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叶帅送粟裕出门,看着他的背影盛赞: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

2024-05-10历史

"沧海一粟,不足挂齿!"

1984年,粟裕谦逊的这句话在叶剑英家中响起,淹没在叶帅感慨的言语之中。望着这位"百战之老将"的背影,叶剑英不禁感叹: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粟裕同志实在不简单。

那一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已过去近40个年头。曾经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如今已是年迈的老人。但在叶剑英的心中,粟裕永远是那个可亲可敬的"粟总"。他们之间,有着一段源远流长的军人之情。

回溯往事,叶帅与粟裕的革命情谊,可以追溯到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作为同袍战友,他们在战火硝烟中结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作为上下级长,他们又有着相互欣赏和倚重的谦逊情怀。正是这一重重革命情谊,让他们的军人之情历久弥坚。

早在1948年,叶剑英就注意到了粟裕的过人之处。那一年,毛主席多次电示粟裕,要求他指挥陈谢集团作战,并特意强调"陈谢及十纵、十二纵受你指挥,你应当放胆指挥"。

可见,在那个年代,要指挥如此庞大的兵力绝非易事。但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粟裕游刃有余地完成了这一重任。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

而叶剑英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据说,他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都比粟裕高,但出于对粟裕军事能力的肯定,也亲自称呼他为"粟总"。可见叶帅对粟裕的器重程度。

有一次,叶剑英更是曾准备提名粟裕担任军委副主席。不料因故未能如愿,主笔【粟裕传】的朱楹老人对此也深感遗憾。毕竟以粟裕的军事才干,必将在这一重要岗位上施展绝活。

不过,即便未能获此重任,叶剑英对粟裕的信任和重视也从未动摇。相反,他在多个场合都竭力为粟裕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

比如1958年,叶帅在军事科学院院长任上,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并当着全体常委的面强调"日常工作主要由粟总主持"。更难能可贵的是,叶帅在出国期间,还将军科党委和日常工作均全权托付给了粟裕负责。

可见,叶剑英对粟裕的信任已到了可以全权代理的地步。而粟裕也确实没有辜负叶帅的殷殷期望,他主持召开了全军军事科学研究大会,并代表叶剑英作了总结发言,全程圆满完成了这一重任。

除了工作安排上的信任,叶帅对粟裕身体健康的关注同样让人感动。1959年,粟裕因工作过度而病倒,叶剑英二话不说,立即向中央军委打报告,为粟裕争取到了长期休养的机会。

更令人难忘的是,在粟裕休养期间,叶帅不远千里专程去探望慰问。当时粟裕正在广州休养,叶帅亲自飞赴广州,在他的陪同下,粟裕又先后到南京、海南等地调养身体。

离别时,叶帅还叮嘱粟裕:"要准备打仗,你是战将,要把身体养好,准备打大仗、接大班。"这些嘱托,道出了叶剑英对粟裕的期望和重托。

可见,叶帅是多么希望粟裕能够完全恢复健康,继续为国家的军事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此,他不仅专门成立了一个调研班子,方便粟裕下部队调研,更是给予了极大的人生期望。

果不其然,尽管年事已高,但粟裕仍然孜孜不倦,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无论是亲自走访边防一线,提出防御战略建议;还是在军委会议上发表高见,为新时期军队建设出谋划策,粟裕始终保持着对军事事业的那份执著和专注。

1974年,粟裕就曾向毛主席递交了一份重要报告【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几个问题】,对未来可能的战争做出预判和部署。这份报告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1977年,粟裕更是在党的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这无疑是对他在军事领域卓越贡献的最高肯定。

可惜的是,在1984年,粟裕这位"百战之老将"终因病去世,享年89岁。叶剑英得知噩耗时,泪流满面,哽咽地说:"粟裕是位好同志啊!"

一声叹息,道尽了叶剑英对粟裕的无限缅怀。在他眼中,粟裕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革命战友和知心好友。正是这份军人之谊,让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并肩作战,在和平岁月里互帮互助。

岁月流转,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份军人之情,却永远铭刻在叶剑英的心中,永不磨灭。回首往事,叶帅由衷钦佩粟裕"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的品德操守。

这份品德,正是革命战争岁月锤炼出来的宝贵品质。在那个残酷的年代,许多将士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但很少有人能像粟裕那样,功勋卓著而谦逊有加,对荣誉避之唯恐不及。

1955年9月,粟裕获授大将军衔,而且是位列第一位,可见他在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有意思的是,同为大将军衔的陈赓曾调侃说,自己"虽是大将军衔,但当年却是当元帅般神气,统帅过两位上将和一位大将"。

相比之下,粟裕的统帅力就更为了不起。1948年初,毛主席多次电示粟裕,要他指挥陈谢集团作战,并嘱咐"陈谢及十纵、十二纵受你们指挥,你们应当放胆指挥"。可见,在那个年代,要指挥如此庞大兵力绝非易事。

不仅如此,从1975年至1982年,粟裕还连续担任了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会议解放军代表团的团长,这个职务虽然荣誉性质,但之前连续三届都是朱德元帅兼任。粟裕能够接替朱德,足见党和国家对他的充分认可。

或许,正是这份谦逊品德,才让粟裕在叶剑英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因为在战火硝烟中,傲慢会给人带来祸患,唯有谦逊才能存于平和。而在和平年代,谦逊更是革命者应有的基本品德。

所以,当叶剑英看到粟裕对待功勋如此谦逊时,内心自然会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毕竟,一个人即便身居高位,依然能保持谦逊做人、低调做事的品德操守,实属难能可贵。

这份谦逊品德,与粟裕身上另一个品质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军事的专注执著。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粟裕始终如一地专注于军事理论和实践,为国家的军事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统帅过大量将领,其指挥才能无须赘言。而到了和平年代,他虽然离开了军队一线,但依然时刻关注军事形势,为军委会议提供重要决策建议。

有一次,粟裕就曾在1969年的中苏关系紧张时期,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多病,带领数名军事参谋直奔中苏、中蒙边防线一线,一连走访数月,最终整理出一套系统的防御作战方案,并得到军委的高度认可。

1974年,粟裕更是专门向毛主席递交了一份重要报告【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几个问题】,对未来可能的战争做出预判和部署,这份报告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

正是这份对军事事业的执著专注,让粟裕即便年事已高,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叶剑英看来,这正是一位"百战之老将"应有的操守和品格。

所以,当叶剑英看到粟裕"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的品德时,内心不仅是由衷的钦佩,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来自于一个军人对同袍的无上崇敬,也来自于一位长者对晚辈的真挚嘉许。

岁月流转,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份军人之情,却永远铭刻在叶剑英的心中,永不磨灭。回首往事,叶帅由衷钦佩和敬重粟裕这份"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的品德操守和军人操守。正是这份品德,让粟裕在叶剑英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成为他终生景仰的革命战友和知心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