会去困牛山祭奠牺牲的战友。不幸的是,何步荣老人已经去世,看着那锈迹斑斑的军号,陈德昌哽咽着开口:

「父亲在世时,时常对我们说吹响军号不是为了重逢,而是为了牺牲。这军号是老人家最重要的东西,他临终前还叮嘱我,让我务必拿着这个找到组织,证明他的身份。」

陈德昌动情的讲述,让杨又铸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回去后,他将这段故事写成汇报材料交给上级部门。经过多方论证,蒙尘70年的困牛山百名红军跳崖的英雄事迹终于重现于世,龙云和他的52团为了抵抗敌人,用血肉之躯换来了胜利。保家卫国的英雄,不应被世人遗忘!

2009年,在龙塘镇村民的强烈要求下,党中央拨款修建了困牛山烈士陵园和「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沙场本无情,烈士热血铸史诗;日月复轮回,英雄壮志护盛世。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每一个中华儿女更应感恩这些「最可爱的人」,向威武不屈的52团烈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