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生活

八十年代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成功上岸之前经历了那些,你有没有?

2024-05-14生活

我是1987年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考进了兰州商学院,在进入大学之前,在我们市(当时叫地区)的四中上学。

我来自农村是住校生,和我一起住校的还有县上的城里学生。我当年的吃穿住行学与今天的孩子有天壤之别,支撑我走下来的,除了老师和家人的勉励,还有坚定的信念,更有天生的倔强。以下是我的亲身经历,如果感兴趣,请关注阅读评论!

高中同学的合影(笑的最灿烂的是我)

1、饭菜简单,咸韭菜加馍馍是全部。那时候同学都是一星期回家一次,回家的主要目的是取馍馍(包括城里学生)。农村学生一般都要带三天的干粮,一星期前三天吃自己的馍馍,后三天吃学校大灶的饭。馍馍装在网兜里,挂在宿舍墙上,不然会让老鼠率先光顾。冬天还好,大不了冻成冰疙瘩,用开水泡一下吃,夏天吃到最后都发霉了,往开一掰都拉丝。我有时候带咸韭菜和熟油辣子,咸韭菜放点青辣椒用油一泼,熟油辣子里面放点盐,夹到馍馍里面吃着也很香,城里的同学有带肉酱的,吃的时候满宿舍都飘着香味。我那时一星期有三元生活费,就是后三天上灶的钱,红烧肉从来没买过,根本吃不起。

2、衣服简朴,老棉袄加罩衫是时尚。那时冬天很冷,同学们都是棉袄加罩衫,就是棉花絮的老棉袄,外面套一件单衫子,男女都是,有些男同学直接穿个老棉袄棉裤。不同的是城里的女同学罩衫很多,色彩和材质也不同,可以换着穿,很时髦,而我一个冬天就两件棉布罩衫,一星期洗一次,一个冬天不到头基本都烂了。那时候也有滑雪衫(类似现在的丝绵棉衣),极个别同学能穿上,农村的学生想都不敢想。

高中最好的朋友(左面是我)

3、住宿简陋,大通铺凹床板是常态。我们宿舍是标准的两间房子,正对着门的一面是整排的通铺,靠窗的一面留开了门,放了一个小桌子,剩余的地方也是通铺,中间留了个通道,这样的宿舍要住三十多个人。床板架在砖墩子上,一个连着一个,长年累月的塌压,好多床板中间凹陷严重,像个反过来的龟壳,我们就给中间铺上书垫平一点再铺被褥。人太多被褥没法铺开,两三个人合铺一个。城里同学床铺厚度明显区别于农村同学,农村同学有用草袋子做褥子的。每个同学带个小木箱子,放在床板下面,装自己的书本和日用品。

4、出行原始,步行上下学强身健体。每周回家,县上的同学来去可以坐班车。我家距离学校十二公里,没有公交也没有班车,来回就靠一双脚。周六放学和同学往家走,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夏天一路说笑很快就到了,冬天放学天都黑了,走在路上车灯一照,两眼一抹黑。遇到下雨天,就一路小跑,下雪天则深一脚浅一脚的。偶尔家里的自行车能骑一下,那高兴劲就像开了豪车。不是爸妈狠心不让骑,是自行车到学校没地方放,丢了那可是家里的一半财产,实在伤不起。

5、苦学多练,拼尽全力成功上岸。住校生吃不上家里的饭菜,但时间比走读生充裕,除了早晚的集体学习或者自己复习外,我每天中午饭后背一会书,在没人的教室门口,大声背诵知识点。我有计划,那本书背多长时间,题做多少,必须按计划走。我是文科生,到最后,历史地理许多内容已经过了好多遍。

除了辛苦,我还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冬天教室宿舍都冷,宿舍没有取暖设施,我的脚和手经常冻的红肿溃烂。有一年我的右手腕关节冻了个大包,肿消后洗手把上面的皮弄掉了。那么大一片,脓血流了好长时间,一写字就粘到本子上。两只脚在每年开春暖和时,痒的没地方放。但我立志要考上,我妈生了三个女子没儿子,在村里招人闲话抬不起头,为这事经常流眼泪,我要让她觉得生女子也值。

1987年高考是要预选的,预选基本筛掉了三分之二的学生,它不是激烈而是惨烈,倒在预选大门之外的英豪太多,能预选上的都是幸运的。我预选成绩位列全市文科前十五名,正式考试的时候,没有发挥好,最终上了兰州商学院。那年我们班连中专一共考上了16个,我是应届生和复读生中考的最好的一个。

商学院学生公寓(左面是我)

蓦然回首半生已过,我庆幸自己生在那个年代,学会了坚强勇敢,学会了感恩生活,学会了永不服输。无论今天幸福与否,都应该为自己走过的这一段芬芳岁月致敬,它确实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