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郁孤台上思稼轩

2024-07-18历史

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因文人的光顾,因了他们留下的诗词,其中尤其是辛弃疾的一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让这座小山名扬天下。

去年四月中旬,我们来到了赣州郁孤台。

赣州西北部海拔131米的小山,为老城区最高点,它叫贺兰山。因为山形似一个大田螺,俗称田螺岭。这个山名很容易让人想到岳飞【满江红】中「踏破贺兰山缺」的贺兰山,可那山在西北,这里是江南;那山高大雄伟,这山秀美婀娜。咋回事呢?其实赣州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客家人因战乱从北方迁徙到此,用自己家乡的山名命名这里的小山,以寄托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山下就有客家大院。

贺兰山的北边是著名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它与城墙外滔滔江水和城内街巷房舍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画卷,该城墙现存3.6公里,有西津门、北门、八境台、涌金门、建春门等城门和炮城,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整的宋代砖城墙。

从景区入口拾级而上,去登这低矮的贺兰山,走了不远与稼轩先生迎面相遇。他立于石台之上,披风飘动,宝剑在手,目光炯炯,脸上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忧愁。

我常想,开一代词风的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词坛飞将军,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辛弃疾怎么能自号「稼轩」呢?稼,种植谷物,亦泛指农业劳动;轩,是有围棚或帷幕的车或者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稼轩的意思为归隐,即归隐田园,这个号原来与农村有关,那么,文武兼备的辛弃疾为什么去务农呢?

我们沿着青石台阶,缓缓登上郁孤台。这座楼台,始建于唐代,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较多,李渤、苏轼、岳飞、文天祥、王阳明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词。

文天祥曾在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任赣州知州,他登临郁孤台,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遂吟成【郁孤台】一诗:

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

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台阁依旧,微风吹面,思绪伴我走进了历史,走进了靖康之变风雨飘摇的宋代。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弃疾生于济南府历城县,那时靖康之变已过去了13年。他的家乡已经成为沦陷区,在祖父的影响下,他从小树立了推翻金人统治收复失地的理想。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死于叛军之手。趁金朝内乱,耿京领导了一支声势浩大的抗金起义军,时年22岁的辛弃疾带领了两千多人参加了耿京的队伍担任了掌书记。金军北撤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与南宋朝廷联络。当他返回时,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悲愤的辛弃疾率领五十多人竟然闯入了几万人的张安国大营,生擒叛徒交给朝廷处决,他的胆子该有多大!

辛弃疾雕像

辛弃疾南归后,政治智慧与才能充分展现,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但同时也招致了嫉妒与陷害,先后两次被罢官。北人南来不被信任,饱含心血的抗金良策【美芹十论】【九议】不被采纳。于是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的少年英雄没了兵权,从疆场走进官场,他被委以散职辗转多地为官近22年,但后来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长期的隐居,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也有强烈表达,壮志难酬使他十分压抑和痛苦。从此,抗金的战场上少了一位英雄,国家的疆土上少了一道屏障,时代于无意之中成全了一位纵横千古的伟大文豪,让中华文化多了一代词宗。

请看辛弃疾的【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是他晚年闲居瓢泉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此词形象地概括了他大起大落的一生。

胸怀大志的青年将领带领万名抗金战士突破重围归顺南宋,很不幸的是,他赶上了南宋抗金的四十年低潮期。「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北伐不成,只好去江西种田,这就是他自号稼轩的原因,稼轩这个自号既是自嘲又是自慰。

在剿灭茶商军后的第二年,即淳熙三年(1176)春,任提点江西刑狱的辛弃疾奉诏调离赣州,转任京西转运使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路过郁孤台,他登上郁孤台,极目远眺,赣州城尽收眼底,章江与贡江在此交汇,奔腾而去。此情此景,让36岁的他留下了千古名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他长期无法北上抗金、收复山河的郁闷心情。靖康之变(1127年)金兵挟持北宋君臣、百姓等10万人北上,已经50年了。半个世纪了,心灵创伤未能愈合。这首词字里行间表达了无限的心酸、悲哀与无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开头两句道尽了辛弃疾的悲愤与无奈。江水悠悠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贫苦百姓,背井离乡,历尽艰辛,挣扎活命,他们的泪水,融入了这江水中,流淌不息。

【宋史·后妃传】记载:当年隆祐太后躲避金兵,在造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郁孤台的左边就是当时的州治所在地——王城,隆佑太后驻跸虔州(今赣州)时,在这里设立行宫。

隆佑太后是宋代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宋哲宗的元配,孟姓。16岁进宫、17岁封后,后来因遭陷害,两次被废。金兵入汴,孟氏逃往相国寺,侥幸存活。

隆祐太后是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她虽是宋高宗赵构的伯母,却待高宗「视如己出」。建炎元年(1127),正是隆祐太后诏请领兵在外的康王赵构继承皇位,还昭告天下,安抚、激励百姓,因此赵构对隆祐太后有极深的感情。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渡江南下,一路由建康打到临安追击赵构,另一路从湖北入江西从水路追赶隆祐太后。太后一行被迫在造口驿弃舟登陆,逃往虔州,郁孤台附近是当年隆祐太后逃避金兵追杀的地方。金兵追击未果,退兵北返。金兵抢掠杀戮,无数黎民百姓丧生。隆祐太后一行逃到虔州后,因乘舆服御等物资被叛贼劫掠,衣食紧缺。而赣州经过战火蹂躏,府库皆空。

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军民叛离,接二连三的噩耗,使隆太后受到巨大惊嚇,返回杭州后的第二年便溘然去世。

试想,贵为一国之母的隆佑太后尚且如此悲惨,普通百姓颠沛流离,作为朝廷命官辛弃疾的命运可想而知了。

我缓缓登着台阶,一级一级,仿佛在追寻着古人的足迹。抚摸着古老的墙壁,那粗糙的质感传递着历史的温度。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近处江水奔腾。遥想当年,辛弃疾面对这壮阔的景象,心中该是怎样的澎湃与悲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收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了。

郁孤台附近有蒋经国先生故居,故居紧邻城墙。蒋经国先生于1939年3月来到赣南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0年至1945年蒋经国先生偕夫人蒋方良,子女蒋孝文、蒋孝章一直居住在这里。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郁孤台上,给它增添了一抹庄重的色彩。我缓缓走下台阶,默诵着八百年前稼轩先生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菩萨蛮】,心中满满的是对稼轩先生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